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司馬遷的審美取向
摘要:戰國四公子雖然總是被並列在壹起稱呼,但事實上他們的形象有很大的區別?1?7本文主要從養士、待士及思想、人格諸方面來比較戰國四公子的形象,並探討司馬遷在這些人物身上傾註的思想感情,體現的審美取向——各個階層的人,不管地位高下尊卑,都有被尊重的權利?1?7
關鍵詞:戰國四公子 形象比較 審美取向
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僅因為《史記》是壹部空前的歷史巨著,更因為它是壹部偉大的文學巨著?1?7作為文學著作,司馬遷以獨特的寫作技巧、生動簡潔的語言贏得了人們的贊賞,更在《史記》中塑造了壹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並在這些人物身上融入了自己的審美情感?1?7
壹、 孟嘗君:壹切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
在戰國四公子中,後人評價最為紛歧的莫過於孟嘗君,尤其是他的門客中有雞鳴狗盜者,但是孟嘗君卻“好客自喜”,只要門客對他是有利的,他便不會計較門客的出身,他壹心想的只是自己的功名富貴。
孟嘗君之父為相,有子四十余人,而唯獨孟嘗君年少見智,這主要體現在他與父親的論辯上?1?7孟嘗君因生於五月五日,況且又是賤妾所生,恐怕今後人生必不順利?1?7他被父親嫌棄甚至拋棄?1?7還好,母親偷偷把他撫養大?1?7當他長大成人被領到父親面前時,父親仍然不念骨肉之親,而“怒其母”?1?7孟嘗君卻不忘父子禮節,“頓首”詢問原因,即刻言簡意賅壹針見血地解除了父親的憂患:“必受於天,君何憂焉?1?7必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誰其至者!”此言壹出,無論是從天命還是從人為的角度,都使父親再沒有任何借口遺棄生於五月五日的他了?1?7真是壹鳴驚人?1?7如果說孟嘗君駁“五月五日子不可舉”之說是他仕途的“柳暗花明”的話,那麽孟嘗君責備父親“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壹賢者”則是孟嘗君士途的“又壹村”了?1?7孟嘗君壹出現就顯出他的機智、見識過人,他對父親先駁後責,前者頓首而後者持理不讓:
君用事相齊,至今三王矣,齊不加廣而君私家富累萬金,門下不見壹賢者。文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今君後宮蹈綺谷而士不得短褐?1?7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厭糟糠。今君又尚厚積余藏;欲以遺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損,文竊怪之。
孟嘗君對父親的私家富累萬金而不招賢納士的責備不留余地,眼光可謂長遠獨到,也因此得到主家待客的職務,並使賓客日進,自己的名聲也逐漸聞於諸侯,而且被立為太子?1?7孟嘗君終於以自己的才識從被棄翻身而為太子,代立於薛?1?7
對待賓客,孟嘗君“舍業厚遇之”,“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1?7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遺其親戚?1?7” 孟嘗君主家待客是以利相招,以財動心,所以在孟嘗君被廢後,賓客皆離他而去,他便揚言:“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辱之?1?7” 他所做的壹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1?7
秦昭王認為孟嘗君賢能,願求孟嘗君,孟嘗君便欣然願往,而對賓客的百般勸說置之不聞?1?7只有當舍人蘇代以土以土禺人、木禺人喻之,使他明白利害,他才打消入秦念頭?1?7
孟嘗君過趙,“斫擊殺遂滅壹縣以去?1?7”而不管生靈塗炭,只因趙人對他的壹句取笑?1?7他完全沒有“公子”所應有的大度?1?7
秦欲以孟嘗君為相,後又“囚孟嘗君,謀欲殺人”於是孟嘗君得脫後便以公濟私積極聯合韓、魏攻秦,對齊自身的危害則視而不見,而蘇代壹句“韓、魏必輕齊畏秦,臣為君危之”卻使孟嘗君停止了幹戈,只因他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實在於自己不利?1?7
秦人呂禮為齊相,孟嘗君擔心自己地位不保,竟把個人恩怨化為國家大事,派人給秦相魏冉下書,說動魏冉攻打齊國逼走呂禮?1?7
齊國滅宋,“欲去孟嘗君”而“孟嘗君恐,乃如魏?1?7魏昭王以為相,西合於秦、趙,與燕***伐破齊?1?7”他不但為了自己而甘心在他國為相,甚至聯合外敵攻打自己的國家,使齊國幾乎滅亡?1?7
別國的小恩小惠可以輕易地讓孟嘗君扔下自己的國家,而當事情關系到自己的壹點點小利益時,孟嘗君卻鄭重其事地考慮起來?1?7他關註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罷了?1?7
