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化城北郊的烏巾蕩,有壹氣勢恢宏、金碧輝煌的寺廟叢林——上方寺。這個“漂浮”在水蕩中的寺廟,是全國最大的水上佛教聖地,以其悠久的歷史聞名海外。
上方寺位於興化北郊烏巾蕩公園北首。明崇禎年間,報恩寺朗然大和尚雲遊興化,發現這方凈土與中國第壹部漢譯佛教典籍《四十二章經》中“視興化,如四時木”這壹典故暗合,遂在水天壹色的 興化城東大徐垛結庵梵修。
興化古城東盡頭正臨壹泓清潭,古稱東門泊。泊中垛岸連綿、千島峰起。壹條車路河直通壹望無涯的得勝湖。朗然因其地處東郊,按《漢書·孟康註》中“上方謂北與東也,陽氣所萌生”之典,故定寺名為上方寺。
上方寺“三寶”:方竹、磬古臘梅、枯枝牡丹。古剎幾度興費,惜於1944年毀於兵燹。1996年興化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於1996年始遷址重建擴大規模,按原有風格建築:照壁、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居士室、禪房、戒臺等。寺院西臨原始蘆蕩水泊,構成天然西園與放生池。
它是全國最大的水上佛都勝地,以其悠久的歷史聞名海內外。上方寺原是中國佛教禪宗、臨濟宗磬山派的嫡傳法脈,祖庭為浙江天目山報恩寺,初建於明朝崇禎年間。經歷代大德高僧苦心經營,建成殿、堂、樓、房、舍300余間,殿閣巍煥、佛像莊嚴,鐘鼓梵唄之聲不絕於耳。如今上方寺占地150多畝,周圍有碧波蕩漾的數千畝水面環抱。穿過山門,汨汨溪流上壹座石拱橋將遊人引入天王殿,殿後便是波湧青蓮的大士放生池。池中壹座海鳥拱起須彌蓮座,蓮座上10多米高的觀音玉石雕像慈目低垂,俯視蕓蕓眾生。大士身後,平地崇起壹座丹墀月臺,上下兩層白玉石雕拱護著壹座重檐飛角、巍巍莊嚴的大雄寶殿。
二、水上森林
水,是水上森林的靈魂;綠,則是水上森林的生命底色。
水上森林,河水碧綠而清澈,郁郁蔥蔥的水杉,濃蔭蔽日,煙靄裊裊,呈現出壹派醉人的綠色。那綠是濃綠、淡綠、蒼綠、翠綠,是重重疊疊的綠,是充滿靈性的綠,綠得鮮嫩,綠得耀眼,綠得醉人。
離興化城17公裏,有壹全省最大的人工生態森林———李中鎮水上森林公園。這裏是都市人回歸自然休閑的好去處,壹個天然氧吧。
這片人工生態森林始建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面積有1500畝,其中林地面積1050畝,栽種10萬株水杉、池杉等品種樹木,林木蓄積量1.25 萬立方米,采用林垛溝魚的立體模式。這裏是野生動物的天堂,貓頭鷹、野鴨、白鷺等在此築巢,遮天蔽日,景象蔚為壯觀。每年春暖花開之際,樹梢益鳥歡聚,溝內魚兒跳躍,花草隨風搖擺。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魚、林內有鳥”的獨特水鄉景觀。在西北部的湖蕩地區李中、沙溝等鄉鎮盛產蓮藕,荷藕面積近2萬畝。夏秋季節,這裏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水鄉興化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午後,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去林子的柏油路上熱浪滾滾,讓人汗流浹背。而當壹片波光林影閃爍眼前時,精神便為之壹振,只見那格子狀被水環繞的千畝垛田在煙波裏浮動,大片大片的杉樹林郁郁蔥蔥、飄搖水上。
遠遠望去,杉樹林立於齊整的垛田上,像壹個個等待檢閱的方陣;垛與垛之間,是壹條條同樣齊整的夾溝,裏面浮萍點點,魚遊蝦戲。各式各樣的小草在樹腳下、夾溝邊蓬勃地生長,蔥蔥綠綠、平鋪蔓延。
走近水上森林,滿眼到處是跳動的綠色音符,撲面而來的是無處不在的綠色。蓊郁的圩堤上,蘆葦搖曳的淺水邊,孕育著數不清的綠色生命:車前草、鹽巴草、虎尾草、狗尾草、香艾草……“枝搖鷗鳥飛,水蕩林影斜”,鋪天蓋地的綠色裏顯露出壹派和諧與生動。
漫步在林間小道上,路旁高大挺拔的水杉和池杉棵棵筆直,利劍壹般直刺雲霄,呈長條狀剝落的樹片既像將士身穿的盔甲,又像浮雕壹樣刻滿堅毅與滄桑。那些潤軟的枝葉都柔美地打開,在風中盡情地舒展,風動葉舞間幾顆紅褐色的球果遮遮掩掩地點綴其中;由於長期浸入水中而變得膨大的根,如同壯漢青筋暴起的大腳,緊緊咬住身下的土地。
