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的社會屬性,具有超自然的特征,人及其活動以外的自然界所發生的壹切,都不屬於人的文化。但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文化也就離不開自然,並以自然作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條件的同時,也在磨煉人的意誌,給予人重重壓力。人類只有不斷克服這些壓力,才能繁衍生存和繼續發展。因此,在人類產生之初,認識自然、改造環境便成為人類生存的第壹要義,並將成為終身使命。改造環境的手段是勞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等等。在勞動過程中,人創造了文化,並以文化觀指導自己去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
人類能夠認識自然,必須對環境產生能動作用;相反,環境也通過自然法則的永恒作用,制約著人類。主客二體,相參相依,***居於循環、變化的生存時態之中。這就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動態關系。
在人類的原始階段,生存動態的重心偏向自然環境壹方,人只能被動地受制於環境,而無法自主地選擇自然,人基本上是環境的奴隸。當人類開始學會種植、蓄養家禽和建造房舍時,對自然環境的完全依賴開始有了改變,這意味著人類開始擁有生存的主動權。從這壹刻起,地球上相繼出現人所創造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相對於「自然景觀」而言。後者泛指地表的自然景色,可以按照地貌特征劃分區域,如森林景觀、草原景觀等等。前者則是人類有意識地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景觀。
文化景觀的出現對於人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它可以使人跡罕至的地方充滿生機,使人在原來無生存條件的地方落腳謀生,如在沙漠中開辟綠洲,在「旱魃為虐」之地修建灌溉網……。人類的生存空間得以大大地拓展,因此也有了較大的生存自由。
由於自然規律的制約作用,決定了創建文化景觀的非隨意性,其必須是在壹定的自然基礎上的創造。壹方面,自然界提供了有利於人類的優勢條件,這些條件有時也許微不足道,人類便想辦法擴大這種優勢,直到可以生存和發展;另壹方面,自然是壹種異於意識的客觀力量,有自己獨行不改的天「道」地「理」,即便是相對獨立於自然之外的文化景觀,也仍然受制於自然界的生態規律,人類必須服從、遵循這種規律,否則將受到自然的無情報復。
從古至今,無論人類對地理環境和自然的依賴是輕是重,自然規律和地理因素都會對人類產生壹定的影響。因此,要研究人類早期歷史和文化起源,不能不考慮地理環境因素。
地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對於人類,尤其是人類的生存來說,無疑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甚至在人類的早期社會,地理環境間接作用於人類心理,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地理環境畢竟外在於社會,當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後,地理環境的影響便不居主要地位。換言之,對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來說,地理環境是壹種因素,但不是唯壹的因素,更不是主導因素。有鑒於此,我們在介紹地理的文化功能時,將把「人化自然——文化景觀」作為相應的壹種因素,同時以人類的早期歷史為重點。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於將黃河流域看成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但依據近幾十年的考古實踐,證實不惟黃河流域,遼河流域、長江流域、淮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有長達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樣是中國文化的搖籃。
從初具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人類文化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受生產發展水平的制約,大河成為孕育人類文化的母親。中國新石器時代較為典型的文化遺址幾乎全部分布於大河及其支流流域,如黃河流域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齊家文化區域,淮河流域有青蓮崗文化區域,長江流域有良諸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溪文化區域,遼河流域有紅山文化區域,珠江流域有南方印紋陶文化(部分)區域等等。
早期文化區域分布在大河流域的特征,在東方文明古國中是***存的,這使各古文明之間具有了壹種***性,但中國農業起源的特征與其它文明古國畢竟不同。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壹般都是利用大河泛濫後留下的沃土,再加以灌溉,用以栽培小麥而發展農業。但生命賴以繁衍的大河卻瞏瞏煢獨:尼羅河孤流橫貫,兩河流域僅擁有壹個氣候,其它地方則多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區,沒有其它的大河交相補苴。因此,這些古文明地區對大河依賴甚重,如埃及,直到近代,人口聚集區域仍幾乎集中在尼羅河兩旁,因此,有人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予」。
中國文化雖然發源於大河流域,但因地形復雜而采用多品種種植方式,無需固執於大河饋贈的沃土。同時由於從北至南有五大水系遙相呼應,支津密布,方便了民族遷徙和文化交流。尤其在古代陸路交通工具不發達之時,利用河運就顯得更為重要。新石器時代,各文化區域相互滲透,就是靠中國河流分布的特征之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