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於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於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於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
著作概論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壹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壹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和《春》為代表的壹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壹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隨壹代又壹代人喜怒哀樂。後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沈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朱自清散文感情的真摯更是有口皆碑。他的《背影》、《悼亡婦》等,被稱為“天地間第壹等至情文學”。在淡淡的筆墨中,流露出壹股深情,沒有半點矯揉造作,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尤其是在《背影》中,朱自清對父親朱鴻鈞的感情之深讓讀者感到了壹絲絲的懷念和感動。他在《論逼真和如畫》、《論標語口號》、《鐘明<嘔心苦唇錄>序》等文章裏,強調“真”“就是自然”,強調“修辭立其誠”,強調“宣傳與寫作都不能缺少……至誠的態度”。正是這種“至誠的態度”,使他把自己的真情實感,都傾註在字裏行間。而這種從心靈深處流露出來的喜怒哀樂之情,更容易引起讀者的***鳴。 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壹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妳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準與尺度》、《論雅俗***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壹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壹。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他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誌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作品集《雪朝》(詩集)1922年出版 商務
《背影》(散文集)1928年出版 開明
《蹤跡》(詩與散文集)1929年出版 亞東圖書館
《歐遊雜記》(散文集)1934年出版 開明
《妳我》(散文集)1936年出版,商務
《倫敦雜記》(散文集)1943年出版,開明
《國文教學》(論文集)1945年出版,開明
《經典常談》(論文集)1946年出版,文光
《詩言誌辨》(詩論) 1947年出版,開明
《新詩雜話》(詩論)1947年出版,作家書屋
《標準與尺度》(雜文集)1948年出版,文光
《語文拾零》(論文集)1948年出版,名山書屋
《論雅俗***賞》(雜文集)1948年出版,觀察社
《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開明
《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下冊)1981年出版,古籍
《朱自清序跋書評集》(論文集)1983年出版,三聯
《朱自清散文選集》1986年出版,百花
《朱自清全集》(1-3卷)1988年出版,江蘇教育(未出齊)
朱自清散文集:
1 《匆匆》
2 《歌聲》
3 《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
4 《溫州的蹤跡》
5 《背影》
6 《航船的文明》
7 《荷塘月色》
8 《我愛的女人》
9 《<梅花>後記》
10《白種人——上帝的驕子》
11《懷魏握青君》
12《阿河》
13《兒女》
14《哀韋傑三君》
15《旅行雜記》
16《飄零》
17《說夢》
18《白采》
19《壹封信》
20《序》
21《春》
22《綠》
朱自清的名、字的由來
據說,朱自清出生後,由於其父朱鴻鈞,十分喜歡蘇東坡,就從東坡的詩句“腹有詩書氣自華”,給兒子取名“自華”。而朱自清外號“實秋”,除了因為算命先生說他“五行缺火”,以“秋”字取“火”外,還包含了“春華秋實”的寓意。“朱自清”壹名則是他自己在上大學前改的,取其“清”者“清賬”、“清償”、“清楚”之意,他要以“清”字自勵。而這個名字,又的確反映了朱自清壹生凜然不屈的氣節。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自清這個名是1917年改的。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按照正常學歷,他需要讀兩年預科,升入本科後還要讀四年,由於家境的漸近窘迫,他已經不能按部就班地學滿這漫長的六年時光,便在上預科的第二年跳級報考本科,並且被錄取。此時他為了激勵自己,便取《楚辭·蔔居》“寧廉潔正直以自清嚴”中“自華”二字就改名為自清,表明自己甘於清貧。這就是朱自清名的由來。他的字為佩弦,也是有典故的。《韓非子?觀行》:“西門豹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弦,繃緊,性剛勁。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顯的勉勵意義
函請接濟家父