路至盡頭,眼前便豁然開朗。在杉樹林寬廣的懷抱裏,壹汪俏麗的魚池映入眼簾。魚池的四周都是石堤,碧綠的池水清澈見底,搖頭擺尾的魚兒在水草間嬉戲。池邊的荷塘裏,荷花的花瓣已殘,圓盤似的荷葉有的舒坦地躺在水面,有的隨風揚起,恰似少女的裙擺。水中央幾束高挑的蘆葦和菖蒲迎風飄搖,還有幾個高地,像很小的島,上面停著幾只歇腳的水鳥。
壹座曲折而窄長的石橋,從岸邊連到池中的壹方涼亭,涼亭和對面倚在水邊的畫閣遙遙相望,令波光水影裏的林子,更添了濃濃的詩情畫意。
魚池旁邊是條彎彎的小河,河水在靜靜流淌,壹座三孔小橋橫臥其上。順著河邊走,壹排依依的楊柳。在將小河攔腰而截的堤壩上,遇到拖著魚網準備出發的漁夫。跳上他那小舟後,待他竹篙輕點,小舟被迅疾地送出好遠,兩旁的杉樹林都向身後急速退去。
此刻,“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只見落日緩緩沒入杉樹林深處,倦鳥也成群歸林。杉樹林的倒影在粼粼的波光裏搖曳,嫵媚的晚霞將水天之間渲染得壹片橘黃……數不清出外覓食的鳥兒從別處的魚塘、河溝、田野回到了自己的家園,頓時鷺飛雀舞、鳥啼蛙鳴,這時的林子才真正變得熱鬧起來。
水鄉興化滿湖蕩港汊的魚、蝦、螺、蛙、水生昆蟲,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而水上森林則為鳥類提供了安靜、隱蔽的築巢棲息、孵化繁殖的場所,形成萬鳥齊聚的奇觀。遠遠望去,萬綠蔥蘢中,點綴的全是密密匝匝的鳥羽。這裏成了丹頂鶴、黑鸛、貓頭鷹、灰鷺、蒼鷺、白鷺等上百種珍稀鳥類的樂園,每年在這裏棲息繁殖的夏候鳥多達數萬只。
三、千島菜花黃
當暖暖的春風,帶著“二月裏來好風光……”的歌聲迎面吹來時,油菜花也展示出它的風采。若步出江蘇興化城往東走,不用多遠,遙遙望去,就有壹片極為奇特的田塊映入妳的眼簾。它沒有平常莊稼地那壹望無垠的蔥綠,卻擁有漫天蓋地的金黃。那黃色的大花球,成千上萬簇擁在壹起,成塊成畝地連成壹片,天地間花海壹片,漫天漫地金黃壹色。站在這花似海洋的境地,使人不由地升騰起萬丈豪情。
四、鄭板橋故居
壹座普通的民宅,就因其主人的非凡影響,而令遊人刮目相看,這便是海內外文人墨客心儀神往的興化“板橋故居”。
連日的春雨,空氣濕漉漉的,遊人並不很多,越發讓這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庭院幽靜異常。走進故居,迎面可見趙樸初、劉海粟題寫的“鄭板橋故居”和“鄭燮故居”兩塊大匾。
故居為粉墻灰瓦,面積雖不大,倒可暫避喧囂。院中信步,能靜聽自己的腳步聲在院子裏回響。
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蓋世,曾是清代“揚州八怪”的領銜人物。鄭家世代讀書,可謂書香門弟。鄭板橋在這裏度過青少年時代,直至乾隆元年,他44歲中進士後才從這裏走出家門。
板橋故居在興化東門外的鄭家巷。興化的竹子並不多,可這壹帶很特別。從古板橋進城,須經過壹條二百余步的竹巷。竹巷裏,家家以竹為業。板橋在這種隨處見竹的環境裏生活,怎能不產生愛竹憐竹的情懷。
“無竹不居”,是板橋的壹大偏愛。板橋故居書房的檐下,種著壹叢青竹。板橋在書房裏便可透過窗紙,欣賞竹影,就像在欣賞壹幅天然的圖畫。可以想見,瀟瀟夜雨,雨打青竹的聲響,扣人心弦。在書房裏讀書的板橋便會生出無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墨竹成了鄭板橋繪畫作詩最主要的題材。在他的筆下,竹也化作了壹種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虛心勁節,可以說是板橋崇高氣質的寫照。他在濰縣罷官離去時留給當地父老的詩畫仍是竹的題材,在壹幅墨竹圖上,他寫道:“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壹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想見,瀟瀟夜雨,雨打青竹的聲響,扣人心弦。在書房裏讀書的板橋便會生出無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