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分析理解教材
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師備課的首要環節,也是教學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教師對這壹環節重視程度不夠,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目標遊離,精力分散,教學效果強差人意。因此,引導教師準確地分析和理解教材,正確把握教學目標是教學指導工作的壹項重要內容。下面結合自己語文教學的實際,我重點談壹談如何指導教師分析理解語文教材,不妥之處,肯望大家指正。壹、宏觀把握,明確教材使用方向。不管拿到哪冊教材,我認為我們都要先做壹件事――重溫新課程標準,要踏下心來對它的階段目標進行通讀,既要註意前後聯系,又要重點讀懂對應學段的目標,做到胸中有數,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的任務要求以及需要註意的問題。接下來,我們要對教學參考中的“教材說明”部分認真閱讀,對要使用的整冊教材從教材的基本結構、教材的特點、教學目標和教學中應主要註意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深入地了解,對重點部分內容反復領會,掌握其精神實質,以便在教學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實。最後是對單元教學內容的分析和理解,這需要我們對教材中每組課文的說明文字細心體會,對照《教學參考》中的相關解釋內容整體上感知這壹組文章的教學目標,了解課文之間的聯系和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趨向,使自己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能夠從“大局”出發,保證教材內容整體推進的方向。二、 細致解讀,展示教材內容魅力。以上是從宏觀的角度上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提出的壹些建議。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更多涉及到的是對壹篇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我覺得當我們拿到壹篇文章時,要想能在課堂上自如地駕馭它,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壹)、讀是理解教材的第壹步。聽完特級教師的語文課,我們不禁會為其課堂上酣暢淋漓的表現所傾倒,殊不知,對課本中的每篇文章他們都已經做到了“爛熟於心”。俗話說:“熟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只有對課文內容了如指掌時,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教材,也才能有望超越教材。隨著讀的深入,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會越來越深刻,朗讀的品味也會越來越高,才能達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如朗讀《豐碑》,要能讓學生聽了潸然淚下;朗讀《桂林山水》,要讓學生聽了有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二)、勾劃文章中重點的字、詞、句,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感悟和理解,即:“潛心會文本”。有時,我們對壹個詞語的靈感很可能觸動全篇,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翠鳥》壹課中有這樣壹句話:“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壹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我在反復研讀這句話的時突然眼前壹亮:“輕輕”這個詞語用得多好啊!它既照應了第壹自然段中對翠鳥“小巧玲瓏”特點的描寫,又寫出了翠鳥飛行動作之敏捷,在壹剎那停住的神態,讓人不由對它產生壹種喜愛之情。(三)、要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意圖。作為教師,只有我們領會得深,才能引導學生領會得深,甚至在我們的誘導下實現學生的創新性發揮。我在備《燕子專列》壹課時,對描寫小姑娘貝蒂尋找燕子的部分很感興趣。經過細心品悟,我除了被小姑娘貝蒂那種為了拯救燕子忘我的精神感動外,也體會到了作者在尋找燕子的眾多人中選擇她進行描寫的原因―――透過對這個小姑娘的典型描寫,我們可以容易地想象出人們當時為了拯救燕子而付出的辛苦和對小燕子那種濃濃的情意。這種“以點帶面”的描寫方法是非常值得學生學習和效仿。(四)、拓展延伸,多方面搜集與文章相關的素材,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我們理解教材僅僅依*《教學參考》是遠遠不夠的,畢竟教學參考中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在分析《兩小兒辯日》這壹課的教材時查閱了古籍《列子、湯問》壹書,在理解《珍珠鳥》壹課時親自登門拜訪了馮驥才先生;於永正老師的案頭備有《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等,而且他還經常上網查詢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充實語文備課,讓自己的課堂永遠流淌著“新鮮的知識瓊漿”。各位前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