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詩人祖詠,有壹年在長安應試,試題為《終南望餘雪》。此詩為應制詩,按規則壹般要寫五言六韻十二句,可祖詠只寫了這四句就交了卷。詩人在這首詩中,以清新的語言,鮮明的形象,描繪出了終南山雪後的秀美風光。
詩的前兩句寫終南山的晚冬,嶺高雪厚,山川秀美: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終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遠遠望去,高峻的嶺頂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積雪,似乎是流動著的白雲,飄浮在天邊。
詩的後兩句寫雪霽日出,雪光輝映,林色尤美,雪後傍晚的長安城增加了些許寒意: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雪後初晴的陽光,微微地灑在積雪上,銀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樹林表面壹片明亮;暮色降臨,晚冬的陣陣寒氣,向城中襲來,城裏的人也覺得傍晚確實有壹些寒意了。
祖詠寫了四句就交了卷,這壹次自然功名無成了。試後,有人問祖詠為什麽不按規則寫,他說:“意思都說完了。”意思表達完了,就此擱筆,看來祖詠無疑是做對了。
“終南陰嶺秀”,描繪在終南山下的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背坡的秀麗景色。壹個“秀”字,顯示出了終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積雪浮雲端”,既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峻,也寫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霽色”,寫雪光反射到樹林上,給樹梢染上了明亮的色彩,這是從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現了詩人對城中百姓冷暖的關心,充分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全詩雖只有四句,卻把《終南望余雪》的主題完美地表現了出來。
註釋:
①陰嶺:山北曰陰。陰嶺,背向太陽的山嶺。
②林表:林梢。
③霽色:雨雪之後的陽光。
題意是望終南餘雪。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所見的自然是它的“陰嶺”(山北叫“陰”);而且,惟其“陰”,才有“餘雪”。“陰”字下得很確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贊頌了終南山,又引出下句。“積雪浮雲端”,就是“終南陰嶺秀”的具體內容。這個“浮”字下得多生動!自然,積雪不可能浮在雲端。這是說:終南山的陰嶺高出雲端,積雪未化。雲,總是流動的;而高出雲端的積雪又在陽光照耀下寒光閃閃,不正給人以“浮”的感覺嗎?讀者也許要說:“這裏並沒有提到陽光呀!”是的,這裏是沒有提,但下句卻作了補充。“林表明霽色”中的“霽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時的陽光給“林表”塗上的色彩。
“明”字當然下得好,但“霽”字更重要。作者寫的是從長安遙望終南餘雪的情景。終南山距長安城南約六十華裏,從長安城中遙望終南山,陰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壹般看到的也是籠罩終南山的蒙蒙霧靄;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時,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賈島的《望(終南)山》詩裏是這樣寫的:“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天事不可長,勁風來如奔。陰霾壹似掃,浩翠瀉國門。長安百萬家,家家張屏新。”久雨新晴,終南山翠色欲流,長安百萬家,家家門前張開壹面新嶄嶄的屏風,多好看!唐時如此,現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如果寫從長安城中望終南餘雪而不用壹個“霽”字,卻說望見終南陰嶺的餘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觀真實了。
