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馬融《論語註》簡介

馬融《論語註》簡介

展開全部

我給妳提供幾個版本的簡介,任妳挑選使用:

壹、論語》是壹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孔子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始終如壹地貫穿了他的這壹思想。

孔子(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論語》的篇章排列在內容上沒有什麽必然聯系,各章各節獨立成篇。它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記錄了孔子關於哲學、經濟、政治、倫理、美學、文學、音樂、道德等方面的言論,是研究孔子及其創立的儒家學說的主要文獻。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壹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壹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註》,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壹直是中國人的初學必讀之書。

“五四”運動以後,《論語》作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為批判否定的對象,爾後雖有新儒學的研究與萌生,但在中國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國並未形成新的氣候。時代的發展,社會的前進,不能不使人們重新選擇新生的思想文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誕生與發展

二、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壹部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祖先本來是宋國的貴族,後因避宮廷禍亂而遷居魯國。孔子的父親是壹名武士,雖躋身於貴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歲時,父親便死去了,他跟著母親過著貧困的生活。孔於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壹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馬融簡介,“與聞國政”(《史記·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頂峰。由於與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政治觀點不和,孔子離開魯國去周遊列國,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先後到了衛、宋、陳、蔡、楚等國,都沒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魯國壹心壹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曾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並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壹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講學,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壹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註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壹條就是壹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三、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壹。結集工作是由孔子門人及再傳弟子完成的。

《論語》名稱的來由,班固《漢書·藝文誌》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這壹說法,大體可信。原始記錄雜出於眾手,最後編定當在戰國初期,以曾參門人為主。

`,kY-QdE0洱吧管理休閑網_ze+A2g7Z

現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論語》在漢代有《魯論語》、《齊論語》與《古論語》等不同本子流傳,後來統壹於鄭玄。現存舊註有魏何晏註、宋邢昺疏《論語註疏》、宋朱熹《論語集註》及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註本有楊伯峻《論語譯註》。

四、論語》簡介

《論語》,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壹部重要經典,是孔子弟子及後學記述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這部書大約最後編定於戰國初期。因其成於眾手,具體作者已難考定,但它是壹部最集中地記載孔子思想的著作。

孔子(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建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原屬殷商壹族,先世是宋國的大臣,後遷於魯。孔子出生時家境已經衰落,但他在早年還是接受了良好的貴族教育,對傳統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十分熟悉。孔子天資聰穎,又極為謙虛好學,故而學識日進。到30 歲左右,已經以博學知名於世,開始招收門徒,傳授《詩》、《書》、《禮》、《樂》等古代文化典籍。他壹方面對以前的文化、思想資料進行系統總結,同時也結合春秋後期動蕩不安的社會形勢,對壹系列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創建了儒家學派。

孔子早年曾在魯國執政季氏手下擔任管理倉儲、牛羊的小官,都能恪盡職守。因魯國內亂,壹度旅居齊國。後仍回魯國收徒講學,門下弟子達三千之眾。年過50 以後,壹度被魯國國君委以官職,做到司寇,主管魯國的司法工作。他希望加強國君權威,削弱卿大夫權力,與當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產生矛盾,最終被迫棄官離開魯國。這段做官的時問,大約不超出五年。此後,孔子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各國,先後到過衛、曹、宋、鄭、陳、蔡、楚等諸侯國,並曾在衛國、陳國停留了較長時間。然而,他始終沒有得到機會參與各國的政治活動,也沒有找到賢明的君主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壹般只是被供養起來裝點門面,還有很多時候備受冷遇和迫害。在這段時間裏,孔子堅持不懈地進行治學和教育,與弟子們反復探討人生、社會的重大問題,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言論。在公元前484 年,經過大約14 年的流浪生涯之後,孔子終於重返魯國,將余生的精力貫註於文化、教育事業。他壹邊繼續講學,壹邊整理文化典籍,對《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古籍進行刪訂,編成最後的教材定本。晚年的孔子在魯國受到較高規格的禮遇,但仍沒有得到真正的重用。生活上也叠遭不幸,獨子孔鯉和兩個重要弟子顏淵、子路都先他而死。公元前479 年,孔子病逝於家中。魯哀公專門寫了悼詞馬融簡介,弟子們為孔子舉行隆重的葬禮,並守孝三年。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簡單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認為:壹個人如想達到“仁”的標準,就必須“克己復禮”,通過對自己的克制和約束以提高道德水平,從而符合禮的要求。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自己要在社會上取得自立,在事業上順暢通過,也要幫助別人做到這樣。孔子的學生概括他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中體現出壹種關懷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義精神。總的來說,孔子將“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準則,也是道德的總體,孔子還提到很多其它道德名目:如忠、孝、義、信、廉、儉等等。但在他看來,這些名目屬於局部性的東西,能做到某項或幾項,值得肯定,但還不能算是達到“仁”。“仁”的概念在《論語》中出現百次以上,它是理解孔子思想的關鍵所在。