司馬光曰:“君子之養士,以為民也?1?7大則利天下,小則得壹國?1?7是以君子豐祿以富之,隆爵以尊之;養壹人而及萬人者,養賢之道也?1?7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書》曰:‘受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此之謂也?1?7”①從孟嘗君得到主家待客的權力以後的表現來看,孟嘗君起初的壹鳴驚人,責難父親的話其實也不過是貴族公子的“花言巧語”罷了,他養士的目的與他的父親相比並沒有什麽本質上的區別?1?7孟嘗君多怨、易怒,自私自利,壹切只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1?7他怨父親迷信、拋棄他,更怨父親“門下不見壹賢者”而“忘公家之事日損”,於是他直言指責;他怨秦國對他的囚禁,怨趙人恥笑他“乃眇小丈夫耳”,怨呂禮搶奪他的地位,怨齊國君主之驕,於是他憤怒、他大動幹戈,視生命為草芥;他怨賓客背他而去,於是他咬牙切齒,怒發沖冠?1?7這壹切都只因他自身利益受到傷害,他是自私自利的,他所做的壹切只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1?7
二、 平原君:盲目養士,徒為虛名
戰國時代是壹個沒有巨人的時代,沒有壹種思想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沒有壹個人物是天下歸心的人物?1?7大家都想保存並發展自己,因此便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政治主張和富國強兵之術,也造就了“士”這個春秋戰國時代特殊的知識分子階層?1?7欲強國者必養士,因此便出現了“爭相傾以待士”的局面?1?7
如果說孟嘗君養士,無論是諸侯賓客還是逃亡負罪之徒,他都無所選擇,壹概“善遇之”?1?7致使門客中各色人等魚龍混雜?1?7而他的門客的活動則或使孟嘗君保全了性命,或使孟嘗君保持了權勢和名望,都只是為了孟嘗君的壹己之私利,於國於民卻並無補益?1?7
那麽,與孟嘗君相比,平原君養士則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他養士只是為了虛名,並非真的求士而且也並不識人,這主要表現在笑躄者、疑毛遂、失毛公、薛公、貪心、未睹大體等幾個方面?1?7
民家有壹躄者因被平原君美人取笑,便謁見平原君,單刀直入“臣願得笑臣者頭”,平原君當著躄者的面,笑著答應了他的要求,而躄者走後他卻又笑著說:“觀此豎子,乃欲以壹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在這裏,“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者表現了平原君為人圓通,善於敷衍,後者表現了平原君性格的疏放和輕狂?1?7而“終不殺”則反映了平原君對躄者之流的蔑視?1?7由此可見,當平原君“門下舍人賓客引去過半”時,平原君的殺姬謝躄便只是壹種故作姿態罷了?1?7
平原君門客盛時達數千人,他遍覓賓客卻偏偏落過毛遂?1?7在準備赴楚締結縱約時卻選不出二十個文武雙全的同行者?1?7而對於毛遂的自薦卻是壹副懷疑、不信任的樣子?1?7我們從平原君與毛遂的對話中可看出: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
毛遂曰:“三年於此矣?1?7”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1?7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1?7先生不能,先生留?1?7”
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1?7使遂蚤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1?7”
兩人話語針鋒相對,壹個說毛遂居三年而無所聞,認為不能同往;壹個則說無所聞不是無能,並把無所聞的責任歸於平原君,指出是他沒有給機會讓食客有用武之地,壹語中的?1?7毛遂終於“面試”成功,但無論是平原君還是其余19人皆心有不服,畢竟還未見毛遂有所造樹?1?7於是“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1?7平原君的“質辭”雖顯出他的通脫爽直,但這種通脫爽直裏更多的則是在反映平原君對毛遂的輕蔑與不識人才?1?7毛遂的出色表現有力地證明了這壹點?1?7
作者以19﹕1的筆力表現毛遂以1壓倒19的氣勢。寫毛遂從被19人“目笑”到“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又到“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1?7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再到“毛遂按劍歷階而上”而完成與楚合縱的任務,而且使楚王“唯唯”願“謹奉社稷而以從”並歃血為盟?1?7毛遂真如錐器,錐尖壹露,接著便逐漸露出錐形,直至完全“脫穎而出”毛遂至此終於能驕傲地說壹句“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1?7文章對毛遂才能“脫穎而出過程的描寫,使人不得不拍案叫絕,並為毛遂鼓掌稱快?1?7毛遂鶴立雞群的形象更是鮮明,真可謂“四兩撥千斤”?1?7就連平原君自己也不得不慚愧地感慨“勝不敢復相士”?1?7文章越是從側面把毛遂寫得成功則平原君有眼不識俊傑的形象也被連帶地寫得更為鮮明起來?1?7