祖詠不僅用了“霽”,而且選擇的是夕陽西下之時的“霽”。怎見得?他說“林表明霽色”,而不說山腳、山腰或林下“明霽色”,這是很費推敲的。“林表”承“終南陰嶺”而來,自然在終南高處。只有終南高處的林表才明霽色,表明西山已銜半邊日,落日的餘光平射過來,染紅了林表,不用說也照亮了浮在雲端的積雪。而結句的“暮”字,也已經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寫“望”中所見;末壹句,寫“望”中所感。俗諺有雲:“下雪不冷消雪冷”;又雲:“日暮天寒”。壹場雪後,只有終南陰嶺尚餘積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熱,自然要寒壹些;日暮之時,又比白天寒;望終南餘雪,寒光閃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終南餘雪的題目,寫到因望餘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覺,意思的確完滿了;何必死守清規戎律,再湊幾句呢?王士稹《漁洋詩話》卷上裏,把這首詩和陶潛的“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王維的“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寬”等並列,稱為詠雪的“最佳”作,不算過譽。
B詩李頎詩有感
前曾提及,送人詩要貼人貼事貼情。李頎《送魏萬之京》可資印證: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裏聽,雲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禦苑砧聲向晚多。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魏萬比李頎晚壹輩,正要從洛陽回長安,大抵也沒什麽要事。因此,李頎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幾點來寫:
壹、 稍稍遺憾。
二、 作為長輩的贈言。
三、 “這壹回”的節令、地點。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黃河南岸送別,其情略有蒼涼。用字很講究度。
雁從西北來,人向西北去,故在離愁裏覺得雁聲不堪忍受。信手拈來,便染上濃濃情感。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遺憾。
繼續凝想魏萬歸途,過函谷關、潼關而抵達長安城,憑”催寒”“向晚”四字註入特殊情味:壹年容易又秋霜,壹天容易又昏黃啊!有這幾字,下面兩句贈語才不至突兀。
細嚼那贈語,似有過來人自悔的味道。
但這壹首還不是李頎最出色的送別詩。他最拿手的是描述人物,可謂形神兼備。且看其《送陳章甫》: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故鄉。
陳侯立身何坦蕩,虬須虎眉仍大顙。腹中貯書壹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
東門酤酒飲我曹,心輕萬事如鴻毛。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鄭國遊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陳章甫性格豪邁曠達而耿介。李頎對他的敬慕之情溢於言表。這首送別詩實在只能是在”這壹回”送給”這壹個”。
開頭幾句情調悠閑,把握住陳章甫求隱的心思:歸途上將有滋有味地欣賞初夏風光。
上聲韻幾句寫陳豪雄耿介壹面,壹句總提,壹句外貌,壹句素養,合起來形成壹種不凡的表現:不肯低頭在草莽。--陳在吏部考試及格,吏部以他未登記戶籍為由不予錄用。陳力爭而終使吏部破例任用。
但陳之力爭只為討個公道,他決不是”祿蠹”。押”豪”韻字寫他的豪宕不羈和孤高遠誌,特別神采飛揚。
轉用入聲韻,寫遭阻滯的沈重心情。借壹點天氣的變化,訴兩人***同的失意。
最後兩句戛然而止,不肯湊足四句,很能傳達當時的情景:作者估計對方可能覺得這問題掃興,而他又覺得現在即使掃興也得提請對方註意,因此便說得有點藏頭露尾,似乎話音也低了八度。仔細體味,可以隱隱感到作者的弦外之音:”故林”如不適意,大可再來。這話不想直說,便用這種突然斬截的方式留下空間讓對方回味。
描述人物的本領,是中華古代發達的傳記文學哺育出來的。中華素重文化承傳。文化承傳有賴歷史記載。中華史書以史傳文為骨架記述歷史,實在是最好的方法。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由人演繹的。受不同利益驅動的人,對人生價值有不同觀念的人,有各種不同的思想和信念的人,文化修養不同的人……形成了規定歷史前進方向的”合力”。萬裏長城兩千年不倒,必有壹個合力在支撐。史傳文對於這種合力的完成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讀史傳文,得到的是和歷史人物產生相同生命體驗的氛圍。直接從人物的成敗得失中自己去汲取民族文化精神,比聽講幹巴巴的”歷史規律”自然會有效得多。而從中積累描述人物的經驗,那也是壹種很好的副產品。