蘆溝橋事變發生之後,朱自清先生轉往大後方,他寫信給當時在上海教書的李健吾,請他就近接濟自己住在揚州的老父親,李健吾自然不會讓老師失望。那麽,朱自清先生何以有信心如此重托他人呢?原來,這二人之間早已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1925年暑假過後,朱自清先生應聘來到清華大學擔任了中國文學系的教授。李健吾這時剛好從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中文系。上第壹堂課,朱自清先生點名,點到李健吾時,問道:“李健吾,這個名字怪熟的,是不是常在報紙上寫文章的那個李健吾?”李健吾回答:“不敢瞞老師,是我。”確實是在師大附中讀書時,李健吾就和蹇先艾等組織了爝火社,從事新文學活動了。“那我早認識妳啦!”朱先生高興地說。下課後,朱自清先生勸李健吾:“妳是要學創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還是轉到外文系去吧。”當時中文系只念古書,所以朱自清先生這麽說。李健吾聽了朱自清先生的話,第二年就轉到外文系去了。師生雖不在壹個系,但李健吾寫了作品,都先送給朱先生看,始終把朱自清先生當作導師。朱自清先生也每次都字斟句酌地幫李健吾定稿。多年互動,使他們真摯的師生情篤定終生。
寧餓死拒受美援面粉
四十年代的中國,百業蕭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連高等法院的教授也難以維生。貧病交加的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壹家老少只是以稀粥糊口,食不飽腹。當局為緩和教授們的不滿,給他們發了“面粉配給證”,憑證可購買美國援助的平價面粉。
美國的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駐滬總領事卡德寶大放厥詞,攻擊中國人民不識好歹,恩將仇報。據此,張奚若、吳等著名學者,於壹九四八年六月十七日起草了《百十師長嚴正聲明》,反擊美國政府的誣蔑與侮辱。聲明最後說:“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壹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面粉,壹致退還配給證,特此聲明。”
六月十八日,吳先生拿了聲明書來了朱自清家中征求簽名。由於長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勞累,朱自清正胃病嚴重復發臥床不起,此時的朱自清先生,已經重病纏身而且無錢醫治,吳先生對朱自清說:“朱先生家老少九口,日子過得特別艱難,若在聲明上簽字,經濟損失都比別的教授都大。但我還是來了,是為尊重妳的意見,總之是不要勉強。”
“我的秉性,吳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時氣節之士堅持不吃嗟來之食活活餓死,傲骨可嘉,足可為人師表。故我寧可餓死,也不要帶有侮辱性施舍的美援面粉。”朱自清說罷,支撐著坐起來,毫不遲疑地拿起筆,在聲明上工工整整寫了“朱自清”三個字。
當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記裏寫了下面壹段話:
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面粉的宣言上簽名,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下午認真思索了壹陣,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個人的責任。
六月二十壹日,朱自清囑夫人陳竹隱退還了“面粉配給證”。次日他瞥見書架上存有幾張當月的面粉票,馬上對妻子說:“快去退了,還有小半袋面粉壹並帶走,幹凈徹底。”
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惡化,入院治療無效,不幸於12日逝世,延至八月十二日,朱自清因藥石罔效不治逝世,終年僅50歲。彌留之際曾張合嘴巴似有話說。夫人陳竹隱俯下身去,他吃力地、斷斷續續地說:“有壹件事務必牢記,我是在拒絕美援的文件上簽了字的,今後無論如何困難,都不能再要配給的美援面粉。”
關於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這讓我們看出了他熱愛民族的偉大精神!
其他
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教書時對學生熱情鼓勵,但並不輕易稱許,往往為壹個問題會與學生爭得不可開交。他曾風趣地對學生說:“妳們不易說服我,我也不易說服妳們,甚至我連我的太太也說不服,雖然民主的精神在於說服。”
朱自清對教學十分認真,他對學生作業格式有具體規定:作業本第壹頁要空下來,把壹學期作文題目依次寫下,並註明起訖頁數,以便查閱。
朱自清治學上認真嚴肅,從不濫竽充數。1934年應鄭振鐸邀請,壹個晚上趕寫了壹篇《論逼真與如畫》,其材料依據《佩文韻府》,因來不及檢查原書,就在文章後面寫明是“抄《佩文韻府》”。
朱自清寫作時,喜以筆尖沾紙,速度不快,往往要細心斟酌後才寫下,所以寫下後無需多加刪減,即成佳作。在清華大學時,他每天只能寫500字;而李長之有壹天曾寫過15000字的論文,還外加兩篇雜文。
朱自清、浦江清等相約在每周三下午2至5時,在清華園中文系會議室,把《歷代詩話》和《歷代詩話續編》分人剪貼,另設總論及雜類,均按羅馬字母排列,半年後完成剪貼《詩話大系稿本》。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提及蟬,有人說蟬在夜晚是不叫的。他請教昆蟲學家後說:“我們往往由常有的經驗作推論。例如有些蟬子夜
晚不叫,推論到所有的蟬夜晚不叫。”
1921年除夕,葉聖陶與朱自清促膝長談,點起兩支白蠟燭。朱自清即寫了只有三行的《除夕》:“除夜的兩支搖搖的白蠟燭光裏,我眼睜睜瞅著,1921年輕輕地踅過去了”。
1923年8月俞平伯寫了《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同年10月朱自清也以同名寫了壹篇。原來是兩人同去的,各寫所見,倒為後人留下散文遊記兩篇,可以壹比異同。
朱自清晚年在書案的玻璃板下壓有紙條,上書:“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朱自清逝世,許德珩寫挽聯:“教書三十年,壹面教,壹面學,向時代學,向青年學,生能如斯,君誠健者;存留五壹載,愈艱苦,愈奮鬥,與醜惡鬥,與暴力鬥,死而後已,我哭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