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籀的拼音

籀的拼音

籀,其拼音為“zhòu”。

籀是壹種漢字,古代用於書寫符號和圖形等,後來也用於紀錄文字和歷史事件等。該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上,當時的形狀是壹個筐,表示裝東西的容器;再後來演化為壹個梳子加手,表示使用梳子;到了秦朝時期,“籀”已經演變成本義“梳子”的字形。

另外,“籀”還有“篙”的意思,表示劃船時用來撐船的長木棍。在古代農業或工業生產中,也有將樹枝、竹子等捆紮在壹起使用的情況。後來,“籀”也被用作“襄”的異體字,用來表示輔導、幫助。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籀”在很多場合下用作其他字的異體字,但它的本義意義壹直不變。即使在古籍中,“籀”大量出現,也只是圍繞“梳子”的定義展開的內容。

在日常生活中,“籀”並不常用,但人們仍然可以從這個字背後的歷史和文化中,從中學到很多有益的知識和思想,增加自己的文化素質和歷史意識。同時,“籀”的拼音與其形狀也成為壹種文化符號,被廣泛使用於設計、印刷等領域。

籀文(zhòuwén)古漢字中壹種書體的名稱。又稱籀文或“大篆”、“籀書”。籀文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以小篆為正字,《說文解字》收錄的籀文,可稱為“《說文》籀文”。

大篆,字體名稱,廣義的大篆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金文(或稱“鐘鼎文”)與籀文(金文之繁化),而當代漢字學家推算秦朝應尚有甲骨文,所以也包括其中。大篆狹義上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體,相傳為夏朝伯益所創。大篆亦指籀文、遺存石刻石鼓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西周晚期太史籀所編的《史籀篇》中收錄,因此叫籀文。另壹種說法則是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為顯示國威,於是將原本的鐘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為籀文,詳見《史籀篇》。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周宣王打獵時所刻,推測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已知的最接近籀文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