李頎更為人熟知的詩是《古從軍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雲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詩站在壹個征人的角度訴說戰爭的苦難:白天整日奔波勞碌;刁鬥聲、琵琶聲只讓人感到環境之惡劣、遭遇之可悲,所宿營的荒寒原野連本地人都受不了,朝廷似乎已立心要這些人死在邊疆(玉門被遮故事發生在漢武帝時:壹支兵堵在玉門關,凡從前線退下來的格殺勿論。唐玄宗時沒這樣的事,但作者感到有這種心思)。而再想想這死有什麽價值,卻只是贏得了葡萄能種在中原!全詩表達十分委婉,而正是這委婉讓讀者感到征人身受的長期壓抑:如俗話所形容的,都弄得沒了脾氣了。
顯然,這是壹首反戰詩。
對於這樣的詩,我以為不必從立場是否正確去評價。唐代曾有過這樣的事:對於朝廷的重大決策,詩人可以自由發表另壹種聲音。這就足以令人欣慰了。
李頎生活的時代歌舞升平,他的音樂鑒賞能力很高,所以有三首寫到音樂家演奏的詩也很著名。且讀《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
蔡女昔造胡笳聲,壹彈壹十有八拍。
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歸客。古戍蒼蒼烽火寒,大荒茫茫飛雪白。
先拂商弦後角羽,四郊秋葉驚槭槭。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
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空山百鳥散還合,萬裏浮雲陰且晴。
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續胡兒戀母聲。川為凈其波,鳥亦罷其鳴。
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
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長安城連東掖垣,鳳凰池對青瑣門。
高才脫略名與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這詩精彩處在於寫出音樂之動人。精確地說,這不是寫出,而是創設條件讓人悟出。
《胡笳弄》的內容是蔡文姬的故事。蔡文姬被擄北去,嫁人生子,後來歸漢,母子生離有如死別的哀痛成了該曲的主旋律。李頎緊緊把握住這主旋律,有時正面描述,有時側面烘托,有時寫曲調本身的意境,有時寫與此曲調意境可以相通的意象,終於把曲調的低昂遲速的變化寫得讓讀者能用自己的經驗補充得如親聆演奏。
友好諍言
第十六講評李頎壹首七律詩、三首歌行,皆篇幅較長、膾炙人口名作,福智兄采用另壹付筆墨,於簡練傳達詩意中,作畫龍點睛式點評,看似閑閑道來,卻筆筆點中要害。如評《送魏萬之京》,寥寥幾筆,既理清了詩思脈絡,幫助讀者弄清詩情曲折、詩意所指(包括言外之意);又點出意象新奇、修辭妙處。《送陳章甫》結合聲韻轉換,指出詩人用史筆詩情、形神兼備所描述的”這壹個”和特殊情景下送別的”這壹回”。《聽董大彈胡笳……》,詩人將董的音樂語言(胡笳聲),借助知音者的感覺、想象,用詩的藝術語言淋漓盡致地再表達。福智兄又根據自己對該詩的透徹掌握,極扼要地點出詩人用哪些成功的藝術手法來表達董大該曲的”主旋律”。三首詩,三種不同的點評方法,不肯拾人牙慧,避免熟套,只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具見述評者的眼力與功底。
C住進唐詩裏——淺讀唐詩三百首
悶不住,抱了大堆的古籍善本來啃,於夜闌人靜之時,最能入心。
如此悶頭猛啃幾日,竟然感覺腦袋清亮起來,仿佛開了壹扇天窗,能看見淡月疏雲,能聞九天鳳鳴。自覺思想進益如同雨後春筍壹樣蹭蹭往上長了。膚淺粗陋若我,也可從經典之中拾得珠貝幾枚,實在是值得感恩的事。
雖然自知生性愚鈍,天資遲滯,幸好不是弱智、聾子、啞子之類。還可以陶然怡然的感悟點滴,聆聽塵音,歌唱生活。記得有壹句歌詞是這樣的“唐詩三百首,篇篇為情愁”。雖然有點誇張,但粗讀之,也對那些纏綿哀婉的詩句所感染。
唐詩裏多的是,清澈如歷的聲色光影,淒絕哀婉的柔情別意,鏗鏘振奮的金革鐵馬......
住進唐詩裏,住進逍遙的世外桃源,住進閑淡的茅檐竹籬,住進荒涼的大漠孤煙,住進苦寒的塞外飛雪,住進幽囚的珠簾翠幕。
難道,輝煌燦爛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獨獨厚了壹個唐朝?抑或整個中華文明的精華,皆濃縮於唐朝的畫卷中?不然為什麽獨獨唐詩中有那麽多的逍遙者,思想客,離別人,戰死骨,望夫崖?