平原君的不識人才還體現在對毛公、薛公的態度上?1?7平原君對於魏公子信陵君仰慕已久的賢士毛公、薛公不但是不屑壹顧,徒任其混跡於博徒、賣漿者之流,而且以魏公子從遊於這兩個博徒賣漿之人為恥?1?7平原君身為趙相反而使本國的人才毛公、薛公為魏公子得去?1?7
平原君私愛美人,使自己在那個“爭相傾以待士”的時代裏給人壹種“愛色而賤士”的形象,更使自己門下的賓客舍人引去者過半;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1?7蘇轍曰:“趙勝傾身下士,以竊壹時之聲可耳;至於為國計慮,性不知也?1?7趙欲拒燕,有廉頗、趙奢不能用,而割地與齊以借田單,知單之賢而不知其不為趙用也?1?7及韓馮亭以上黨嫁禍於趙,趙豹知其不可,而勝貪取之,長平之禍成於勝之言,此皆貴公子不知務之禍也?1?7乃欲使之相危國,拒強秦,難矣哉!”;②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用李同的話就是:
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爭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綺縠,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1?7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鐘磬自若?1?7
他完全可以“令夫人以下編於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以此鼓舞士氣,而平原君卻壹籌莫展,甚至對“帝秦說”不敢議論壹個字?1?7
平原君雖有諸多不是,但還是有他可取之處的,如從諫如流,知過必改。
起初,平原君和私愛美人,不願斬笑躄者美人頭,然而當他看到門下賓客紛紛離去,是以為他“愛色而賤士”時,他便毅然殺掉愛姬?1?7並親自提著美人頭到躄者家謝罪;毛遂自薦赴楚時,平原君既倨尊又氣傲,他對毛遂的能力是完全懷疑的,但是當毛遂三言兩語完成使命後,平原君終於心悅誠服,對毛遂說:“勝不敢復相士?1?7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於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1?7毛先生壹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1?7毛先生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1?7勝不敢復相士?1?7”並將毛遂奉為上賓?1?7如果說孟嘗君為鞏固自己的地位不惜與敵國勾結是壹種卑劣的行徑,那麽平原君在國家危機之時,他能夠聽從李同的建議,盡散家財,將夫人以下家人編入士兵隊伍,***禦秦兵這種通達事理,忠於國家的行為就更值得我們肯定了?1?7
三、 信陵君:仁而下士,名冠諸侯
在戰國四公子中,司馬遷最愛信陵君,因為信陵君對待士人的那種仁、謙的態度最符合司馬遷的審美取向?1?7
司馬遷寫孟嘗君寫到“吾嘗過薛,其閭裏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又聞“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余家矣”。寫平原君則寫他以壹笑應付躄者,且有眼不識毛遂,並評價平原君為“翩翩濁世之佳公子,然未睹大體”。而寫信陵君卻是“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公子社交侯贏、間步從毛公、薛公遊就是最好的例證。
作者寫公子社交夷門監者侯贏時,通過壹系列對比描寫來證明公子的仁、謙?1?7先寫“公子往請,欲厚遺之”後寫公子置酒大會賓客,“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1?7而侯生卻“攝敝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侯生傲慢如此,而公子卻“執轡愈恭”?1?7接著,侯生又使“公子引車入市,侯生下見其客朱亥,俾倪”,這還不夠,侯生居然“故久立與其客語”,但公子“顏色愈和”,整個過程,“公子色終不變”?1?7到家後公子又“引侯生坐上坐,徧贊賓客”,“酒酣,公子起,為壽侯生前”?1?7侯生原本貧困且又僅壹夷門監者,雖說是隱士卻不見有什麽建樹,況且幾次三番對公子傲慢無禮,而公子卻依然仁而謙?1?7對比如此鮮明,公子愈顯尊貴,而侯生愈顯傲慢無禮?1?7但是作者卻在段末引出侯生自白:“贏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車騎市中,過客以觀公子,公子愈恭?1?7市人皆以贏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能下士”,侯生“修身潔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卻能犧牲自己的名聲來成全公子,使讀者不得不對侯生的由鄙視轉為肅然起敬?1?7由此通過描寫侯生的形象是從壹個隱士,不受財的可敬形象轉為傲慢、無禮的形象再轉為使人肅然起敬,壹起壹伏?1?7從而使公子被從正面加固了仁謙、尊貴的形象?1?7
