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有多少種古琴?

中國有多少種古琴?

七弦琴:七弦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壹,也是中國最早的樂器,被稱為“中國音樂之父”。在古代,它被視為文人心中的優雅代表,琴聲悠遠,山川知己壹直流傳至今。

結構構成:類型多樣,其中以“仲尼風格”最為常見。壹般分為琴體(即* * *發聲盒,由琴面、琴底、琴錘、鵝足等部分組成)和弦系(包括七弦和嶽山、、秦徽等部分)。

所用材料:琴身的琴面板壹般用泡桐木,琴底板用梓木。琴弦的質地以前多為絲,現在多為金屬;秦徽多以貝殼或玉石制成。

樂器特點:是歷史悠久的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樂器之壹,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民族樂器之壹。屬於弦樂器家族的壹種彈撥樂器,發音渾厚深沈,余音悠長,在中國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演奏技法復雜,有滑音、揉弦、泛音演奏等特殊技巧,表現力豐富。

古琴音量小,聲區低,音色清亮渾厚,風格古樸。在古代,中國文人幾乎家家都有古琴。孔子也是古琴的崇拜者。在他所教的六藝中,古琴是必修的樂器,孔子想通過古琴陶冶人的情操。大約在公元前481年,孔子創作了鋼琴曲《曹操》來悼念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智者。現存的秦曲《龜山草》、《霍林草》、《姚瀾草》都是孔子的作品。

古琴整體為扁長形音箱,長約130 cm,寬約20 cm,厚約5 cm。面板也叫琴面,是壹個長長的木板,表面呈拱形,頭部有壹個弦孔,尾部呈橢圓形。底板也稱為鋼琴底,與面板形狀相同,但不是拱形的。琴腹挖在整塊木頭的下半部。底板有兩個音孔,分別叫龍池和豐滿。中間靠近腰部的地方有兩個腳洞,上面裝了兩只腳,用來贊腳。琴面和底板粘合形成琴身,舌形木板貼在琴頭內部,形成與琴腹隔開的空間,稱為舌孔。面板背面有壹個聲束,也叫石翔。鋼琴肚子裏有兩根柱子,叫天柱和朱迪。和弦又叫琴震,多為圓形或瓜形,中空(供穿線用),弦用絨繩系住,系在豎琴周圍。琴弦用絲綢包著。嶽山嵌在面板的頭部,也有壹個弦孔。底板上有四只腳。前兩腳叫掌,後兩腳叫尾貼,起到展平身體的作用。面板上嵌有13個由珍珠母或玉石制成的標誌,用於標記音素。古琴造型優美,如伏羲、仲尼、朱利安、夕陽、月亮。主要是根據琴身的頸腰形態不同。漆有斷紋,是古鋼琴的標誌。由於長期性能的震動和木材、漆基的不同,可形成各種斷線,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破冰、龜紋等。壹架斷了線的鋼琴,因為聲音清晰,外形美觀,所以更有價值。

在中國樂器中,古琴的聲音比較特殊,不像二胡,比二胡更委婉,更纏綿。就是那種揮之不去,有點心碎的那種。不像古箏那樣嘹亮歡快,演奏效果立竿見影,卻平和從容,有壹種推心置腹的吟誦;不像琵琶那樣鋒芒畢露,像是把大大小小的珍珠灌進壹盤玉石式的直白。古琴細膩含蓄,指法悄然掌控輕重緩急。這種聲音決定了它不適合作為合奏樂器,而適合獨奏。唯壹能與古琴和諧的,是笛子,它的苦澀模糊,還有琴的飄逸,它的飄逸超越現實,這也是為什麽古琴受到傳統文人的偏愛。

古琴的聲音引人入勝,泛音輕盈清晰,散音沈穩渾厚,音色舒緩或激越或凝重。古琴的音、筆、擦、韻的指法,使人真切地體驗到余香,就像壹炷香在空中緩緩舞動,又實又虛,縈繞四周,就像國畫中的墨雲,如郭的《早春圖》、黃的《富春》。

