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李姓的主先是誰?

請問李姓的主先是誰?

摘 要李姓源於老姓,李姓得姓始祖為老子,老子姓老,名老聃,又以虎圖騰為號,名李耳,其後裔以祖名為姓,為李氏。

關鍵詞李姓;老子;姓氏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姓氏文化,宗族譜系,是壹個家族發源、生息、繁衍的歷史。它是種族傳遞的血脈,是民族生長的根系。尊祖敬宗,弘揚祖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因此,研究姓氏文化,追溯種姓源流,對於承續民族血緣,增進民族團結,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河南是中華民族主要的發祥地之壹,也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許多中華大姓從河南起源,然後播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李姓是當今中華第壹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據統計,李姓占漢族人口的7.9%,即世界上李姓人口超過8700萬人[1]。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裏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生地。

許多姓氏的起源、發展、分化和演變都有極其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大到朝代的更叠、屬國覆滅、部族興衰,具體到移民戍邊、家族淩替、個人亡命,都會對姓氏的演變產生影響。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對種族譜牒的研究和整理,但壹則由於姓氏起源淵源久遠,常追溯於無文字記載的史前時期,無信史可資憑證,因而多推測臆想之辭,二則古代譜牒編纂者常出於某族某姓的政治需要,擡高門第,勉強攀附,因而可信度不高,所以越是高門大姓,其源流越容易湮漫不清。

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李唐皇族有西北少數民族血統,入主中原後,為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唐高祖李淵自稱隴西李氏,族源由秦將李信、漢將李廣上溯到老子李耳,以此擡高其氏族門第。唐太宗李世民運用政治手段組織編撰《氏族誌》,改變魏晉以來以中原盧、崔、鄭、王漢族四姓為主體的士族門第觀念,以禦定誌書的形式確定李氏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做法難免對李姓的起源增添穿鑿附會、主觀臆測的成份,所以關於李姓的起源,唐以後的典籍中有太多的說法。宋代史學家鄭樵在他所著的《通誌?氏族略》中說:“李氏涼武昭王有國二十年,高祖有天下三百年,支庶既蕃,子孫必眾。然譜牒之議紛紛不知何始。”

考索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五,列舉考辨如下:

其壹,源出嬴姓說。即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臯陶,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耳為十壹世。這種說法最早是由唐朝李延壽提出的。他在《北史?序傳》中說:“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氏”。到了唐憲宗元和年間(806年),林寶撰《元和姓纂》,記載李姓之源,即依據李延壽的說法。北宋歐陽修、宋祁等人撰《新唐書》時,又依據林寶的說法,並加以充實。《新唐書》中的《宗室世系》和《宰相世系》裏,所列李姓的起源、譜系甚為詳盡。《新唐書?宗室世系》載:

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臯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徵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

此言李姓源於嬴姓,是顓頊高陽氏的後裔,系出臯陶壹脈。按:臯陶又為偃姓。《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雲:“臯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以賜姓曰偃。”臯陶長子伯益“為舜主畜,多,故賜姓嬴氏”。郭沫若《中國史稿》第壹冊:“臯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偃、嬴,壹聲之轉,是從兩個近親氏族部落發展下來的。”故偃、嬴同宗不同姓,若依《新唐書?宗室世系》說,李姓起於臯陶,則源於偃姓為確。臯陶在帝堯時任大理(司法長官),他的子孫世襲大理之職,以官職命族,為理氏。商朝末年,理氏裔孫理徵因直諫觸怒紂王,得罪被殺,其妻契和氏是陳國人,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回陳國,至伊侯墟,饑餓不堪,靠采食木子(樹木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激木子,躲避紂王追緝,隱去原姓,因“理”與“李”同音之故,自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李利貞為李姓得姓始祖。

李利貞母子回到陳國,在離陳不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定居。《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新唐書》、《路史》等典籍記載,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之女為妻,生子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家在苦縣。昌祖生彤德,彤德曾孫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為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禦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生李耳。《史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林寶引《秘笈新書》雲:“利貞十壹代孫老君,名耳,字伯陽,居苦縣賴鄉曲仁裏。”而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言利貞為老子六世祖。

老子李耳是《新唐書》以前正史所載李姓第壹人。《史記》為李耳立傳,但對李耳的祖輩只字未提。《北史?傳序》和《新唐書?宗室世系》對於李姓起源過於生動而富於傳奇色彩的說法難免引起後人的疑義。羅泌《路史》雲:“昔晉文公命李離為理,以為臯陶之後,並其證也。老子為臯陶之後,而唐書乃雲老子生於李下而以為姓;或雲因亂食苦李而得姓;可以為饑餌木子而姓之,均是妄誕。”鄭樵《通誌?氏族略》說:“以食木子為氏而取理同音者,無是理也。”但是,並沒有提出有說服力的否定理由,則又說:“今不得其始,姑從理說。”鄭樵自己弄不清李姓的來源,所以只好暫且沿用《新唐書》的說法。《升庵集》卷50《李姓非壹》中認為“隴西之李與李唐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附會枉撰,媚時之說”,並說“唐本李暠之後,乃西涼,非中國人,與臯陶之理風馬牛不相及也。而唐帝以李老君為祖,封玄元皇帝,而廟祀之,使史官臯陶之理之說有據,何不直祖臯陶,而乃下祖李耳乎?是自相矛盾,可疑甚矣。”陳寅恪也曾證李唐宗室的祖先不是隴西李氏,因而《北史?傳序》和《新唐書?宗室世系》所言李氏起於嬴姓說乃刻意攀附臯陶之理和老子之所為。

