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圖書收藏中的善本是什麽意思?

圖書收藏中的善本是什麽意思?

善本是壹種關於古籍、手稿、文獻等紙質出版物的概念。在書稿流傳中,常常會出現多種不同的版本;而其中經過仔細的校勘、抄寫、印刷等修繕所得到的珍貴、優秀的版本,即稱為善本,有比較高的收藏、流傳的價值。

經名家校正的善本,是讀書人、藏書家爭相搜購的珍品。有些學者更會記下校讎經過,撰成校勘記,附於定本末後,是後世治學考證的重要參考資料。

總體而言,可歸結為兩個標準,壹是內容上無錯訛,二是註解上能更接近文章本義。所謂無錯訛,壹方面是指完整,既沒有遺漏,也沒有多余,這是針對書在印刷或抄寫時可能在校對方面出現的錯誤而言;另壹方面,是指書本身與原文文字符合,這是針對書的內容在傳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而言。因為時間越早的版本在文字上應該越接近原書,因此,《文物法》規定,凡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版的圖書,都在GJ法律保護之內,不得走私出口。

這裏只是在時間上大致劃定了壹個界限,並不絕對,1795年之前的書未必便是善本。而在註解上更接近文章本意,則是從人們對書的內容的理解這壹角度來說的。因為許多古書因成書久遠,讀起來文字障礙頗多,要想弄懂作者原意,往往需要借助前人註疏。比如我們現在所閱讀的先秦著作,大多都需要借助漢代以來的註解。因此,這個註解的版本也相當重要。

壹般而言,自然是學問越高的人做的註解越好;另壹方面,那些禦用文人受政治力量驅使而做的穿鑿附會的解釋則沒多大價值。因此,註者不受政治幹擾、思想獨立也至關重要。除以上兩個標準,也有人從印刷技術、用紙敷墨、裝幀技巧等方面考慮,認為古代印刷、裝幀得比較好,或者紙張、墨水精良的書也算是善本。這是從書籍本身的藝術性來看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世對善本的概念不斷完善,最後形成了現在通用的三性、九條說。

三性

書籍應具備較高的歷史文物性;

書籍應具備較高的學術資料性;

書籍應具備較高的藝術代表性。

九條

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寫的圖書;

明代刻、抄寫的圖書;

清代乾隆以前流傳較少的刻本、抄本;

太平天國及歷代農民革命政權所刊印的圖書;

辛亥革命前,在學術研究上有獨到見解,或有學派特點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辛亥革命前,反映某壹時期、某壹領域或某壹事件資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傳很少的刻本、抄本;

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學者批校、題跋或過錄前人批校而有參考價值的印本、抄本;

在印刷術上能反映古代印刷術發展的各種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畫、插畫的刻本;

明代的印譜、清代的集古印譜、名家篆刻印譜的鈐印本,有特色的親筆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