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ǎo gài
2 腦蓋骨·腦蓋腦蓋指頭部覆蓋包圍腦髓的骨骼部分[1]。主要由左、右頂骨和部分額骨、枕骨構成[1]。
3 經穴別名·腦蓋腦蓋為經穴別名,即絡卻[1]。出《針灸甲乙經》。
穴位 絡卻 漢語拼音 Luoque 羅馬拼音 Lochueh 美國英譯名 Discard Refute 各國
代
號 中國 BL8 日本 8 法
國 莫蘭特氏 V8 富耶氏 德國 B8 英國 B8 美國 BI8
絡卻為經穴名(Luòquè BL8)[2]。出《針灸甲乙經》。《備急千金要方》作胳卻;《醫學入門》作絡郤。別名強陽、腦蓋[3]。屬足太陽膀胱經[2]。絡即聯絡,卻指返回,足太陽膀胱經脈氣由此入裏聯絡於腦,然後又返回,故名絡卻[2]。絡卻穴主治頭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暈,耳鳴,鼻塞,瘸證,目視不明,頭痛,癲狂癇,青盲內障,口?,頸腫,癭氣,嘔吐,癲疾,瘈疭,現代又多用絡卻穴治療面神經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癥,抑郁癥,近視眼,甲狀腺腫,枕肌和斜方肌痙攣等。
3.1 絡卻穴的別名腦蓋(《針灸甲乙經》),胳卻(《備急千金要方》),絡郤(《醫學入門》)、強陽[4]、及行[4]。
3.2 出處《針灸甲乙經》:癲疾僵仆,目妄見,恍惚不樂,狂走瘛疭,絡卻主之。
3.3 穴名解絡即聯絡,卻指返回,足太陽膀胱經脈氣由此入裏聯絡於腦,然後又返回,故名絡卻[2]。
絡,意指經脈別出的細小絡脈,《黃帝內經靈樞·脈度》載:“經絡為裏,支而橫者為絡。”。卻,本作卻,有退、還之義,又作卻,音隙,同郤,義孔隙也,骨肉之交也。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行至額抵頂。由本穴,左之右、右之左,斜行交百會,即所謂“上額交巔”也。凡脈之橫行者為絡,隙之大者為郤。本穴在經絡為橫行,在孔竅為大隙,故名“絡卻”。足太陽之脈由通天穴後,循絡卻、玉枕入絡腦,復還由此退出而下項,此穴正當脈之還、退之處,故名絡卻。[4]
3.4 所屬部位頭部 > 後頭[5]
3.5 絡卻穴的定位標準定位:絡卻穴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6][2]。
絡卻穴位於頭正中線入前發際5.5寸,再旁開1.5寸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
另說絡卻穴在頭正中線,入前發際5.8寸(《針灸甲乙經》)、或5寸(《備急千金要方》)、或5.3寸(《針灸集成》),再旁開1.5寸處。
絡卻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絡卻穴在頭部的位置
絡卻穴在頭部的位置
絡卻穴的位置(肌肉)
絡卻穴的位置(骨骼)
絡卻穴在頭部的位置
3.6 絡卻穴的取法正坐或仰臥位,在通天後1.5寸,距督脈1.5寸處取穴。
絡卻穴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處[2]。
正坐仰靠位,兩耳尖連線的中點向前0.5寸,與神庭和頭維連線的內1/3與外2/3處垂線的交點上取穴[7]。
3.7 穴位解剖絡卻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結締組織、骨膜。有枕動、靜脈分支。分布著枕大神經分支。皮膚厚而致密,由耳大神經、耳顳神經和枕大神經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由脂肪和纖維束組成,該層有與神經伴行的耳後動靜脈、顳淺動靜脈的頂支和枕動靜脈等。 帽狀腱膜厚而堅韌,其下面為壹層疏松結締組織連於骨膜。組織內的導血管為顱內、外靜脈血管吻合的途徑之壹。
3.7.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2]。
3.7.2 穴區神經、血管有枕大神經和枕動脈的分支分布[8]。
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和枕動、靜脈分支[3]。
3.8 絡卻穴的功效與作用絡卻穴有搜頭風、定神誌、消腫結的作用[2]。
絡卻穴有清熱安神,平肝熄風的功效。
絡卻穴位於頭部,內通於腦,故以治療大腦疾病及神誌病為主[9]。
針絡卻穴可使目赤血絡消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有:“青風內障,目無所見。”有清頭散風之功[4]。
3.9 絡卻穴主治病證絡卻穴主治頭面,五官等疾患,如眩暈,耳鳴,鼻塞,瘸證,目視不明,頭痛,癲狂癇,青盲內障,口?,頸腫,癭氣,嘔吐,癲疾,瘈疭,現代又多用絡卻穴治療面神經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癥,抑郁癥,近視眼,甲狀腺腫,枕肌和斜方肌痙攣等。
絡卻穴主治眩暈、耳鳴、鼻塞、癲狂、瘸證、目視不明[8]。
絡卻穴主治頭痛,鼻塞,目視不明,耳鳴;癲狂癇[7]。
絡卻穴主治頭面、五官等疾患,如頭痛、眩暈、青盲內障、目視不明、口?、鼻塞、頸腫、癭氣、嘔吐、癲疾、瘈疭等[2]。
絡卻穴主治眩暈,耳鳴,青盲內障,鼻塞,口?,癲狂等[3]。
現代又多用絡卻穴治療面神經麻痹、鼻炎、精神分裂癥等[2]。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眩暈,面神經麻痹,精神病,抑郁癥;
2. 五官科系統疾病:近視眼,鼻炎;
3. 其它:甲狀腺腫,枕肌和斜方肌痙攣。
3.10 刺灸法 3.10.1 刺法壹般沿皮刺0.3~0.5寸[2][3]。
平刺0.3~0.5寸[8][7],局部有酸脹感[7]。
3.10.2 灸法可灸[2][8]。
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3]。
艾條溫灸5~10分鐘。
本穴少用或不用灸法[7]。
3.11 絡卻穴的配伍絡卻配率谷、列缺,有清熱祛風鎮靜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
絡卻配天柱、後溪,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絡卻配合谷、印堂,治鼻炎[7]。
絡卻配腎俞、神門、耳門、聽宮,治耳聾、耳鳴[7]。
絡卻配百會、風池、腎俞、足三裏,治頭痛眩暈[7]。
3.12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癲疾僵仆,絡卻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青風內障,目無所見,頭旋耳鳴。
《針灸大成》:主頭旋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