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在哪文言文

在哪文言文

1. 哪裏有文言文大全

小兒不畏虎

蘇軾

忠、萬、雲、安(地名,都是在四川壹帶長江沿岸。)多虎。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於水者。虎自

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沈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之,至以首抵(同抵。)觸,庶幾(也許可以。)其壹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翻譯:忠、萬、雲、安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留在沙灘上自己到水裏去洗衣服。老

虎從山上跑來,那婦人慌忙潛入水裏躲避老虎,兩個小孩(仍然)在沙灘上自在嬉戲。老虎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觸碰他們呢,期許他們會有些害怕,但是小孩無知,竟然不覺得有什麽奇怪的,老虎最後也就離開了。估計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顯示其威風,但是對於不怕它的人威風無處施加(而放棄的)嗎?

2. 乘 出現在哪篇文言文

世說新語 德行第壹:華歆、王朗俱乘舟避難.

①<;動>;登;升。《涉江》:“乘鄂渚而反顧兮,欸秋冬之緒風。”

②<;動>;駕;坐;騎。《石鐘山記》:“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之下。”

③<;動>;憑借;趁著。《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④<;動>;因依;接連。《論積貯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

⑤<;動>;利用。《教戰守策》:“是以區區之祿山壹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

⑥<;動>;欺淩;欺壓。《國語·周語》:“乘人不義。”

⑦<;動>;計量;計算。《韓非子·難壹》:“為人臣者,乘事有功則賞。”

⑧<;動>;順應;順著。《歸去來兮辭》:“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⑨<;動>;冒著;頂著。《登泰山記》:“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

shèng

①<;量>;古代壹車四馬為壹乘。《觸龍說趙太後》:“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過秦論》:“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

②<;數>;“四”的代稱。《肴之戰》:“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乘槎1.槎:竹、木筏。指登天。蘇軾《次韻正輔同遊白水山》:“豈知乘天女側,獨倚雲機看織紗。”2.比喻入朝做官。杜甫《奉贈蕭二十使君》詩:“起草鳴先路,乘動要津。”

乘桴1.乘坐竹木小筏。《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浮於海。’”2.指避世。王維《濟上四賢詠》:“已聞能狎鳥,余欲***乘。”

乘化順應自然的變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聊乘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乘間趁空;找機會。陳壽《三國誌·魏書·三少帝紀》:“往者季漢分崩,九土顛覆,劉備、孫權乘作禍。”

乘龍1.比喻時機成熟後進行大的行動。《南齊書·芮芮虜傳》:“陛下承乾啟之機,因乘之運,計應符革祚,久已踐極,荒裔傾戴,莫不引領。”2.對別人女婿的美稱。《藝文類聚》卷四十引《楚國先賢傳》:“孫儁字文英,與李元禮俱娶太尉桓焉女,時人謂桓叔元兩女俱乘龍,言得婿如龍也。”後以“乘龍”喻佳婿。杜甫《李監宅》:“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

乘危1.登高。《戰國策·齊策三》:“歷險乘,則騏驥不如狐貍。”2.踏上危險之地,冒險。吳兢《貞觀政要·論略獵》:“聖主不乘,不僥幸。”

乘隙1.趁著空閑。2.利用機會。

乘兇舊時父母剛死不成服就婚聚叫乘兇。

乘虛1.淩空。《列子·周穆王》:“乘下墜,觸實不硋。”2.騰空飛行。範曄《後漢書·矯慎傳》:“蓋聞黃老之言,乘入冥,藏身遠遁。”3.趁人空虛無備。《後漢書·荀彧傳》:“(呂)布乘寇暴,震動人心。”

乘軒乘坐大夫的車。泛指做官。

乘輿1.天子、諸侯乘坐的車。《孟子·梁惠王下》:“今乘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2.皇帝用的器物。蔡邕《獨斷上》:“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3.皇帝的代稱。4.馬車;兵車。王符《潛夫論·贊學》:“是故造父疾趨,百步而廢,而托乘,坐致千裏。”

希望能幫到妳

3. 去哪裏找文言文翻譯

有不少便利的途徑可以找到文言文的白話翻譯:

壹、教材裏的文言文,如果根據給出的註釋還不能完好地翻譯,可到課本書店找教師參考書的翻譯,如《師說》、《勸學》等課文。

二、古代名人的文章,可到書店或圖書館找到作者的文集(內有註解和評析的版本)查看翻譯,如《柳河東文集》、《稼軒長短句》等等。

三、著名的古文文章,可到書店或圖書館找到收錄該文的古籍(內有註解和評析的版本)查看翻譯,如《古文觀止》、《蕭統文選》、《史記》、《資治通鑒》等。

以上是能查到出處的文言文找翻譯途徑。

四、不知道出處的文言文,可以到壹些專門網站上去發帖請教,比如您現在在百度的發帖。

4. 文言文難在哪兒

難理解無論字、詞、句,看起來都是迷迷糊糊,字音、詞義、句意經常搞錯。

文言文的生僻字多,同壹字古今讀音不同、壹字多音現象較多。壹對壹補習語文老師舉例說明:例如,“說”讀shuō時,有當說、說明講,如“請說之”(《公輸》)。

有當說法、主張講,如“百聽細說”(《鴻門宴》)。有指文體的壹種,如《捕蛇者說》。

“說”讀shuì時,當遊說、勸說講,如“蘇秦以連橫說秦”。“說”讀yuè時,當高興講,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至於文言文的詞義就更加“百花齊放”了。

打個比方說,“如”字壹般有五個意思。①有“如果”的意思,即“要是”的意思(如不及早準備,恐不及)。

②有“然”的意思(“突如其來”)。③有“如同”的意思(“如臨大敵”、“如魚得水”)。

④有“比得上,比不上”的意思(“耳聞不如目見”)。⑤有“依照”、“順從”的意思(“如意算盤”)。

句子本身就是字詞組成的。字詞都不能正確理解,加上文言文句型的變化,確實讓人有點暈。

比如,《論語》中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只怕自己不知道人家。

這句話中,“不己知”中的“己”字,提到了動詞前面,“不知人”的“人”卻沒有提前。學生可以從中發現,賓語要提前,得有條件,那就是必定在否定句、疑問句的情況下。

另外,賓語必須是代詞,如果是普通名詞,那就不能提前。 難背誦文章拗口,如同背天書,特別是詩歌除外的文體。

與現代文相比,背誦的感覺不好。 初二學生小季覺得背文言文很難,他認為文言文就是古代人講的話,不能按照現代文的思路去記憶,因此默寫出來的文章常常“缺胳膊少腿”,整句整句漏掉。

壹對壹補習專家發現許多中學生至今還用非常機械的死記硬背法,靠“背誦-默寫-訂正-再背誦”的“車輪大戰”來強化記憶。“別人背壹遍就記住,我背三遍總該記住了吧。”

明年即將參加高考的小李坦言,背文言文很辛苦,效果也不明顯,過壹段時間就忘得精光,又要來壹遍。 沒興趣由於大多數文言文講述的事情都發生在古代,反映的也是古代的社會現實。

許多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同學壹看到文言文就已經沒了精神,更談不上壹字壹句推敲了。 “上歷史課就有點頭疼,文言文講的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和現在沒關系,記起來很難。”

念高壹的周同學本來對文科就沒什麽興趣,現在看到這麽多的文言文犯了愁,既有詩歌,還有遊記、記敘文、辭賦,自然沒了方向。對當時的時代背景缺乏了解,對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事件的來龍去脈也不明了,只能逐字逐句地死記,結果花了很多時間也不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