其二,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壹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史記?索隱》雲:“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雲:‘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八十壹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壹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此說甚為離奇,乃道教神化老子之所為,歷來被認為荒謬不可信。

其三,李樹圖騰說。即認為李姓起源於圖騰崇拜。“圖騰”源於印第安語,原意為“他的親族”。圖騰是壹個氏族的象征和標誌,弗洛伊德說:“圖騰總是宗族的祖先,同時也是其守護者。”〔2〕最早的姓主要來源於遠古時代的各種圖騰和地名。許慎《說文解字》對“姓”的解釋是:“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由於在原始時代,氏族成員認為,生育是圖騰入居婦女體內,新生兒是圖騰之子;姓是生人之物(圖騰),天子是“母感天而生子”,而其他的人則是母感某物,即某種圖騰而生子。漢代王充在其《論衡?詰術篇》中稱:“古者,因生以賜姓,因其所生賜之姓也。若夏吞薏苡而生,則姓苡氏。商吞燕子而生,則姓為子氏。周履大人跡,則姬氏其立名也。”《白虎通義?姓名篇》稱:“禹姓以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好)氏,祖以玄鳥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跡也。”這就是說,古人生下來就賜姓,以生其之物為姓。如夏始祖系其母吞薏苡(壹種植物籽,即其母之圖騰)而生,所以夏族以“姒”為姓;商族始祖系其母吞燕子(燕卵,即其母之圖騰卵)而生,故以“子”為姓;周始祖系其母踩上圖騰足跡而生,所以周族以“姬”為姓。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

以此而論,前述老子李耳壹誕生便指李樹為姓不可信,但設若李母圖騰為李樹,李耳因生為姓,以李樹圖騰而姓李,倒是似乎講得通。今人何光嶽《東夷源流史》也曾講到李氏以李樹為圖騰樹:“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征,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但此說的問題在於,李母何以以李樹為圖騰?拿不出有力的證據,李氏崇李樹圖騰,是在指李為姓傳說之後,故此說亦有待於考證。

其四,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

原來,李耳亦楚語,即虎。《方言?八》雲:“虎,……江淮南楚間之李耳。”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需要說明的是,陳為舜裔,媯姓,古亦有虎圖騰崇拜。陳、楚的虎圖騰信仰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不是壹方單方面對另壹方面的作用。

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壹帶方言稱虎為“貍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貍兒,後漸演變為“李耳”。孫以楷說:

既然先秦典籍中沒有“李耳”之說,那麽司馬遷所謂“姓李名耳”,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我們認為,最大的可能就是老子的小名叫李耳。揚雄《方言》:“虎,陳、魏、宋、楚之間或謂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間,謂李耳。”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六說,虎“或曰貍兒,轉為李耳”看來,生於陳、宋、楚之交的老聃,可能小名叫小老虎(貍兒),音轉而為李耳。鄉裏鄰居們都只叫他的小名李耳。司馬遷所謂“姓李名耳”,很可能是把從民間了解到的老子的小名誤為大名了。至於老子為什麽小名叫貍兒(小老虎),我們推測,可能在春秋時代已經有了十二生肖紀年的習俗。……十二生肖之民俗,無非是遠古先民圖騰崇拜的遺存,它的形成不會很晚。如果我們這壹推測可以成立,再回頭來看看許多人所承認的老子的生年——公元前571年,那壹年正是庚寅年,即虎年。虎年出生,小名為小老虎,這是很自然的事。而小老虎,在老子故鄉又叫貍兒,於是老聃的小名小老虎就成了貍兒,音轉為李耳。”〔3〕

其五,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 〔4〕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壹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

老、李壹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5〕

他列出四條證據:壹、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左傳》成公十五年:“宋有司馬老佐”,昭公十四年:“魯有司徒老邪”。《世本》:“顓頊子有老童。”《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壹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壹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唯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5〕

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有說服力。今鹿邑老子故裏太清宮附近有老莊鄉,村人多姓李。筆者問及為何稱“老莊”,答曰“自古如此”,此可視為李姓源於老姓的又壹證。

考索以上李姓起源的五種說法,概而論之,筆者認為:《北史》李延壽《傳序》和《新唐書?宗室世系》所記李姓源於嬴姓之說,雖載入正史,流傳甚廣,幾為定論,現在許多新編姓氏書籍多采此說,但是,壹則因為食木子得生傳說離奇,老子之前人物如李利貞等人未見史載,言之無據,且以後證前,以近證遠,以神話傳說證史,不夠嚴謹;二則因為此說起於唐代,有為李唐宗室擡高門第,強為攀附,主觀臆測的成份,可信度不高。老子自指李樹為姓之說純系傳說,乃道教神化老子之所為,不為信史。李樹圖騰說證據不足。相比而論,筆者贊同高亨等人所論李姓源於老姓之說,此說以大量音韻訓詁為據,持之有故,所論甚詳,且可與虎圖騰說相結合,以民俗學為立論基礎,更為可信。

據此,筆者以為:李姓源於老姓,李姓得姓始祖為老子,老子姓老,名老聃,又以虎圖騰為號,名李耳,其後裔以祖名為姓,為李氏。《左傳?隱公八年》記姓氏來源有五:“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鄭樵《通誌?氏族略》將姓氏起源分為三十二類,其中有“以字為氏”、“以名為氏”。按照周代宗法制度,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之子則不可再稱“公孫”,則以祖父的名或字為氏。《通誌?氏族略》載以祖父名字為姓氏者***有311個,合計超過以國為氏和以邑命氏的總數,可知以祖名或字為氏是姓氏的壹個主要來源,中華大姓中胡姓、袁姓等由祖謚所起,李姓亦當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