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是根據文學古籍出版社影印的《宋代樂府詩》卷三十選錄的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的“山不高,水不深”。《中國文學史》(袁興培主編),當今高校的熱門教材,第29頁引用的是“山永遠不會太高,海永遠不會太深”。根據本書附錄,此處引文應引自黃的《和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今天“水”的重要材料列舉如下:
(1)劉崧與沈約《宋書》卷二十壹《樂知二》,中華書局標點本;(2)《四庫全書·明·魏·六朝·壹百三十集》影印本壹部,卷二十三;③引自唐《初學》卷十七《民系》;(4)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詩,鎖戰船,北兵馬”;〔5〕今昆《魏詩話》卷壹。等壹下。
以下是“海”的材料:
(1)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梁孝通文選》卷二十七《樂府》;(2)唐《藝文誌集》卷四十二《樂部二》卷九十二《鳥部屬》;(3)《曹操集》,中華書局編輯部,七月第三次印刷,1959,1974,註雲出自《樂府詩》卷三十。④沈清·德謙《古詩源》,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等壹下。
單純從資料出現的順序和後人的引用,很難做出是“水”還是“海”的決定。但“海”應該更符合原著。《文選》李善引用《管子》說:“海不惜水,故能成大;山不離土,故能高;智主不厭人,故能成眾。”史記記載的李斯《諫驅逐書》說:“是泰山不讓土,故能成大山;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深;國王不僅人數眾多,所以他能理解自己的德行。《陳書》卷十六《蔡傳》載有蔡與陳高祖所書:“海不嫌深,山不高,敢吐露心聲,惟將軍望之。“好像把山和海比作比喻,這是壹種從先秦就開始使用,到了魏晉南北朝還在使用的成語。曹操善於借用成語。壹般情況下,他會用“海不嫌深”,但用“水不嫌深”的可能性較小。另外,從詩意上推敲,兩者都有道理,但還是各有利弊。
“海”是水的壹種,尤其是它的遼闊和深邃,“水”是壹個統稱,與“海”相比不夠具體。所以,如果和心靈空虛這個比喻聯系在壹起的話,說海永遠不會太深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