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病因病機本病的發生多與寒邪入侵、飲食不當、情誌失調、年老體弱有關。病位在心,但與脾腎有關。其病機始終屬於源頭之虛,即陰陽氣血不足,實為陰寒痰瘀互結。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1.臨床表現為腹中部和左胸疼痛,突然發作或有時發作。疼痛可有鈍痛、鈍痛、刺痛、灼痛等不同,有的可導致咽部、手臂、心窩等部位。
這種綜合征的特點是突然發病,或有時持續發病,並常伴有胸悶、氣短、心慌等癥狀。
診斷
(1)七情、氣候變化、飲食疲勞等因素均可誘發此綜合征。
(2)心電圖等檢查常可見異常改變。
第三,辯證治療
1.心血瘀阻型
辨證胸痹,固定。舌紫暗,脈澀。
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枳殼、元胡、桃仁、牛膝、赤芍、川芎、紅花、柴胡、降香、丹參。用水煎服。
2.痰濁壅盛型
辨證:胸悶疼痛,或疼痛導致背部,氣短氣短,體脂,痰多。舌苔濁膩,脈滑。
治療以清陽、除濁、化痰、開結為主。
瓜蔞薤白半夏湯處方修改為:瓜蔞12g、薤白15g、法半夏12g、陳皮6g、丹參15g、豆蔻6g、甘草6g。用水煎服。
3.陰寒凝滯型
辨證分型:胸痛深於背部,寒重,肢冷。舌白滑,脈沈細。
治溫心楊桐,除痹散寒。
加味薤白白酒湯處方為:瓜蔞15g、薤白12g、枳實10g、桂枝12g、熟附子10g、丹參15g、檀香9g。用水煎服。
4.心腎陰虛
辨證:胸痛、心悸、盜汗、失眠、腰酸、耳鳴。舌紅少苔,脈細或澀。
治滋陰補腎,養心安神。
處方左歸飲:熟地黃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山藥15g,茯苓12g,麥冬12g,五味子6g,柏子仁12g,丹參15g。用水煎服。
若陰虛陽亢者增減,加鉤藤15g、石決明、鱉甲各20g。
5.氣陰兩虛
辨證:胸悶、隱痛、心悸、氣短、倦怠、懶惰、極度疲勞。舌紅或有齒痕,脈弱或打結。
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加味生脈散:黨參20g、麥冬15g、五味子9g、生地15g、茯苓12g、黃芪15g、丹參18g、甘草6g。用水煎服。
6.陽虛型
辨證:胸悶氣短,甚至腰酸背痛,心悸,多汗,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或紫暗,脈沈細。
治療有利於溫陽、活血、通絡。
加味參附湯:人參10g(或黨參30g)、熟附子12g、幹姜9g、桂枝12g、茯苓15g、熟地15g、山茱萸12g、枸杞12g、杜仲。用水煎服。
加麥冬15g,五味子6g。
第四,輔助治療
1.藥方
(1)復方丹參片、蕭肅救心丸、烏靈止痛膠囊、復方丹參註射液(適用於血瘀型)。
(2)栝樓片(適用於痰濁壅盛者)。
(3)蘇冰滴丸、冠心蘇合香丸(適用於陰寒凝滯型)。
(4)杞菊地黃丸(適用於心腎陰虛型)。
(5)楊慎膠囊(適用於氣陰兩虛者)。
(6)活心丹、舒心丸(適用於楊琪虛者)。
2.藥方
(1)紅花、赤芍、丹參、川芎各15g,降香12g。水煎服(適用於心血瘀阻型)。
(2)丹參30g、川芎10g、紅花15g、黨參30g、郁金15g、木香10g、香附15g、赤芍15g、麥冬20g、五味子6g、茯苓10g。水煎兩次,分別服用,每日1劑量(適用於心血瘀阻型)。
(3)瓜蔞30g、薤白15g、丹參20g、赤芍15g、川芎10g、紅花10g、降香15g、枳殼10g、桂枝10g。水煎兩次分別服用,每日1劑(適用於痰濁壅盛)。
(4)法半夏10克、川芎9克、麥冬9克、赤芍9克、五味子9克、茯苓30克、黨參30克、枳實10克、丹參30克水煎兩次分別服用,每日1劑(適用於陰寒凝滯型)。
(5)太子參30克、丹參30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赤芍10克、麥冬12克、法半夏9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水煎兩次分別服用,每日1劑(適用於氣陰兩虛)。
(6)黃芪20克,當歸、黨參、瓜蔞65438±05克,桂枝、赤芍65438±00克,阿莎麗、沈香5克,薤白65438±02克,丹參30克。用水煎服。如遇重感冒,可加入附子、幹姜、蓽茇、姜黃(適用於陽虛型)。
3.針灸療法
(1)體針:主要穴位分兩組:胃中部、內關;朱克和使者。術中主要穴位交替輪換,每天針刺1次,獲得針刺感。留針15分鐘,10次為1個療程,間隔5-7天。
(2)耳針:取穴:心、交感、皮質下、神門。每次2 ~ 3點,並保持針。
動詞 (verb的縮寫)護理
(1)註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2)註意養性悅性,避免突然的喜、怒、憂、怨、懼等精神刺激。
(3)吃好,不要過度勞累或暴飲暴食,不要過量食用油膩、甜味、刺激性食物,如煙酒等。
(4)加強體育鍛煉,最適合的是散步和打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