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道家的其他文獻

道家的其他文獻

考古發現的道家文獻

1900年,敦煌遺書出土,其中包括道家最重要的兩部著作——《老子》和《莊子》(殘卷)以及《鶡冠子》。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六韜》,其中包含很濃的黃老道家的味道,或許是《漢書·藝文誌》所說的《太公》的壹部分。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老子》乙本,《老子》甲本卷後古書《九主》《老子》乙本卷前古書《黃帝四經》等。

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漢墓出土竹簡《六韜》和《文子》殘篇。

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漢墓出土竹簡《莊子》書中《則陽》、《外物》、《讓王》等殘篇。

1987年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竹簡《莊子》中的《盜跖》殘篇。

1988年 湖南省慈利石板村楚墓出土《管子·霸形》。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戰國中期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以及道家文獻《太壹生水》、《語叢四》(《說之道》)。

1994年,壹批戰國楚竹書出現在香港文物市場上,隨即被上海博物館購回,後被人稱為上博簡,裏面包括《恒先》、《彭祖》、《三德》、《凡物流形》、《用曰》等許多道家佚書,其中以《恒先》最著名,它用詞古奧,哲理深刻,堪稱《道德經》的姊妹篇。

2009年初,北京大學收藏壹批從海外搶救回歸的珍貴西漢竹書,總數達3300多枚,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文獻是全本《老子》與《周訓》,其《老子》殘缺部分僅占全書篇幅的1%,幾乎堪稱“完璧”。而《周馴》的篇發現將“還原先秦道家原初面目”

《漢書·藝文誌》記載的道家文獻

《伊尹》五十壹篇。

班固註:“湯相。”

《太公》二百三七十篇,《謀》八十壹篇,《言》七十壹篇,《兵》八十五篇。

班固註:“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又以為太公術者所增加也。”顏師古註:“父讀曰甫也。”

《辛甲》二十九篇。

班固註:“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

《鬻子》二十二篇。

班固註:“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顏師古註:“鬻音弋六反。”

《管子》八十六篇。

班固註:“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顏師古註:“筦讀與管同。”

《老子鄰氏經傳》四篇。

班固註:“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

《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

班固註:“述老子學。”

《老子徐氏經說》六篇。

班固註:“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

劉向《說老子》四篇。

《文字》九篇。

班固註:“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

《蜎子》十三篇。

班固註:“名淵,楚人,老子弟子。” 顏師古註:“蜎,姓也,音壹元反。”

《關尹子》九篇。

班固註:“名喜,為關吏,老子過關,喜去吏而從之。”

《莊子》五十二篇。

班固註:“名周,宋人。”

《列子》八篇。

班固註:“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老成子》十八篇。

《長盧子》九篇。

班固註:“楚人。”

《王狄子》壹篇。

《公子牟》四篇。

班固註:“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田子》二十五篇。

班固註:“名駢,齊人,遊稷下,號天口駢。” 顏師古註:“駢音步田反。”

《老萊子》十六篇。

班固註:“楚人,與孔子同時。”

《黔婁子》四篇。

班固註:“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顏師古註:“黔音其炎反。下音胡稼反。”

《宮孫子》二篇。

顏師古註:“宮孫,姓也,不知名。”

《鹖冠子》壹篇。

班固註:“楚人,居深山,以鹖為冠。” 顏師古註:“以鹖鳥羽為冠。”

《周訓》十四篇。

顏師古註:“劉向《別錄》雲人間小書,其言俗薄。”

《黃帝四經》四篇。

《黃帝銘》六篇。

《黃帝君臣》十篇。

班固註:“起六國時,與《老子》相似也。”

《雜黃帝》五十八篇。

班固註:“六國時賢者所作。

《力牧》二十二篇。

班固註:“六國時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

《孫子》十六篇。

班固註:“六國時。”

《捷子》二篇。

班固註:“齊人,武帝時說。”

《曹羽》二篇。

班固註:“楚人,武帝時說於齊王。”

《郎中嬰齊》十二篇。

班固註:“武帝時。” 顏師古註:“劉向雲故待詔,不知其姓,數從遊觀,名能為文。”

《臣君子》二篇。

班固註:“蜀人。”

《鄭長者》壹篇。

班固註:“六國時。先韓子,韓子稱之。” 顏師古註:“《別錄》雲鄭人,不知姓名。”

《楚子》三篇。

《道家言》二篇。

班固註:“近世,不知作者。”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司馬遷指的是黃老道家,而班固這裏指的是以老莊等道家為中心而略有後世神仙家的色彩的思想和實踐性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