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陽虛寒痰證

陽虛寒痰證

陽虛寒痰證,中醫病證名。寒痰相互凝結或痰盛而有寒象的證候為寒痰證。多因感受寒邪,或機體陽虛陰盛津液凝滯不化所致。

病因病機

寒痰凝結陽氣受損,或機體陽衰陰盛,失其溫煦機體和溫化津液之功,而致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經絡阻滯氣不得伸,血不得溫,故見骨痹刺痛,四肢不舉,脈沈遲等。

辨證要點

臨床以咳吐稀白痰,脈沈遲為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

咳嗽氣喘,咳痰色白而清稀,遇冷則甚,喉間痰鳴,胸膈滿悶,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脈沈遲等。

常見證型

1.如哮病中出現寒痰阻肺證(此由寒痰留伏,肺氣閉阻所致。

臨床表現:呼吸急促,喉間有哮鳴音,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胸膈滿悶如窒,面色晦暗帶青,苔白滑,脈浮緊等。

治法:宣肺散寒,豁痰利竅。

方劑:射幹麻黃湯。

2.若胸痛病中出現寒痰阻肺證(此由寒痰結聚,肺氣受阻,胸陽不展所致。

臨床表現:胸中悶痛,痛時徹背,氣短喘促,咳吐痰沫。

治法:溫肺化痰,通陽降逆。

方劑: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

3.若喘證中出現寒痰阻肺證(此由脾陽不足,寒從中生,聚濕生痰,上幹於肺所致。

臨床表現:呼吸喘促,咯痰白稀,喜唾,胸滿嘔逆,口淡納呆,畏寒肢冷。

治法:溫化寒痰,降氣止咳。

方劑:苓甘五味姜辛湯。

4.陽虛寒痰證,常由風寒犯肺,或患有痰疾,復為風寒所誘發,故亦多見於風寒犯肺所致的感冒、咳嗽等疾病中,表現為咳嗽氣喘,咳痰色白清稀,喉間痰鳴,胸膈滿悶,苔白滑等,治療當在疏風散寒宣肺基礎上,佐以溫肺化痰之品。

預後轉歸

壹是累及脾(子病犯母)而致運化失職,出現食欲不振,泛惡欲嘔,大便溏薄,腹脹腸鳴等濕困脾胃之證;二是累及腎(母病及子)而致腎陽不足,出現腰膝酸軟,夜多小便,氣短而喘,痰有黑點,量多而稀,兩足寒冷,甚則腹脹浮腫,黎明泄瀉等癥。

#@@@@@@

何謂風寒犯肺證?

 風寒犯肺證又稱風寒束肺證

本證是風寒外邪襲於肺而出現的肺氣不宣,清肅失職等臨床表現的概稱。

因氣候寒冷,衛陽不足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

: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等。

 風寒犯肺證可出現於多

疾病之中,其臨床表現各具

定特點,治法亦不盡相同,必須加以分析。如感冒病出現風寒犯肺證,臨床特點為鼻塞聲重,噴嚏咳嗽,痰質稀薄,頭痛身痛,喉癢無汗,惡風發熱,流清涕等,此由風寒束表,肺氣失宣,上竅不利所致。《素問·骨空論》說:“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用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若咳嗽病中出現風寒犯肺證,臨床特點為咳嗽痰稀,鼻塞流涕,聲重惡寒,或兼頭痛 ,骨節酸痛,寒熱無汗等,此由風寒犯肺,肺氣受遏所致,治宜疏風散寒,宣通肺氣,方用杏蘇散 (《溫病條辨》)。若喘證病中出現風寒犯肺證,臨床特點為喘急胸悶,咳嗽,痰稀色白,惡寒無汗等,此由邪實氣壅,肺失宣降所致。《素問·奇論》說:“肺之壅,喘而兩月去滿。”治宜散寒宣肺平喘,方用華蓋散(《和劑局方》)。若失音病中出現風寒犯肺證,臨床特點為卒然聲音不揚,甚則嘶啞,或兼咳嗽不爽,胸悶,鼻塞,頭痛,寒熱等,此由風寒襲肺,肺為邪遏而肺竅不宣所致。《靈樞·憂恚無言篇》:“人卒然無聲音,寒氣客於厭。”治宜疏風散寒,宣利肺氣 ,方用金沸草散(《類證活人書》)。總之,證候雖然相同,但在不同疾病中,其癥狀表現各有特色,臨床可根據上述病證特點,加以分析。