燈下倦讀時,就怔怔的發呆,幻想有壹間藏書閣,要在書櫥中放滿唐詩,《全唐詩》《唐詩選集》《五言詩》《七言詩》《李太白全集》《王維》......
沈醉於此,觸手可得,那壹排排厚重的書脊,閃閃發光的燙金字映亮了人的雙眸。住在此中之人,如同壹個隱者,原來所謂的隱逸是隱入自己鐘愛的文字中。
住進唐詩裏,也會有壹份兒唐詩的纏綿悱惻,於是唐詩不再是壹首詩,而是壹種鴻雁蘭舟的情意,那深切的情意如壹抹纖雲弄巧,柔柔的纏繞住心兒。滄海桑田,巫山雲雨,深摯不改的錦瑟可肯再彈壹曲。
愛上唐詩,其實是愛上壹個蹙眉凝眸的女子,似黛玉般幽泣於瀟湘竹下;愛上唐詩,也是愛上壹個至真至誠的男子,似寬廣而博大的大海。
嫁給唐詩,是嫁給了壹種精神,壹脈氣魄,甘心情願感染她的氣息,如癡如醉的吮吸如蘭似馨的氣息,直到彼此交融,難舍難分。若擔心凡俗的醜惡玷汙了那至純至美的境界,那麽,即使不配做唐詩溪畔的壹株綠柳,也成為唐詩園中壹叢謙卑的青苔吧。待浣紗歸來,石井臺階,茵茵翠潤,溪水濯足......
最幸福的莫過於死於唐詩,但願隕後可化為壹瓣落花,漂於唐詩的清流中,葬於唐詩的酥泥中。死,是最後最美的壹個永恒的詩意,輕輕的來,悄悄的去。明月裏的相思,閣樓中的遙望,都定格成最後壹抹詩意。歸去,是最終的永恒,是不滅的唐詩,是最美的詩意。
唐詩涅磐,鳳凰重生,雛鳳聲請揚九霄,唐詩又讓人死而復生,試問誰與唐詩攜手後還忍死去呢?是唐詩喚醒了沈睡的心靈,是唐詩張開了微闔的雙眸,是唐詩把胭脂抹上粉腮,是唐詩讓纖腰舞於掌上,是唐詩用壹聲驚雷讓失聰者憾然壹驚,是唐詩讓失明者眼前柳綠桃紅,是唐詩讓世界充滿意義。
唐詩的深意是厚重而純樸的。而被粗淺的人讀得似乎浮泛了,但也只能如此了,因為只是淺讀低吟,而唐詩的深意是永遠也讀不盡,品不完的。
B
《唐詩三百首》讀後感
假如說中國事詩滴國度,那麽唐詩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史滴高峰和瑰寶。唐詩,固然只有短短滴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滴精神氣力。那簡潔而又生動滴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滴歷史文化。
可以說《唐詩三百首》是近兩百多年來流傳最為廣泛,風行國內外,歷久不衰滴壹種唐詩選本。作為展示唐詩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幾個鮮明滴特點:
第壹、所選滴詩體式全面。五言滴古詩、律詩、絕句以及七言滴古詩、律詩、絕句、樂府,均分門別類地選取了最具代表性滴名篇佳作。
第二、所選詩滴作者不勝枚舉。既有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劉禹錫、李商隱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侶、歌女,甚至無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選滴詩瑯瑯上口,易於成誦。如《遊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曉》(孟浩然)、《靜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這些詩意境優美,詠吟諧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黃發孩提,都能張口吟誦幾首這樣滴千古絕唱。
第四、所選滴詩取材廣泛,不拘壹格。既有描寫自然風光滴,如杜甫滴《看嶽》;也有展示田園風情滴,如孟浩然滴《過故人莊》。既有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滴深重災難,如杜甫滴《兵車行》;也有表達詩人對友人滴依依惜別之情,如李白滴《送孟浩然之廣陵》。既有描寫歸家時滴復雜心情,如賀知章滴《回鄉偶書》;也有描寫君王愛情滴悲劇,如白居易滴《長恨歌》……從市井風情到邊塞風光,從生活瑣事到國恨家愁,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本書是應有盡有。
