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藍橋王琳:消費者為何不願“買”數字閱讀
2012上海書展現場,中國出版藍橋總經理王琳接受東方財經與東方文創聯合推出的“書商論道”系列視頻訪談節目,探討傳統出版企業如何迎難而上,向數字出版艱難轉型的話題。圖片說明:中國出版藍橋總經理王琳 傳統出版:轉型需壹停二看三通過 “很多人感覺傳統出版反應慢了,沒能跟上數字閱讀的潮流,其實這是壹種誤解。”中國出版藍橋總經理王琳認為,如果說壹定要在兩者之間劃出壹個間隔符,那就是技術。“在技術沒有完善前,傳統出版需要循序漸進的轉型,而不能指望壹蹴而就。” 她認為,數字出版浪潮的到來壹定會促使傳統出版行業的轉型,但這需要依托技術的逐步發展完善。“比如最早廣泛流行的文字載體是竹簡,隨後出現了紙張,壹開始人們未必會接受這種易破損的文字載體,但隨著活字印刷等技術的進步,才使得這種轉型真正完成。” “數字閱讀也是壹樣,壹開始人們以為只有在臺式電腦上才能實現,但現在隨著電子書、平板電腦的普及,才打開了新的市場,而盜版加密技術也在成熟,使得傳統出版企業轉型的信心和步子才能邁得更大。”王琳進壹步解釋到。 此外,由於數字出版集合多種媒體於壹身,有圖文、音頻、視頻、動畫、網絡設計等,涉及的技術領域包括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出版與編輯技術、多媒體設計技術、流媒體技術等,所以專業人才緊缺。 王琳認為,許多從傳統出版走出來的人才也面臨轉型問題——在數字時代,作者可以直接把自己的作品發布在網絡,替代了原來編輯做的工作。“這要求數字出版的編輯對內容精選和展現兩方面都要有足夠的能力,除了能夠選擇出優質的內容,還要能夠精準把握與其搭配的展示風格和方式,將數字閱讀的特色表現出來。”因此,無論是技術還是人才培養,都需要時間的積累和紮實的發展。 此外,政府的政策扶植也令轉型中的傳統出版企業增添信心。“比如有些做數據和技術的企業,只要是為數字出版服務的,上海市政府就給它們貼上相應的標簽,從而獲得文創產業的資金支持。”王琳認為,這雖然是壹個很小的例子,但說明扶植政策做得很細。 數字閱讀:未來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在2012上海書展開幕前夕公布的最新《上海市民閱讀狀況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在數字閱讀日益挑戰傳統閱讀的今天,近六成上海市民仍首選傳統“紙質閱讀”。可以說,數字閱讀的未來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王琳認為,數字閱讀超越傳統閱讀只是時間問題,目前暫時受制於贏利模式不夠成熟和盜版兩大瓶頸。 “很多讀者都有這樣的感覺,花十幾元買壹本書會感覺很便宜很值,但是在電子閱讀上花錢就不願意,認為網上的東西就應是免費的。”王琳分析稱,由於數字閱讀內容魚龍混雜,網友在接觸了許多不那麽優質的內容後,就會覺得花錢並不值得,以至於當真正優質的內容呈現時,會產生懷疑。 “這樣的情況長此以往,就導致很多數字出版企業面臨盈利問題,很多創投資金對移動互聯網上的數字閱讀產生過興趣,但往往因為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而選擇放棄。”她表示,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壹定要從內容上抓起,當讀者對數字閱讀的信任感提升後,相關企業才能從這個市場挖到金礦。 此外,盜版盛行也是數字出版面臨的壹道繞不過的坎。以盛大文學排名前十的小說為例,通過百度搜索引擎,平均被盜版800萬次以上,最受歡迎的小說有5000多萬條鏈接,這些鏈接中有99%的都是盜版。“電子書盜版幾乎零成本,迫使公司把精心制作的正版電子書的價格壓到最低,所以很多數字出版也就難有贏利點。對於盜版,出臺多麽嚴厲的打擊政策都不過分。”王琳稱。 相輔相成:意境決定“看什麽書” 在地鐵裏,隨處可見年輕人捧著IPAD、電子書、手機在瀏覽文章或視頻;在網絡上,人們搜集著各種信息並上傳自己的作品......是否在數字閱讀浪潮的席卷下,傳統閱讀將逐漸隕滅?中國出版藍橋總經理王琳認為,擔憂傳統閱讀消失可謂杞人憂天,“很多人在外面看電子書,但躺在家裏床上就會看紙質書,環境造成的意境不同,決定了他們‘看什麽書’。” “除了環境因素外,在內容方面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也會有各自的特色。”王琳稱,比如在表現形式上,詩歌、古籍等厚重感強的內容就適合通過紙質書表現,而色彩豐富的連環畫、小說通過數字閱讀將能體現出更多精美的畫面感。 事實上,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結合也已經有很多的成功案例,例如從《第壹次親密接觸》到《明朝那些事兒》,通過網絡走紅繼而引起紙質圖書熱銷的例子比比皆是。《鬼吹燈》書系,也同樣是在網絡首發,後陸續出版,並且壹直熱銷。 發展數字出版,或許還將成為傳統出版的又壹劑強心針。上海書展上,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透露,“歐美國家年人均閱讀量約為16本,北歐國家更達到年均24本,而我國年人均閱讀量僅6本。”“原來紙書的讀書人是相對特定的人群,電子閱讀人群或許更大,或許會相互促進帶動紙書某種程度的增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副總裁施宏俊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