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壹詞的由來

中國壹詞的由來

“中國”得名,始於西周,現今我們祖國的全稱為“中華人民***和國”,簡稱“中國”。雖然中國以正式國名是在近現代才出現,但“中國”壹詞在我國歷史上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初期就已經出現。

“中國”壹詞最早出現於距今約3000年前,西周初年所鑄造的壹尊青銅器(何尊)上的銘文中,銘文原文“宅茲中國”為“中國”壹詞的最早文字記載。“何尊”於1963年出土於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

尊內底部鑄有銘文122字,記述了周成王繼承父親周武王遺訓,在成周營建都城、舉行祭祀、賞賜臣子的壹系列活動。其中“余其宅茲中或(國),自之乂民。”的意思是說: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

成周作為西周王朝的都城在建成後,周成王將象征王權的九鼎安放在成周城中的明堂之中,並親自主持祭禮,寓意定鼎中原,用以震懾天下。此時的“中國”便是指京師成周及附近的王畿之地(位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初義為“中央之城”。

:

“中國”壹詞在古代為“國中”之意

在我國古代,“國”字的本義是“邦國”、“封邑”,商周時期將人們聚居的地方稱為“邑”,“邑”就是國,是指古代王、侯的封地,或是天子直接統治的區域,而“中國”就是指“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在周代文獻中,“中國”壹詞有五種不同的含義:壹是指京師、王畿之地,即國家的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是指中原地區;四是指國內、內地;五是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最初的“中國”並沒有具有國家概念,基本上是指國都,或者是中原地區。如上文中所說的成周,和周王室直接統治的王畿之地。

並且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華夏族(漢民族前身)為區別居住在中原以外地區的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也稱自己為“中華”,中原地區也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

“中華”在古時又稱為“華夏”,因古籍中“華”和“夏”是指中原,兩字同義反復,曾經相互通用,所以“華”即是“夏”,大約從春秋時期起,古籍中便將“華”與“夏”連用,所以“中華”又稱為“華夏”。而“華夏”壹詞不僅指地理層面,還有更深層面的文化、民族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