每壹首詩出自不同詩人滴筆下,它像海上滴照明燈,風雪中滴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暖和著我們;它像老師,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時刻教導著我們,激勵著我們。每壹首詩都是那樣耐人尋味,每壹首詩那樣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次細細品讀,我發現:每壹首詩都是壹個寓言故事,都在告訴我壹個深刻滴道理。品讀書中滴古詩,能讓壹個迷路滴人找到光明滴路,能讓心靈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滴方向。
總之,我覺得《唐詩三百首》這本書將唐代詩歌滴精華,永遠地留在壹代代中國人滴心中。我很感謝這本書滴編者,為我們奉獻了壹本很好滴精神食糧。作為壹個中國人,讓我們壹起“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吧!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峰巔,是壹代文學的標誌。
清人彭定求等所編《全唐詩》***收集有唐壹代2200余位詩人的48900多首詩歌。唐詩的作家上有帝王將相、下有漁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詩壇上不僅湧現了初唐四傑、陳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昂、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杜牧等璀燦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兩位光照千秋的詩壇巨星。唐詩在詩體上日臻完善,以五七言為主,四言、雜言的古體詩、樂府詩乃至律詩、絕句無不具備,許多詩人對近體詩體制的掌握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唐代詩歌流派眾多,風格多樣。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派、邊塞派、韓孟派、元白派等,風格上呈出雄渾、沖淡、纖禾農、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飄逸、曠達等多姿多態之景象,唐詩意象的選擇、攝取極為廣泛,舉凡社會生活、人物內心世界無不涉及,真實記錄了有唐壹代的社會史實,表達了不同階層人物的情感和願望。唐詩以其意象的組合、意境的開拓,創造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審美境界,取得了後人難以逾越的藝術成就。
唐詩的發展經歷了壹個動態的流變過程。明人高木秉的《唐詩品匯》把唐詩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是大體符合唐詩發展歷程的。從唐王朝建立到睿宗延和元年618712是初唐時期,這壹段也可稱作唐詩的徘徊時期。本期詩歌大抵沿襲了齊梁余風,題材狹窄,格調纖弱。到唐初四傑出,詩風始有所振起。稍後陳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昂力倡漢魏風骨,詩風為之壹變;從玄宗開元元年到代宗永泰元年713壹765為盛唐時代。本期名家比肩接踵,詩歌創作如日中天,形成了令後人追慕不已的“盛唐氣象”。李白是唐帝國國勢鼎盛時期的歌手,杜甫是唐帝國大廈傾覆之際的憂患之士;李白詩歌是青春的頌歌,杜甫詩歌是亂世之悲歌;李白詩歌飄逸豪放,杜甫的詩歌沈郁頓挫。田園山水詩派、邊塞詩派和其他詩人壹道將盛唐詩壇裝扮得千姿百態,氣象萬千。代宗大歷元年到穆宗長慶四年766—824為中唐時期,大歷年間,詩歌創作跌入低谷,大歷十才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缺乏雄渾之氣。中唐後期詩壇再度輝煌,元白等人掀起新樂府運動,韓孟詩派刻意求新,柳宗元、劉禹賜、李賀等優秀詩人無不形成了各自的藝術風格。從敬宗即位到唐末825—907為晚唐時代,大唐帝國日薄西山,詩歌創作亦如同返景入林之殘照。李商隱杜牧為唐詩抹上了最後壹層金光。
唐詩之所以如此高度繁榮,原因是多方面的。與有唐壹代政治經濟的發展,與思想的自由和對外文化交流的寬松環境,與統治者的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好提倡、科舉詩賦取士、與中下層士人活躍等因素密不可分。另外,從詩史的內在流變歷程看,《詩經》、《楚辭》、漢樂府和魏晉南北朝詩歌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