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12年,孫武把自己的作品帶給了吳王。
公元前506年,孫武提出“糧為敵”的建議。經過五次大戰,花了幾天時間,終於攻下了楚國的杜英。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攻打吳國。在伍子胥和孫吳的聯合打擊下,不得不忍辱求和。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殺,悲痛欲絕的孫武決定退隱山林,潛心修訂兵法,最終成為壹代名將!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兵書,比如孫武的《孫子兵法》,諸葛亮的《孫子兵法二十四條》,孫臏的《孫子兵法》,嶽飛的《武穆遺書》,金庸發明的。其中,山東省博物館藏的《孫子兵法》成就最高,參考價值最大,被譽為“兵學聖書”。作為抗日英雄,戚繼光也有自己的美術書籍。
明朝以前和孫吳以後,兵法多以“大戰略”為主,直到戚繼光寫了《紀效舒心》,才有了比較有名的“實用兵法”。孫子兵法是底層邏輯,從遊戲中獲得的永恒智慧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失效,還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延伸出更深層次的智慧,甚至不受地域和語言的限制而傳播到全世界。
早在公元734年,唐朝的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就把《孫子兵法》帶回日本,傳授給日本的文人和武將。
另壹方面,戚繼光的《寄校舒心》則更為具體實用,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實用、最口語化、最具象化的兵學集子。比如姬曉的新書第五卷《如何對付逃兵》、《野營時用多大的鍋做飯》裏就有提到。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似乎有點落伍了。這也導致了它今天的名氣,遠低於《孫子兵法》。
姬曉新書開篇第壹句就是選兵之道。在戚繼光看來,城裏人大多狡猾,只有農村人老實,配得上重任。這也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
在訓練方面,戚繼光主張“嚴格訓練,反對賣弄”。對於軍人,熟記命令;做壹個將軍,不僅要有陶文的帶兵打仗的軍事謀略,還要和士卒同甘共苦。也就是說,所有士兵必須團結壹心,“耳朵只聽金鼓,眼睛只看旗幟”,大家* * *當眼睛,* * *當耳朵,* * *當心臟,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在獎懲方面,戚繼光帶頭執法,說“賞不避仇,刑不避親”,即使親兒子犯法也要砍頭,公正嚴明。
歷代兵法多以大謀略為基礎,類似於“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實用。有些事情就是這樣。它們看起來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極其困難。戚繼光的《姬曉新書》就是“授人以魚”的典型。“妳聽我的,妳會成功的!”這種粗暴的方式更直接有效。
事實也證明,戚繼光的戰略方法確實簡單有效。在姬曉的新書中,有許多他自己畫的插圖。這些插圖並不“書生氣”,也不管讀者能不能看懂,只要士兵和戰士能看懂就行。這就是戚繼光的兵法。用最簡單有效的方式,講述戰爭的故事,應對敵人,訓練軍隊,出兵,是姬曉新書的精髓。
孫武之後,兵法以“大戰略”為主,戚繼光不聽。結果,它被寫成了《紀小舒心》。僅此而已。無論是《孫子兵法》還是姬曉的新書,都是歷史長河中沈澱下來的優秀產物。其實兩者有點像儒家和法家的關系。至於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要看自己所處的環境。秦不讓孔子入關,最後卻統壹了六國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