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此句語出《周易·乾卦第壹》
集解述要
《漢語大詞典》 :乾乾,自強不息貌,敬愼貌。
《玉篇·心》: 惕,懼也。《說文·心部》:惕,敬也。
《漢語大字典》 :厲古字作厲。
《說文解字》: 厲,旱石也。(編者註:旱石即磨刀石)
《玉篇·廠部》: 厲,危也。
《廣韻·祭韻》: 厲,惡也。
《說文解字註箋·廠部》: 因磨厲之義又為勉勵,激勵之義。
(備註:凡訓詁、字書盡可能保留其原文正體字)
《周易譯註》: 君子,指有道德者,往往也兼指居於尊位者。乾乾,猶言「健而又健」。惕若:惕,警惕;若,語助詞。
厲,《廣雅·釋詁壹》「危也」;咎,《爾雅·釋詁》「病也」,《說文》「災也」。
《周易正義》 :以陽居三位,故稱「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稱「大人」;陽而得位,故稱君子。在憂危之地,故「終日乾乾」,言每恒終竟此日,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謂終竟此日後,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若厲」者,若,如也;厲,危也。言尋常憂懼,恒如傾危,乃得無咎。謂既能如此戒慎,則無罪咎,如其不然,則有咎。故《系辭》雲:「無咎者,善補過也。」
《周易本義》: 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無咎」也。
《周易程氏傳》: 日夕不懈而兢惕,則雖處危地而無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將歸之,其危懼可知。雖言聖人事,茍不設戒,則何以為教?作易之教也。
《日講易經解義》: 此壹爻,是言處危地者當知憂懼也。時時思過,即時時求以寡過;事事思危,即事事求所以持危。大抵聖人教人學易,歸於知懼,不獨處危地為然,天下事未有不成於敬而敗於肆者。凡卦言「惕」、言「厲」、言「慎」、言「艱貞」,皆危其辭,以使人免過者也。
個人淺悟
所謂終日者,乃整日,擴而引申為日復壹日。時時警醒,時時惕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如此方能寡過,亦可逢兇化吉。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與此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曾國藩在青年時科舉幾度名落孫山,後封侯拜相,位極人臣.成為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大人物,與他對自己嚴格要求,經常反躬自省是分不開的。每日寫日記,就是他修身養性的壹個重要方法。曾國藩的日記自清道光二十壹年(1841年)起.至同治十壹年(1872年)逝世前終,時間跨度長達三十余年。
曾國藩在家書中曾說:“余向來有無恒之弊,自此次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矣。”
縱觀曾國藩壹生,無不體現夕惕若厲的精神。
辨惑
此句「夕惕若厲,無咎。」各版本斷句,多有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種斷句:
中華書局?《十三經錦言錄》為:「夕惕若厲,無咎。」
中華書局《周易》全譯全註 為:「夕惕若厲,無咎。」
北京大學出版社《周易正義》為:「夕惕若厲,無咎。」
中華書局《周易集解纂疏》為:「夕惕若,厲,無咎。」
中華書局《周易程氏傳》為:「夕惕若,厲,無咎。」
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譯註》為:「夕惕若,厲無咎。」
中華書局《周易本義》為:「夕惕若,厲無咎。」
「若」字有「像,如同」之意。如「若網在綱」,「天涯若比鄰」。此類語句,「若」字後必有隨附之物或事。此其壹。
另外,古籍中多有四字「夕惕若厲」連用之現象。如《周書·卷五·帝紀第五》:「伏惟太祖文皇帝,敬順昊天,憂勞庶政,歷序六家,以陰陽為首。洎予小子,弗克遵行。惟斯不安,夕惕若厲。」古之書無現成斷句,然就此段行文分析,則當為「夕惕若厲」連用。
三則,夕惕若厲,現在多作為成語通行。意思是朝夕戒懼,如臨危境。
因此個人認為「夕惕若厲,無咎」這壹斷句,較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