孔子把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貫徹到政治領域,提出“仁政”的學說。他希望統治者“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反對對人民過份剝削、壓榨,而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張。他又希望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壹味使用嚴刑峻法,而要先用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通過道德感化搞好政治。春秋後期,禮崩樂壞,社會處於大變革的時代。孔子對當時的社會變動感到不滿,希望恢復西周時的禮樂政治。但同時他敢承認:社會政治制度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損益,進行局部的修正或改良。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相對於天命而言,孔子更加註重人事、強調人的主觀努力,把探討和解決人世問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地位。從總體上說,孔子是尊重理性、否定迷信的,這壹特點對數千年以來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產生了重大影響。

與從政事業相比較,孔子壹生在教育領域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春秋以前,學在官府,文化知識被貴族壟斷。孔子首創私人講學,面向社會廣泛招收學生,通過傳授文化知識來培養從政人才,對隨後的歷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72 人。這批人在孔子死後繼續遊歷各諸侯國,推動了各國政治體制由貴族制向官僚制的過渡。同時,他們從不同側面發揮孔子思想、傳播古典文獻,為戰國時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孔子通過四五十年的教學實踐,壹方面教出許多優秀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另壹方面也總結出了許多重要的教育經驗。在教育對象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指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在教學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視啟發式教育,註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獨立思考能力。對於知識的來源,求知的態度和手段,孔子都作過許多精辟的論述。

《論語》壹書作為研究孔子思想的第壹手材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它並不是孔子親手所寫,而是在孔子去世以後,由他的學生們根據筆記和記憶加以整理、匯編而成。其中主要記我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了孔子壹些學生的言語行事。班固《漢書·藝文誌》概括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按照班固的說法,《論語》的“論”是論纂之意,“語”是語言之意,“論語”即指把“接聞於夫子之語”“論纂”成書。關於《論語》命名的意義,後來還有些不同說法,今天看來還是班固的話比較貼切。

由語錄體的編纂特點所決定,《論語》的體例並不嚴格。壹般說壹條就是壹章,集章成篇。全書***20 篇,約500 章,每篇各章並無嚴密聯系,只是大致以類相從,由首章首句中取兩字作為整篇標題。全書***約1.2 萬字,平均每章字數在24 字左右,最短的章節不到10 字,最長的也不過300 多字。

通觀全書,其論述方式並不完整、系統,感想隨事而發,顯得比較零星、散亂。然而另壹方面,《論語》也顯示出了語錄體著作的獨特魁力,語言含蓄雋永,故事簡潔生動,往往能體現出壹些長篇論述所難以表達的思想深度,折射出壹些長篇論述所難以反映的人物個性和環境情趣。同時,《論語》靈活的編纂形式事實上使該書的表現內容大為增加,多方位、多視角地體現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環境和時代背景,有利於讀者全面、準確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無論從思想價值還是從藝術魅力來評價,《論語》都是壹部不可不讀的作品。

關於《論語》的編著年代,史料中沒有明文記載,我們只能通過研究原文加以推斷。今本《論語》篇幅不多,卻有不少章節互相重復,有些字句完全相同,有些增減壹兩字,有些詳略有差而意思壹致。對此只能作出壹個結論:孔子的言論在當時各弟子皆有記載,後來才匯集成書,故有重復出現。

