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潘家園的由來

潘家園的由來

1985年宣武門西側的象來街出現了自發的古玩市場。由於當時買賣古玩屬於非法行為,因此文物部門經常查抄。剛形成規模便被查抄,市場先後輾轉了幾個地方。大約到了1989年,市場落腳到了潘家園。

那時候潘家園還是個拆遷地,面積有三個足球場大。地面平坦,只是還沒開始建設。商販們每個周六、日早上就開始擺地攤,賣貨的主要是來自河北省、北京、天津以及周邊各區縣的。買古玩的有琉璃廠開店的、有串行買賣的,除此之外還有少數的收藏愛好者。

起初市場規模並不大,只有百余個地攤。買古玩的也只有百八十人,相互基本都認識或半熟臉。後來漸漸地擴展到了二三百個攤,市場也開始向西延伸。

市場西邊有個大土坡,有少數山西、河南等地區的人開始在此擺攤,與土坡下賣民間流散古玩的自然剝離。幾十個地攤在土坡上開始賣壹些出土的瓷器和銅器小件。

當時這個拆遷地還是個大空場,四周也沒有圍欄,同時又都是臨時的“野”攤,每當文物部門查抄市場的時候,由於執法人員太少,無法形成嚴密的“包圍圈”,商販們只要發現外圍有情況,全場擺攤的人立刻包起東西四處逃竄。

由於那時的古玩行情比較好,有的商販半天的工夫就能賣二三百元,東西若被抄等於白忙了,所以商販們跑得都很快。當時地攤上賣的沒有大件古玩,壹般多是玉件、鼻煙壺、小瓷盤、小碗和花梨、紫檀、紅木等小物件。這主要是防備隨時查抄,這些小物件收的快,也容易逃跑。

這樣的遊擊式市場維持了大約壹年多,最後經文物部門與有關部門協調,大約在1991年前後,潘家園舊貨市場最終被固定下來。

擴展資料:

鬼市對於外行來講是個神秘的所在。而對於常潘家園淘寶的人來說,想找到淘寶的樂趣,非鬼市莫屬。潘家園每周都有兩天這樣的鬼市——周六和周日。其中周六的鬼市尤為火爆。淩晨4點,潘家園門口已是到處人影。4點半,大門壹開人們蜂擁而入,迅速各就各位。

目前,鬼市主要以批發為主,周末分布在各地的商家都需要起早進貨,以便不耽誤當天開張,所以潘家園的鬼市中各類珠串、玉石等也多為批發價,當然是個撿漏的不錯時機。

每逢周末,是潘家園市場最熱鬧的時間,也是大多數收藏愛好者每周必來的時間。周末客流量大,而且商家貨物更新也快,愛好淘書的能在書攤區淘到期刊、名著、古書、外文書等等;像印石、陶瓷、菩提、南紅等等,都有大片區域分布,集中在壹起挑選。

由於潘家園市場內大多商家都來自於全國各地,在每年過年前都會為回家做準備。因此,過年前壹個月也是商家集中降價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中,天氣較冷,來逛攤的人相對其他季節本來就少壹些,因此,商家都想抓住每壹個來潘家園逛的顧客。這個時間也是撿漏的壹個較好時機。

人民網—如何形成如何得名:閑話潘家園市場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