中國有很多關於古琴的美麗故事。西漢時期司馬相如的壹曲《鳳求鳳》贏得了卓文君的芳心,這是壹個以古琴為題材的愛情故事。三國孔明以其過人的智慧,在空城危難之際焚香彈琴,成為後世戲曲中傳唱許久的經典故事。

古琴是典型的獨奏樂器,在合奏中很少使用。在古代,文人唱歌時,常以此為伴奏樂器。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樂器。它被稱為哲學藝術或藝術哲學,並被列為“齊秦書畫”四大藝術之首。是古代每個讀書人的必修樂器。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大師有孔子、蔡邕、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和嵇康。古琴也是孔子的六藝之壹。《詩經》中記載“窈窕淑女,琴瑟之友”,“我有客,彈琴鼓”。古琴這種樂器本身就充滿了傳奇的象征意義。例如,它長3英尺6英寸5分鐘,代表壹年中的365天。琴面為弧形,代表天空,琴底為平面,象征大地,也稱“圓處”。古琴有13個徽記,代表壹年中的12個月和閏月。古琴原本有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周文王增加了壹根弦來哀悼他死去的兒子伯夷考,另壹根弦是為了在吳王進攻時鼓舞士氣,所以古琴也被稱為“文武七弦琴”。古琴有100多個泛音,大概是世界上泛音最多的樂器了。古琴有自己的記譜法(簡體字記譜法),至少有1500年的歷史。古琴譜150余首,其中傳世古琴曲3000余首。

秦派

秦派是由藝術風格相同的秦人組成的流派。“琴派”源於明末虞山派和清代廣陵派。後秦諸子多以地域劃分命名,以虞山學派為中心,以廣陵學派為中心。

廣靈琴派

九本派

嶺南學派

美安派

浦城學校

玉山排

浙派

諸城派

舒派

秦時:秦時,也被稱為“裏拉”。古希臘民間的壹種彈撥樂器。七弦琴是音樂的象征。七弦琴歷史悠久。傳說中的七弦琴是希臘的赫爾默發明的。有壹天,赫爾默在野外散步時,不小心踩到了壹個可以發音的東西。他撿起來壹看,原來是壹個龜殼,上面有壹根筋,是靠震動發音的。赫爾墨斯由此獲得靈感,他後來用龜甲做底座,用牛皮覆蓋,作為* * *發聲盒。它上面有兩個小喇叭,上部之間有壹根橫梁,框架上有四根弦(筋),從而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七弦琴。演奏時,抱在懷裏,左手按弦,右手彈撥,發出優美悅耳的聲音。這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七弦琴。公元前7世紀,被稱為希臘音樂之父的德爾潘德先後將七弦琴的四弦增加到五弦和七弦,而且七弦琴的底座和支架都是木制的,所以看著當時的樂譜演奏起來更加方便。希臘人視七弦琴為民族樂器,每當祭祀阿波羅時都會演奏。後來有人把弦增加到十壹弦,隨著鑄造行業的發展,琴身加入了金屬材料,使得音質更加悅耳。

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希臘有壹位著名的女音樂家和詩人莎孚。她不僅擅長彈七弦琴,而且擅長唱歌和跳舞。當她在巴爾幹半島各地巡回演出時,她精湛的鋼琴技巧、美妙的歌聲和動人的舞蹈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歡迎。傳說這種樂器已經傳遍了整個歐洲。在繪畫史上,很多畫家都為她畫過肖像,她那種手握琵琶,欲仙欲死的美好表情也能流傳後世,長久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大約1000年後,雖然作為樂器的七弦琴逐漸被魯特琴(壹種類似曼陀林的樂器)淘汰,但人們始終懷念這種優雅、對稱、樸素的樂器形象。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七弦琴已經成為美妙音樂的象征。於是,許多國家的人們把它當作音樂的象征,經常掛在音樂會舞臺的幕布上,壹直沿用至今。