其實信陵君能得“公子”之稱也是因為他有壹個博大的胸懷,又能急人之急?1?7
秦圍邯鄲,平原君求救於魏,魏王卻猶豫不決,於是公子“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賓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雖不免有些急躁、沖動,但是他急人之急的心情卻得到讀者的理解?1?7然而公子雖沖動但卻有禮節,當公子告別侯生,而侯生“曾無壹言半辭送”公子時,公子擔心“我豈有所失哉?”於是“引車還,問侯生”?1?7而侯生不愧是壹名真的隱士?1?7他沈著、冷靜,雖為隱士卻能洞察壹切?1?7他深知公子的性情,他知道公子辭決而行必是壹鼓作氣,勸之定不聽,所以故不送,以轉移公子註意力?1?7公子果然引車而還?1?7於是侯生才道明不送之原由,並把他的計謀告訴公子?1?7侯生的洞察壹切體現在他雖為屈屈壹夷門監者,卻知兵符所在,又知如姬最幸,易得兵符,且知公子曾為如姬報父仇,甚至連如姬“欲為公子死,無所辭”的心理也了如指掌?1?7然而侯生之計雖絕妙,公子卻因“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而泣,公子的“愛士”形象由此可壹覽無余?1?7人的行為代價最大莫過於犧牲生命,侯生為公子計,而後“北鄉自剄”自此侯生的形象更使人肅然起敬?1?7侯生越是犧牲自己而成全他人,他的形象就越是鮮明有力,因此公子的仁、謙、愛士的形象也被反襯得愈加鮮明有力?1?7
信陵君之所以能得“公子”之稱,另壹方面還表現在他能知錯即改,又有壹顆愛國之心,可謂常自省而知大體?1?7信陵君竊符救趙成功後,趙國上下皆德公子,而公子“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當有人為公子指出不是之處後,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1?7趙王埽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1?7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1?7公子因竊符救趙壹事留居趙十年期間,秦“日夜出兵 東伐魏”而公子因怕魏王降罪於他,禁止門客為魏使者通報,門客果不敢違令?1?7是毛公、薛公大膽違令對公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言明過錯?1?7公子果然愛國心切“語未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1?7公子慧眼識英才,間步從毛公、薛公遊,二公果不負公子厚愛,冒死勸公子歸救魏,才使公子避免犯下大錯?1?7
李晚芳曰:“戰國四君子,皆以好士稱,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觀其下交巖穴,覺得孟氏不挾之者,蓋其質本仁厚,性復聰慧?1?7”王世貞曰:“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張也;信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烏乎同!”③信陵君愛士如此,愛國如此,難怪司馬遷獨獨願以“公子”稱贊信陵君?1?7
四、 春申君:壹辯而顯赫,卻遭奸人害
自司馬遷以來,壹直到現在,人們總是把春申君同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相提並論,合稱之為“戰國四君”、“戰國四公子”?1?7而事實上,後三者都是出自名門貴族:孟嘗君是齊國丞相田嬰的兒子,是齊威王的孫子,平原君是“趙之諸公子之壹”,是趙惠文王的弟弟;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兒子,是魏安僖王的異母弟弟?1?7唯獨春申君出身平民、士人階層?1?7三位出身名門的公子所作出的大事都是他們門下士人所教授的結果,而他們本人則只是充當了執行者的角色,幾乎沒有獨辦過壹件事?1?7但是春申君卻遊學博聞、治國有術?1?7上書勸止秦王攻楚,設計救歸楚國太子,是春申君壹生為楚國所做的兩件最重大的事,而這兩件事都是他自己獨力完成的,與他門下的士人毫無關系?1?7
司馬遷寫春申君著力在壹“辯”字,因此文章開始便引用了春申君勸止秦王攻楚的大段論辯之辭,以突出他的論辯之才?1?7
