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便血癥狀名·便血便血為癥狀名,又稱下血。出《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是指血從 *** 下泄的表現。《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九:“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後,或與泄物並下,……故曰便血。”病名·便血便血(hemafecia、hematochezia)為病名。是指以大便下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凡血從 *** 排出體外,無論在大便前,或大便後下血,或單純下血,或與糞便混雜而下,均稱為便血。便血均由胃腸之脈絡受損所致。治宜註重扶正,或祛邪與扶正兼顧。《三因極壹病證方論·便血證治》說:“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濁,或鮮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後,或與泄物並下……亦妄行之類,故曰便血。”《金匱要略方論》有遠血、近血之分。《景嶽全書·血證》指出:“血在便前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 *** ,血在便後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以血在便前、便後分血來之近遠並不可靠,而且在不少情況下,血和大便混雜而下,難於分辨其前後。而便血的顏色,可作為診斷便血部位遠近的參考。壹般情況下,便血色鮮紅者,其來較近,便血色紫黯者,其來較遠。古代醫家有的又以血色之清濁,而立腸風,臟毒之名。如《濟生方·下痢》說:“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鮮者,腸風也;濁而色黯者,臟毒也。”便血可見於西醫的消化性潰瘍、某些急性傳染病、血液病,以及結腸、直腸、 *** 疾患等。便血的定義《中醫藥學名詞》(2004):便血是指為以便血為主要表現的血證。《中醫藥學名詞》(2010):便血是指以大便下血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便血的病因病機便血多由濕熱、積滯、結毒侵襲腸胃,或風、熱客於下焦,血脈損傷所致。便血的分類《金匱要略方論》以先便後血為遠血,先血後便為近血。因血在便前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 *** ;血在便後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近血又有腸風、臟毒之分。後世多從病因分類,而有濕熱便血、積熱便血、熱毒下血、濕毒下
詳見百科詞條:便血 [ 最後修訂於2018/9/20 10:27:19 ***13149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