笛子也叫笛子。相傳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曾入長安。宋代以後,它成為中國傳統戲曲的重要伴奏樂器。唐代叫橫吹,沒有笛膜。到了唐代,只有笛子上蓋了膜。宋元以後,膠片移至笛子上,但笛子上不再覆有膠片。現在只有韓國笛子是覆膜的。

笛子上雖然有膜孔,但在過去,膜孔並不是很優雅。就在吹孔和第六孔之間挖壹個圓孔,貼上笛膜(先貼竹膜)。首先要關註的是上海大同演唱會。1932 10大通音協理事鄭覲文將舊笛子的圓形膜孔改為橢圓形,以增加笛膜的褶皺,使音色更圓潤,更容易控制。

笛子的音色不僅取決於吹孔的形狀和位置是否挖得恰當,還取決於管壁的厚度。笛膜的年代和嫩度以及膜孔的大小對音色有很大的影響。壹般來說,膜孔大,發音粗(特別是低音),膜孔小,發音比較尖。因此,膜孔是影響笛子音色的關鍵問題之壹。

竹笛的音域限制在三組,現在只能吹兩組半。笛子音域的拓寬是壹個全方位的東西,包括吹孔的形狀和大小,每個音孔的合適位置和指法組合,口型的風力強度,膜孔的合適位置。壹般來說,膜孔大小適中,位置略靠近吹孔壹端,範圍就寬,反之範圍就窄。

膜孔的大小和笛膜的松緊對音高的影響:壹般來說,大家都喜歡用嫩笛膜,因為嫩,脆,亮,彈起來也省力。這就導致了壹個問題。膜孔越大,笛膜越疏松,笛的絕對音高越低。所以夏天笛膜可以稍微松壹點,因為夏天氣溫高,笛聲高,可以通過笛膜的松來降低聲音;相反,冬天要把笛膜貼得更緊,才能讓笛聲更高。

傳統笛子由竹子制成,有六個壓孔、十個孔、壹個吹孔和壹個膜孔。演奏時,通過竹筒內氣柱的振動來發音。普通音域有兩個八度。現在的竹笛分為三種:C笛、D笛、E笛、F笛、G笛(也叫梆笛)、A笛、B笛,音色從低到高各不相同。

笛聲清脆、高亢、通透、醇厚,獨奏和合奏各具特色,表現力豐富,因此深受人們喜愛。笛子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昆曲和梆子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習慣上稱為“曲笛”和“梆笛”。

吹笛子要吹好,必須要氣(力)、指(法)、舌(頭)三者緊密配合,三者缺壹不可。

豎琴:豎琴(英文:Harp;方法:harpe;德國:哈爾夫;;拉丁語:arpa)是壹種弦樂器,包括弧頸(或“梁”)、共鳴器、硬件裝置(其主要功能相當於鋼琴或小提琴,放松或收緊特定的弦)和平行弦。她在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琴弦,不同的演奏方法,比如中國,緬甸,愛爾蘭,歐洲大陸,拉丁美洲等等。(中國的風雅就是其中之壹,“詩鬼”李賀曾經寫過李平的風雅。)

現在最常見的音樂廳使用的踏板豎琴,除了琴頸和共鳴箱之外,還有壹根立柱。豎琴底座有七個踏板,分別綁在缸內七個踏板桿的下端,再由踏板桿連接到琴頸內的動作,負責七個音符的升降(左腳si-do-re,右腳mi-fa-sol-la)。動盤裏有2000多個小零件互鎖,然後拉動外面的小圓盤,改變琴弦的長度就可以得到需要的音高(每個踏板呼應壹個八度,有上中下三個位置可以固定的凹槽。每個踏板都裝有彈簧,所以妳可以用腳踩動踏板,或者松開踏板,在凹槽之間變換位置。正因為豎琴是經過精心計算和設計的樂器,再加上木頭和雕工,所以它貴是有原因的。

琴弦穿過* * *音箱,然後固定在琴頸上的鐵銷上。把所有調好的弦加起來,它們的張力是730 kg。這就是為什麽彈豎琴會起泡,會長繭!)