春申君勸說秦國與楚國親善,他在諫書中首先提出了這樣壹個中心論點:秦國不應攻打楚國,而應與之友好?1?7他說:“天下莫強於秦、楚?1?7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鬥?1?7兩虎相與鬥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1?7”接著,春申君又打比方又舉事實,從古講到今,引《詩》又引《易》具體分析了秦國不能攻打楚國的兩個原因,既形象又生動?1?7最後春申君給秦昭王展示了壹幅秦、楚友好將帶來的美景:萬朝來賀,天下皆歸於秦?1?7終於使秦國打消了對楚用兵的念頭?1?7
春申君說應侯勸秦王使楚太子歸國同樣顯示了他的論辯之才?1?7只是這壹次,他深知可能性不大,所以又勸楚太子喬裝歸國,而自己則“以死當之”?1?7在中國古代,“忠君”是與“愛國”聯系在壹起,春申君忠於太子是他忠於楚國的表現,可謂深謀遠慮又大義凜然?1?7
春申君年輕時可謂大智大勇,能洞察秋毫,眼銳如鷹,可是老來卻被壹葉蔽目,盲目自信,反遭奸人所害?1?7
其實春申君老來遭奸人李園所害也是他自己被前途與利益沖昏了頭腦的結果?1?7假設他不受李園兄妹的誘惑,他還能洞察李園兄妹的陰謀詭計,可他偏偏為官多年,歷盡了被寵的榮耀與被疏的窮困?1?7他擔心自己的前途,擔心老來無法“保相印江東之封”因此對抓住了他的弱點的李園兄妹堅信不疑而不聽朱英之言,終於落得個被李園“死士俠刺,斬其頭,投之棘門外”的下場?1?7就連司馬遷也為他的晚節不保而嘆息:“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旌矣”?1?7
五、 司馬遷:審美取向
在戰國四公子的四篇列傳裏,幾乎每壹篇列傳都除了塑造了壹位栩栩如生的“公子”形象外,還塑造了壹個甚至多個社會底層的豪傑義士?1?7
孟嘗君囚於秦,是靠了客中“最下坐”的狗盜者和“客之居下坐”的雞鳴者才成功出逃的?1?7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完全沒有鄙視雞鳴狗盜者的意思,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承認“然微此二人幾不脫於死?1?7當是之時,雖道德禮義之士無所用之?1?7”孟嘗君被湣王懷疑參與了“田甲劫湣王”事件,是靠了那位向魏子借粟的賢者的“自剄宮門”的行動才消除了湣王的誤會?1?7孟嘗君被廢,是馮諼生死相隨,用巧謀在秦、齊之間兩頭奔走,才使他恢復了相位,並擴大了封邑?1?7
平原君找不到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同往楚國定縱約,是地位卑下的門客——毛遂勇敢自薦,“按劍歷階而上”置生死於度外才使楚王“唯唯”完成了定縱的任務?1?7秦圍邯鄲,趙國幾亡,平原君壹籌莫展的時候,是李同——平原君門下壹傳舍小吏的兒子,自動請纓、挺身而出率三千敢死之士奔赴戰爭前線才使“秦軍為之卻三十裏”?1?7沒有毛遂定縱約,沒有李同急趙國難,趙國的歷史將是另壹番模樣?1?7
信陵君善待“夷門監者”侯生、屠者朱亥;禮交博徒毛公、賣漿者薛公?1?7因此他壹生所做的最偉大的事情“竊符救趙”得到了侯生與朱亥的有力相助——侯生為他冷靜的策劃,甚至“北鄉自剄,以送公子”,朱亥亦是把生死交給了信陵君,與他壹起奔赴前線;而毛公、薛公亦敢在信陵君誡門:“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1?7”的情況下冒死進諫信陵君歸魏,使公子威振天下?1?7
壹個個豪傑義士雖地位低下,被別人看不起,卻壹個個都那麽有情有義、大義凜然?1?7《史記》為這麽多下層人物立傳,褒獎他們的品德、才能,這都說明,司馬遷是完全肯定戰國四公子的養士、對士人的禮待的;而他對於下層人物的品德、才能更傾註了極大的熱情?1?7他將自己濃烈的感情融入到了筆下的人物身上,“歌頌著人類所敬愛的,批判著人類所憎惡的?1?7”④在這裏,出身貴賤已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存在價值和價值的實現?1?7“人固有壹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借這些下層人物表現、寄托了自己的生死觀、人生境界和價值、審美取向?1?7他用《史記》理解了壹個時代,表現了壹個時代,《史記》寄托著他對人生的執著追求?1?7
註釋:
①②③韓兆琦 《史記選註匯評》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版,256頁、268頁、280頁
④李向引 《司馬遷的審美觀淺析》 理論導刊 2002.12
參考文獻:
[1] 王利器 《史記註譯》 三秦出版社出版 1992年11版
[2] 梁平漢 《文史雜誌?6?1閑話信陵君》2004年第4期
[3] 韓兆琦 《史記賞析集》 巴蜀書社出版 1988年8版
[4] 趙誌華 《試析<史記>中信陵君與孟嘗君的人物形象》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1999.3
[5] 張興傑 王秋梅 李文高《公子乎?士人乎?——春申君身份新論》甘肅社會科學 1995年第2 期
[6] 李向引 《司馬遷的審美觀淺析》 理論導刊 2002.12
[7] 孫紀文 《論司馬遷的審美觀》龍巖師專學報 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