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始皇的功和過?

秦始皇的功和過?

秦始皇的功過:

功:

1.統壹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通過戰爭,不斷兼並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壹,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統壹戰爭的順序: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韓與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裏。

前280年楚與秦漢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與秦溫(在今河南溫縣壹帶)。

前273年魏與秦南陽(今河南濟源至獲嘉壹帶)。

〔提示〕從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統壹中國的前六七十年間,其軍事勢力已擴展到中原地帶。

②秦滅六國的時間表: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趙、滅燕;前221年滅齊。

③戰國末期六國抗秦大事記:

前269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趙,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於河外。

前233秦攻赤麗、宜安,被李牧擊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

由此可見“六國論”中“六國互喪”、“(齊)終繼五國遷滅”、“燕雖小國而後亡”等語,都是以上述史實為依據的。

2.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

嬴政統壹六國以後,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壹切大事,都由皇帝壹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壹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壹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壹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壹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壹,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壹個古老的遊牧發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占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於”。

秦統壹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裏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壹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

5.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

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壹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裏設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裏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壹律之馳道,以首都鹹陽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壹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占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過:

1.徵斂無度,賦稅奇重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全國出現『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嚴重狀況,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濫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萬人以上。據估計,當時服兵役之人數遠超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壹以上。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 能忍受。

3.嚴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壹人死罪誅及三族,壹家犯法鄰裏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書坑儒

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實行了嚴厲之統制,如頒布禁書令,大肆收繳焚毀書籍,又坑殺非議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稱『焚書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