 肺合皮毛,且為嬌臟,系呼吸之道路,故風寒之邪極易犯肺。在其病機演進過程中常伴見兩種情況:壹是由於外感風寒,失於表散,寒入肺腧,通調失司,聚液生痰,出現痰多色白,胸膈滿悶等痰飲伏肺之癥;二是由於肺氣不足,復感外邪,出現體倦乏力,少氣自汗等氣虛之證。臨床當詳究病理,掌握標本,或疏風宣肺化痰,或疏風宣肺扶正。

 本證通常應與“寒痰阻肺證”、“水寒射肺證”、“肺氣虛證”相鑒別。

 寒痰阻肺證與風寒犯肺證:兩證均具有風寒襲肺之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亦有異同之處。寒痰阻肺證既可為風寒犯肺證之果,亦可單獨發病,因風寒犯肺,寒聚液停;飲食生冷,寒飲停積;病後陽虛,素體陰盛,氣不化津,痰濁壅聚,則寒痰內伏於肺。臨床表現為宿痰久伏於肺,隨感輒發,痰壅氣逆,氣道被阻,因而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痰濁留伏於肺與新寒之邪相搏,肺氣失於宣通,則咳嗽,痰稀如沫;肺居胸中,痰濁阻塞,氣機失於通暢,則胸膈滿悶;肺氣逆阻,胸中陽氣失宣,氣血運行不暢,則面晦帶青;風寒侵襲肌表,則頭痛,無汗,惡寒多,發熱少,為外有表寒 ,內有痰濁的征象。而風寒犯肺證主要表現為鼻塞聲重,噴嚏咳嗽,咯痰清稀,流清涕,惡寒發熱等風寒束表,肺氣不宣見證。寒痰阻肺者以痰證為主,風寒犯肺以表證為主。以此可資鑒別。

 水寒射肺證與風寒犯肺證:兩證的病因、證候均有相同或互異之處。水寒射肺證多由平素患痰飲或水腫的病人,外感寒邪,寒邪引動水飲,寒水上逆,以致肺氣失宣。主要表現有咳嗽,氣喘 ,痰涎多而稀白,舌苔白膩,或伴低熱,惡寒等。

與表證為主,肺經證為輔的風寒犯肺證,截然不同。

 肺陽虛證與風寒犯肺證:兩證雖然病因病機均不相同,但證候有相似之處,需加以鑒別。肺陽虛證肺中虛冷,氣不化津,故口中自生津液,多吐涎沫,舌苔白滑。《千金要方》說:“肺中寒者,其人吐濁涕。”臨床所見,肺陽虛證,多有陽虛外感表現,如惡風形寒等,但肺陽虛證不咳,形寒而無發熱。風寒犯肺證則有咳嗽、惡寒發熱。

 肺氣虛證與風寒犯肺證:兩證病因、證候有著可辨之處。肺氣虛證多有寒溫不適,久咳傷氣,悲傷不已,勞逸不當所致,癥見咳嗽氣短,甚則喘促或呼吸困難,痰多清稀,疲倦,懶言,聲低,怕冷 ,自汗,面色白光白,脈虛或弱,雖可由氣候寒冷所誘發 ,究其本質,仍屬肺氣不足;風寒犯肺證,雖有咳嗽,亦可因肺氣受遏而出現短氣,但不似肺氣虛短氣之時間久而重,

無懶言,神疲等氣虛證,並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脈浮緊等風寒表證,可資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