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有哪麽重要?
,《永樂大典》在書籍中可以稱的上是龐然巨帙,每本《永樂大典》相當於現在普通書籍的兩倍大小。要拿走壹兩本《永樂大典》而不被人發現,已經不是壹件易事。如果要轉移大量《永樂大典》,似乎更加困難。 那麽,這些“偷書官”又是用什麽方法將《永樂大典》偷出去的呢?據清人繆荃孫記載:翰林院的壹些官員偷書伎倆極為巧妙。他們壹般選擇在冬天進行偷竊。 官員早上進翰林院時隨帶棉袍壹件,不穿在身上,打成包袱形狀如兩本《永樂大典》大小。當夜晚降臨的時候,壹些官員也開始實施他們偷書的計劃。他們的辦法是將兩本《大典》包入包袱裏,卻把原本包在包袱裏的棉袍穿在身上。看守人員見到早上曾帶包袱而來,晚上帶包袱而去,也就不起疑心了。 據記載,光緒年間壹位翰林侍讀文廷式,壹人就盜走100多本《永樂大典》。文廷式死後,這些書又被其後人出售,賣給洋人或者古董商。就這樣,《永樂大典》就被大量流失出去。而且幾經展轉,無從尋覓這些被盜出的《永樂大典》的下落了。 目前,《永樂大典》散落在日本、英國、美國等幾個國家。是什麽原因將這些《永樂大典》遠離祖國,流散到異域遠邦呢?《永樂大典》的災難源於國人說熟知的那段民族屈辱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在文明古都燒殺掠搶。 翰林院座落在東交民巷,靠近使館區,已經被淪為戰場。那些價值連城、有些甚至從未在皇宮之外面世的古版書籍正在被大火壹點壹點的吞沒,壹些沒有被焚燒的古籍被隨意的拋在院子裏,池塘中。侵略者對《永樂大典》肆意搶掠,甚至代替磚塊,構築工事。在這場災難過後,《永樂大典》幾乎喪失殆盡,僅存的數百冊也散落世界各地。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翻開這歷經幾百年滄桑的《永樂大典》,專家們發現,這裏收藏的所有《永樂大典》有壹些***同的特征:從紙張看,這些《永樂大典》用的是嘉靖時期的皮紙,也叫白棉紙。而且,書後都註明了重錄總校官、分校官、寫書官及圈點人姓名。所以,可以推斷的是,這些《永樂大典》全都是明朝嘉靖時期的抄本。這就是說,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所有《永樂大典》都不是永樂年間編篆的。那麽《永樂大典》除了永樂年間的這個版本之外,到底還有幾個版本呢? 在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地庫裏,收藏有161冊舉世聞名的《永樂大典》。從明成祖朱棣編寫《永樂大典》至今,已經有600余年。在漫長的歲月中,《永樂大典》經歷各種不幸遭遇,丟失了壹萬多冊。目前全書僅有不足百分之四,400冊左右的《永樂大典》流散在世界各地。然而,專家們發現,目前全世界所能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有壹些***同特征:每本書的書後都註明了當時的重錄官員,而這些官員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時期的官員。 這就是說,目前世界上所有能見到的所有《永樂大典》都不是永樂年間編篆的。那麽, 《永樂大典》除了永樂年間的這個版本之外,到底還有幾個版本呢?據史書記載,《永樂大典》修成之後,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閱過《永樂大典》的卻寥寥可數。 明世宗嘉靖皇帝卻是壹個例外。繼位於1521年的嘉靖皇帝在明朝歷史上並不是壹個光彩的角色,在位45年,崇信道教,朝政昏庸。然而,就是這樣壹個皇帝,卻似乎對《永樂大典》產生了特別的興趣。與其他皇帝不同,嘉靖皇帝的案頭常常放置了幾冊《永樂大典》以便隨時翻閱。 壹直以來,嘉靖皇帝很想將《永樂大典》重錄壹部,多次同大學士徐階談過。但這個想法都因為工程過於浩大,重錄難度太高,而被擱置下來。嘉靖皇帝當然也應該非常清楚,要重錄這樣壹部大型書籍,其難度可想而知。那麽,又是什麽事情讓嘉靖皇帝下定決心,克服各種困難,開始重錄《永樂大典》呢? 據史書記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皇宮發生大火,火勢連綿。