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屍”又稱“三蟲”,其概念源於漢代緯書。《河圖紀命符》曰:“天地有司過
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惡事大者,奪紀,紀壹年也;過小者,奪算,算壹
日也。……
又人身中有三屍。三屍之為物,實魂魄鬼神之屬也。欲使人早死,此屍當得作鬼,
自放縱遊行,饗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窮(當為庚)日輒上天白司命,道人罪過。過大者,
奪人紀,小者,奪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屍。恬淡無欲,神靜性明,積眾善,乃服
藥有益,乃成仙。”①道教承襲此說,以治三屍為成仙之要。壹方面,給三屍取名,並
描述其各種罪行;另方面,提出種種治三屍的方法。
東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微旨》已引《易內戒》《赤松子經》及《河圖紀命符》言
三屍之性質及危害,又在《遐覽》中著錄《三屍集》壹卷,表明魏晉道教已視滅三屍為
修道所必需。其後,南北朝至隋唐間,又有不少道書專論三屍及守庚申,《雲笈七簽》
引錄為“庚申部”,載卷八十壹至八十三。其《太上三屍中經》雲:“人之生也,皆寄
形於父母胞胎,飽味於五谷精氣,是以人之腹中,各有三屍九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
之日,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分毫錄奏,欲絕人生籍,減人祿命,令人速死。……
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伐人上分,令人眼暗、發落、口臭、面皺、齒落。中屍名彭質,
在人腹中,伐人五藏,少氣多忘,令人好作惡事,噉食物命,或作夢寐倒亂。下屍名彭
矯,在人足中,令人下關搔擾,五情勇(湧)動淫邪,不能自禁。”②《中山玉櫃服氣
經》則稱上屍名青姑,中屍名白姑,下屍名血姑。所述罪過大同小異。
許多道書載有消滅三屍的方法,除以辟谷服氣、符咒、服藥以驅除三蟲外,主要為
守庚申。《三屍中經》雲:“凡至庚申日,兼夜不臥,守之,若曉體疲,小伏床數覺,
莫令睡熟,此屍即不得上告天帝。……經曰:三守庚申,即三屍振恐,七守庚申,三屍
長絕。”③《神仙守庚申法》雲:“常以庚申日徹夕不眠,下屍交對,斬死不還;復庚
申日徹夕不眠,中屍交對,斬死不還;復庚申日徹夕不眠,上屍交對,斬死不還。”④
守庚申以除三屍,在唐宋十分流行。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二雲:“庚申日,伏屍言
人過,本命日,天曹計人行。
三屍壹日三朝,上屍青姑伐人眼,中屍白姑伐人五藏,下屍血姑伐人胃命。……七
守庚申,三屍滅,三守庚申,三屍伏。”⑤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雲:“凡學道者
未有不信其說,柳子厚最號強項,亦作罵屍蟲文。”⑥又說:唐末某日,朝士會終南山
太極觀守庚申,獨道士程紫霄持反對態度,笑曰:“三屍何有?此吾師托是以懼為惡者
爾!”⑦此外,唐末五代所出之《太上除三屍九蟲保生經》,除講三屍和守庚申外,著
重講腹中九蟲:伏蟲、回蟲、白蟲、肉蟲、肺蟲、胃蟲、鬲蟲、赤蟲、蜣蟲;並附圖說
明該九蟲所能導致的各種病變及滅九蟲的藥方。以現代醫藥學的眼光來看,所述雖與科
學距離尚遠,但將三屍九蟲從“魂靈鬼神之屬”變為類似蛔蟲等九蟲,卻多少具有壹些
進步意義。
註:
① 《重修緯書集成》卷六第113~114頁,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②③④ 《道藏》第22冊581~582頁,582頁,583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
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⑤⑥⑦ 《叢書集成初編》第0276冊11頁,2787冊98頁,98頁,中華書局,1983年
daojiao3/0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