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南海割讓的金文街

中南海割讓的金文街

“這裏什麽都有,包括禦河、故宮角樓、景山、北海、白塔、金鰲玉橋、團城、紅墻、圖書館、大石獅。多美多美啊。”

——老舍

“當我們到達金文街時,紫禁城的後門,正對著景山的前門,是壹條宮殿街。總是很安靜,沒有車馬的喧囂,讓人留戀。”

——林·

金文街東起北長街,西至富友街,全長771米。元代屬於宮廷園林。在清朝,它被稱為Xi天安門東大街。1911年後更名為Xi安門內大街。1931年,因國立北平圖書館(現為國家圖書館分館)將保存在承德避暑山莊金文館的《四庫全書》搬入圖書館,該街更名為金文街。

金文街緊挨著故宮,就在西北角,可以將故宮建築的輝煌盡收眼底,具有得天獨厚的便利性。擡頭望去,景山的山,瓊島的白塔,團城的白皮松,都是極其美麗的風景。

國家圖書館分館

金文街西端的金文街7號現在是國家圖書館(古籍博物館)的分館。這個地方是元代的道觀“盛興宮”,明代的皇家道觀“玉璽宮”,清代的皇家馬圈。

國家圖書館分館(袁林攝)

國家圖書館的前身是北京圖書館,其前身是清代的史靜圖書館。館址原址在廣化寺,民國時期確立了國立圖書館的地位,後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民國二十年(1931),金文街建成。新中國成立後,國立北平圖書館更名為北京圖書館。1999建館90周年之際,北京圖書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原天津街北京圖書館分館更名為國家圖書館分館。

金鰲的玉橋和牌樓

在金文街的東面有阿津嶴玉橋,也被稱為北海橋。

這座橋建於明朝,原名金海橋和雨荷橋,橫跨北海和中國海之間的水面。它是壹種石制七孔拱券,中央孔券面上有浮雕動物頭像。橋的兩邊曾經是漢白玉柵欄,方柱蓮花花瓣,方柱頭。柵欄板中空,上面有竹竿和雲拱,下部的內外板刻有海棠池的線條。

橋洞中,有石雕,南有石額雕:銀黃為水,左右相聯:玉雨瓊樓天上下,方壺水中間圓;朝北石刻:紫海與藍遙相呼應,左右相連:繡紋開月環,錦緞蕩漾霞光。據說碑文是皇帝的禦書。

在北海大橋的東西兩端,有兩座建於明代的牌樓,壹座在西,壹座在東,即金鰲。20世紀50年代,橋面擴建,拆除了兩座牌樓。

大高軒店

大高軒店,又稱大高店,位於金文街21-23號。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壹年(1542)。它是明清皇家道觀,供奉玉帝,在此舉行道場,祈求陽光雨雪。

嘉靖皇帝是道教的虔誠信徒時,因“民困缺錢,災害屢侵”,為了“為民謀福”,修建了這座寺廟,後來又多次重修。門前有牌樓,左右各壹座,左右各壹座,類似故宮角樓。明代叫貞觀閣和淩軒,清代叫西麗閣,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拆除的。

明代文炳《先撥錄》,記載萬歷寵愛鄭,為了讓兒子朱做太子,懇求萬歷在大高玄寺燒香,並將立太子的誓詞封在玉盒裏交給保存。

萬歷二十九年(1601)十月,萬歷皇帝正式冊封皇帝長子為太子後,命人在鄭貴妃尋找玉匣,發現匣內密封完好。打開壹看,發現“裏面所有的書都被侵蝕了,只剩下四腔素紙”,這讓萬歷皇帝“毛骨悚然”,他再也不會去宣大禮堂了。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保護文物古跡,周恩來總理曾下令拆除中南海的壹段圍墻,為城市建設讓路,也因此鬧出了壹段佳話。

當時南部團城和中南海之間的道路太窄,無法進行到這壹帶的道路擴建。有人建議拆掉團城,開放道路交通,擴大公園面積;也有人堅持保留團城,認為它有很大的藝術價值和古老的文化風格,保留它就保留了中國建築文化的基因。雙方爭論無果,我們只好上報國務院,讓周恩來總理做最後決定。

周總理看了報告後,非常重視。他沒有聽信壹方急於拍板,而是在壹個炎熱的下午親自到團城實地觀察,不時與隨行的職能部門負責人交換意見,向文物工作者詢問情況。經過全面了解和慎重考慮,他決定保留聯盟鎮,拆掉中南海圍墻,讓南面的中南海圍墻後移,為向南擴建的道路騰出空間,解決道路拓寬問題。

正是這條路讓中南海“讓路”,成為今天的金文街。

(本文作者是袁林,參考:

《北京史誌》、《文物史誌》、《北京最美的街道》(著名學者談北京)、《揭開北京大禮堂的宮廷秘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