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子
最負盛名的是在公元前四世紀。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有壹本薄薄的卷子,可能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這本書叫《老子》或者《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家哲學的主要文本。
這是壹本微妙難懂的書,文筆極其晦澀,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讀。“道”的主要概念通常被翻譯為“方法”或“道路”。但是這個概念有點模糊,因為《道德經》本身開篇就說:“道,如果可以說的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妳能叫它,它就不是壹個永恒的名字。”但我們可以說,道的壹般含義是“自然”或“自然法則”。
道教認為,人不應該與道作鬥爭,而應該服從道,按道行事。主動追求權力或主動尋求行使權力,與其說是不道德,不如說是無知和徒勞。道不可滅,人在生活中要盡量走順道。壹個道家可能會指出,水是無限柔軟的,它以馴服的方式流向最低點,甚至沒有抵抗最弱的力量,但它是堅不可摧的;最堅硬的巖石最終也會被磨掉。
對於個人來說,通常應該提倡簡單自然;應該避免使用暴力,就像避免所有對名利的追求壹樣。人不應該尋求改造世界,而應該尊重世界。對於政府來說,稍微消極的政策通常是最明智的政策。法規繁瑣,通過更多法律或嚴格執行舊法律通常會讓事情變得更糟。高稅收、雄心勃勃的政府計劃和發動戰爭都與道家哲學的精神背道而馳。
根據中國的傳說,《道德經》的作者是壹個名叫老子的人。據說他是孔子的同時代人,但他比孔子年長。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紀。從《道德經》的內容和體例來看,很少有現代學者認為它是這樣壹部早期的著作。關於該書的實際創作日期有許多爭議(《道德經》本身並未提及具體的人、地點、日期或歷史事件)。但是公元前320年是壹個可靠的估計——與實際日期的誤差在80年以內——也許比這個誤差範圍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