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唐〕李 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裏外,不有雨兼風。
作者
李嶠(公元644~713年),趙州贊皇(金屬河北省)人。唐高宗時進士。歷仕高宗、武後、中宗等朝,官至中書令,封趙國公。他在當時已有詩名,曾以風、月、雨、露等為題寫過不少詩,但缺乏積極的社會意義。
題解
“月”是李嶠詩作題材之壹。中秋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我國民俗有中秋節。因中秋節月亮很亮,不少文人雅士常以“中秋月”為題賦詩填詞。
註釋
“圓魄”(yuánpò):月亮。中秋的月亮壹般是滿月、圓月。這裏的魄是指月光。梁武帝《擬明月照高樓》詩:“圓魄當虛闥(tà),清光流思筵。”劉克莊《念奴嬌》詞:“天風浩動,掃殘暑,推上壹輪圓魄。”“寒空”:指月夜的天空。“四海同”:到處都壹樣。
“安知”:怎知,哪裏知道。“不有”:沒有。
鑒賞
這是壹首五言絕句,是壹首借詠中秋節的月亮,來說明世界上的事不是從來壹成不變的、全都如此的詠物詩。前兩句是說:中秋節的滿月高高懸掛在似寒冷的天空,正像人們都說的那樣到處都是這樣明亮。後兩句是說:人們哪裏知道千裏之外的地方(即人們看不到的地方),沒有風和雨?這後兩句是這首詩的重點,揭示了同天之下並不到處都壹樣,因為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短短二十個字的壹首詩,說明了壹個道理,且通俗易懂。
附筆
手頭有這首詩的書籍文獻只有下邊的文獻⒈,該文獻簡要地介紹了作者、說明、解釋即註釋。好在這首詩簡短、通俗易懂。自己加了壹些註釋,說了壹些鑒賞的話。
文獻
⒈葛 傑 倉陽卿選註《絕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