也就是說:《論語》並不是由某壹個人編著的。再進壹步分析,還可以看出;《論語》中有些篇章是孔子弟子所寫,有些篇章則出於他再傳弟子之手,其中包括曾參、子張、子夏、閔子騫的學生。自唐朝柳宗元以來,很多人都認為將《論語》最後加工成書的是曾參的學生,其說大體可從。因為曾參是孔子最年輕的學生,而《論語》中時間最晚的材料,就是曾參臨死時對魯國大夫孟敬子說的壹段話。另外《論語》中提到曾參皆尊為“子”,有關曾參的記事也比孔子其它弟子為多。從曾參和孟敬子的生活年代來推斷,《論語》的最後成書時間大約是在戰國初期、公元前400 年左右。

《論語》流傳到漢朝,有三種不同版本。《魯論語》是魯人所傳,***20篇,我們今天所見《論語》的篇目即由此而定。《齊論語》為齊人所傳,***22 篇,比《魯論語》多出《問王》、《知道》兩篇。《古論語》是漢武帝末年在曲阜孔子故居墻壁中發現的,21 篇,篇目基本與《魯論語》相同,只將《魯論語》最後壹篇《堯曰》中“子張問”以下壹段單獨分篇。這三種本子除篇數不同外,在章次、文字、解說上都有出入。西漢後期大臣張禹先學《魯論語》、又學《齊論語》,對兩個版本擇善而從,篇目以《魯論語》為主,編成壹個修訂本。張禹曾為漢成帝擔任師傅,後封安昌侯,官位尊顯,所以他的修訂本很快流行於世,時稱“張侯論”。到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又在“張侯論”基礎上,參考《齊論語》、《古論語》,為《論語》作註,從而保存了漢代《論語》版本異同的壹些資料。鄭玄註今已散佚,甘肅敦煌和新疆均曾出土唐代手抄的殘本。三國時人何晏匯集漢魏各家註解,作《論語集解》,是現在所見最早的完整註本。

漢代以下,學者對論語進行註解、研究的著作不斷增多。據今人楊伯峻估計,古往今來有關論語的研究著作,可能多達三千種。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除何晏《集解》外,還有南朝梁皇侃《論語義疏》,匯集了魏晉時期儒者的新解說。此書在唐以後亡佚,清代乾隆年間才由日本重新傳回並行世。北宋邢昺在何晏《集解》基礎上作《疏》,為清代編纂《十三經註疏》時所采用。南宋朱熹作《論語集註》,其治學方法與漢唐諸儒不同,輕名物訓詁而重義理分析,為宋儒治《論語》的集大成著作,影響元、明數百年。清代考據學興起,劉寶楠《論語正義》集中反映了清人對《論語》的校勘研究成果,學術價值較高,為本世紀30 年代上海世界書局編印《諸子集成》所收。近人程樹德《論語集解》、楊樹達《論語疏證》,繼續用考證方法研究《論語》,材料搜討甚勤,皆有重要參考價值。錢穆《論語新解》、楊伯峻《論語譯註》則較早對《論語》的通俗化進行嘗試,註釋簡明扼要,附有白話文翻譯和內容評述,做到了雅俗***賞,這可為壹般讀者閱讀《論語》提供參考。

五、《論語》是人類文化遺產中的壹顆燦爛的明珠。在人類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讀得最多最熟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現在,人類終於邁進了壹個新世紀的門檻。但如何去面對20世紀的強盜給我們留下的千瘡百孔? 早在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論和語,論就是議論,語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覺悟。 《論語》輯錄了孔子的主要觀點如政治觀點、教育觀點、經濟思想等等。還輯錄了孔子對壹些人和事的評價。

《論語》總***二十篇,四百九十三章。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們的提問後所作的記錄,有壹部分沒有問,就是記下孔子的言論,有壹部分是回答諸侯國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問題,還有壹部分是孔子的弟子們回答別人的言論。

宋代的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