存放《永樂大典》的文樓受到威脅,情況非常危中國。大火消息傳來,讓嘉靖皇帝感到最為擔心的就是《永樂大典》的安全。他壹夜下了三四道命令,令左右登上文樓督促搶救《永樂大典》。幸虧搶運及時,《永樂大典》才能逃過這次浩劫。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決心將《永樂大典》重新抄錄壹部,“兩處收藏,以備不虞”。 大火之後的第五年秋天,工程浩大的重錄工作正式開始。對於這樣壹部史無前例的大類書,重錄官員選擇了按照原本進行“對本抄寫”這個最為簡單也最為正確的方法。工作進行了整整六年,直到嘉靖皇帝去世,重錄工作還在進行。新皇帝明穆宗繼位之後,重錄工作才得以完成。 據史書記載,重錄的《永樂大典》的在內容、格式、裝幀方面與原本如出壹轍,令人嘆為觀止。此後,《永樂大典》便有了兩個版本。現在人們習慣於把永樂年間的第壹個版本稱為正本,把嘉靖年間的重錄本稱為副本。這就是說,國圖收藏的所有《永樂大典》全都是明朝嘉靖時期的副本。 不僅如此,歷史上被八國聯軍毀掠的是明嘉靖後期重抄的副本,流失海外和國內陸續搜集的殘本也均為嘉靖重錄副本或其抄本。而《永樂大典》的正本至今壹卷也沒有發現,並且其下落也壹直不見準確的記載。這就是說,《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了! 11095冊《永樂大典》正本已經徹底消失了幾個世紀!《永樂大典》正本究竟何去何從?它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嗎?如果存在,它到底在哪?如果已經不存在於世界上,它又是什麽時候,被誰,用什麽方式毀滅的?對於正本的下落,為什麽歷代史書中不見任何準確記載? 圍繞著《永樂大典》正本的是壹個又壹個諱莫如深的謎團,甚至有學者將之稱為“中國書籍史上的最大疑案”。 關於正本的第壹種說法,毀於清乾清宮大火說。清朝末年的壹位學者繆荃孫提出了這種看法。乾清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康熙八年重修。然而,我們目前所見的乾清宮並不是建成於這個年代,而是在1797年嘉慶二年之後重建的。重建的原因,正是因為嘉慶二年發生的壹次大火,將整個乾清宮幾乎徹底毀滅。 那麽,《永樂大典》正本是否象繆荃孫所說,在當時藏於乾清宮,而且不幸毀於這場大火呢?張忱石對這種說法提出了不同意見。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間,清政府曾對宮中藏書清理過,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壹起,編成了《天祿琳瑯書目》。《永樂大典》是書籍中的龐然大物,又有壹萬多冊,假如正本在乾清宮,是極容易發現的,怎麽可能不編入《天祿琳瑯書目》? 無獨有偶,史書中關於乾隆時期曾經大規模查訪《永樂大典》的記載似乎也質疑了《永樂大典》正本毀於乾清宮大火的真實性。乾隆年間編輯《四庫全書》時,因為要從《永樂大典》裒輯佚書,曾經在宮裏宮外都查找過《永樂大典》。當時有人懷疑在康熙年間修書時,徐乾學、高士奇等人常在皇史宬翻閱此書,有可能取走查閱未能交回。於是乾隆下令兩江總督高晉、浙江巡撫三寶到兩家查訪。特別講明《大典》是官物,即使當年拿取,也是無意收藏,只要交出,並不追究,但壹本也沒有找到。 假如當時正本存放在乾清宮,何必舍近求遠,去江蘇、浙江尋查副本呢?這樣看來,既然正本毀於乾清宮大火的說法站不住腳,那麽正本的失蹤會不會早在清朝以前呢? 關於正本失蹤的第二種說法是毀於明亡之際說,說穿了,就是被李自成焚毀了。崇禎十七年的3月, 李自成和他的大順軍隊攻占北京,達到了輝煌的頂峰,可是這種輝煌只維持了短短40天,吳三桂、多爾袞的滿漢聯軍便擊敗了這支由農民組成的軍隊。 4月29日,李自成即位稱帝之後便匆匆撤離北京。他將怒火發泄在京城這些幾百年的宮殿和城樓上,下令放火焚燒。在這樣壹個人人自危的亂世,已經沒有人會去顧及壹部書的存在和命運。 《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在此時無聲無息的全部化為灰燼了呢?然而,在張忱石看來,這種說法也沒有真憑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