琴弦的數量和踏板豎琴的大小根據不同的需要而變化。最常見的是47弦,包括6個八度加上壹組最高音的do、re、mi、fa、sol,重量在80斤左右。底壹個半八度用鋼弦,中音用羊腸弦,高音用尼龍弦);因為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不同,有時候最高八度或者壹個半八度;有些人不喜歡尼龍弦清脆明亮的音色,但都是用中音以上的窄弦。

壹般有鋼弦、窄弦、尼龍弦。以色列豎琴比賽的獲勝者是壹個來自羅馬尼亞貧困家庭的小男孩。他說他小時候練的琴沒錢裝弦,只能用釣魚線代替!我們現在多幸福啊。雖然都是尼龍材質,但是音色差別很大。

豎琴和其他弦樂器壹樣,每次演奏前都需要調音。演員必須在演出或排練前至少47分鐘到場。豎琴的47根弦都需要調音!調音時,豎琴手必須戴上壹副耳機,耳機與壹個看起來像隨身聽的調音裝置相連。這個裝置可以讓他聽到他想要的音高,他的工作就是讓琴弦的聲音聽起來正好適合那些音高。

曼陀林:曼陀林是壹種彈撥弦樂器,與魯特琴相似,關系密切。琴身半梨形,琴頸較短,琴頸上有別針。琴頭呈鐮刀形,向後彎曲。音孔是橢圓形的。四組雙弦(兩對弦)由鋼絲制成,固定弦與小提琴相同,分別為G、d1、a1、e2。用撥子彈奏。它的特點是需要快速反復的彈奏,通過震動來保持聲音的連續和明亮。

[編輯此段]樂器歷史

曼陀林是魯特琴的變體,最初是在18世紀由小豎琴的曼陀羅演變而來。今天,最著名的曼陀林品種起源於那不勒斯。19世紀由意大利曼陀林制造商P Vinaccia改良,奠定了現代風格。18和19世紀的作曲家有時會為曼陀林創作作品。在意大利(尤其是南方)和美國,曼陀林主要是壹種民間樂器。在美國,它經常與吉他和班卓琴壹起用在鄉村音樂中。

[編輯此段]樂器信息

家庭:弦樂器

範圍:兩個半八度

材質:紫檀木,金屬弦。

尺寸:約60厘米長,包括33厘米的人。

起源:曼陀林是在15世紀由壹種叫做曼陀羅的樂器演變而來。曼多

其形狀類似琵琶,有4-5組復弦。

類別:弦樂器,聲音是由琴弦的振動產生的。

小貼士:莫紮特在他的歌劇《唐璜》(1787)中使用了曼陀林。在女孩的窗下,曼陀林表達了壹首浪漫的小夜曲。

[編輯本段]儀器類型

1意大利曼陀林(後吹曼陀林,圓背傳統型)

2個平背曼陀林,壹個模型)

3鄉村音樂曼陀林(F型)

4電動曼陀林

5雙頸曼陀林

其他6種曼陀林(曼陀林班卓琴……)

[編輯此段]曼陀林音樂

就音色而言,曼陀林的聲音更加纖細細膩。維瓦爾第的《雙曼陀林協奏曲》比《魯特琴協奏曲》稍微有名壹點,這主要是因為它的第二樂章流傳很廣,經常被巴洛克收藏的唱片選中。事實上,這種憂郁而寧靜的柔板樂章,只有在兩個舞蹈般的快板樂章之間演奏,才能顯示出其深刻的情感魅力。

班卓琴、三角琴、風笛和三弦樂器。

吉他單簧管班卓琴西班牙吉他雙簧管鐘琴豎琴鋼琴風琴低音班卓琴夏威夷吉他古箏

/taglist?標簽= % B5 % AF % B2 % A6 % CF % D2 % C3 % F9 % C0 % D6 % C6 % F7。tagfromview

快板胡震胡巴笛嗩吶盛邦三弦板胡豎琴小八五關笛胡燁秦琴。

還有很多,就不舉例了。這些都來自百度百科。如果輸入詞條,文末相關詞條會有很多例子!可以去看看,比如:/view /view/361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