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古籍記載“雙足脛部紅腫,寒熱似傷寒,即日起或壹月起,兩個月壹次”。“絲蟲病”和“大腳風”在民間的傳播,說明這種病在中國已經流行很久了。
臨床特征早期以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為主,晚期以淋巴梗阻及其系列癥狀為主。
[病因學]
世界上寄生在人體上的絲蟲有8種,我國流行的只有斑點絲蟲和馬來絲蟲。班戟和馬來絲蟲的成蟲形態相似,細長如線,乳白色,表面光滑,雌雄同體。雄性體長28.2 ~ 42毫米,雄性體長20 ~ 28毫米,兩只雌性體長約為雄性的兩倍。雌雄成蟲常交織寄生在淋巴管和淋巴結內。使用壽命可長達12年或更長。雌蟲胎生幼蟲呈絲狀,稱為微絲蚴。斑點微絲蚴長約280μm,寬約7微米;馬來微絲蚴比班基微絲蚴短而細。微絲蚴從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後,白天多藏身於肺的微血管系統,夜間進入周圍血液循環,具有明顯的夜間周期性。通常馬來微絲蚴是晚上8點到淩晨4點,班氏微絲蚴是晚上10點到淩晨2點。微絲蚴周期性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以下幾種解釋:①人在睡眠時,迷走神經興奮,肺微血管擴張,微絲蚴從肺部大量進入周圍血液;②肺和外周血氧分壓的變化可改變微絲蚴的周期性。夜間給患者吸入O2,增加血液的氧分壓,外周血中的微絲蚴數量就會減少。③與微絲蚴中的自發熒光顆粒有關。微絲蚴含有許多熒光顆粒的地方,其夜間周期性明顯,反之亦然。
馬來絲蟲和榕樹的生活史分為兩個階段:壹個階段是在蚊體內(中間宿主);另壹個階段是在人類(終極宿主)。
(1)雌蚊叮咬蚊子體內的微絲蚴陽性患者時,微絲蚴被吸入蚊子的胃內,1 ~ 7小時後出鞘,穿過胃壁,經腹腔進入胸肌,約1 ~ 3周後發育成感染性幼蟲,離開胸肌,移至蚊子親吻下唇,然後侵入人體。
(2)幼蟲在感染期侵入人體後,部分幼蟲在組織內遷移發育過程中死亡,部分幼蟲到達淋巴管或淋巴結,8 ~ 12個月後發育成成蟲,交配後產生微絲蚴。
病機原則
絲蟲病的發病和病理變化主要是由成蟲和感染的幼蟲引起的。被感染的幼蟲通過蚊蟲叮咬侵入人體,在淋巴系統發育成成蟲、幼蟲及成蟲代謝產物和女性子宮分泌物,引起全身過敏反應和局部淋巴系統組織反應。以急性絲蟲病、淋巴結炎、淋巴管炎為特征。淋巴系統的反復炎癥導致慢性淋巴阻塞、淋巴靜脈曲張、乳糜尿、象皮腫等癥狀。
[流行病學]
斑點絲蟲病分布廣泛,但主要在亞洲。馬來絲蟲病僅在亞洲流行。它分布於山東、河南、江蘇、上海、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省、貴州、四川、廣東和廣西。除山東、廣東和臺灣省為班氏絲蟲病特有外,其他省(市、自治區)均有。解放後,由於普查和治療,這種疾病的感染率明顯下降。
(1)微絲蚴病患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馬來絲蟲也可寄生於貓、狗、猴等哺乳動物體內,可能成為動物傳染源。
(2)傳播途徑是通過雌蚊叮咬。斑點絲蟲病的主要媒介是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而中華按蚊是馬來絲蟲病的主要媒介。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男女發病率沒有顯著差異。20-25歲感染率和發病率最高,1歲以下的人極少。患病後免疫力低下,經常反復感染。
(4)5月至10為絲蟲病流行季節。在溫暖的南方,壹年四季都可以感染。
[發病機理和病理變化]
絲蟲病的發病和病理變化主要是由成蟲和感染的幼蟲引起的。被感染的幼蟲通過蚊蟲叮咬侵入人體,在淋巴系統發育成成蟲、幼蟲及成蟲代謝產物和女性子宮分泌物,引起全身過敏反應和局部淋巴系統組織反應。以急性絲蟲病、淋巴結炎、淋巴管炎為特征。由於淋巴系統的反復炎癥,絲蟲病的發生和發展,如慢性淋巴阻塞、淋巴靜脈曲張、乳糜尿和象皮腫等,取決於絲蟲病的種類、寄生部位、幼蟲侵入的數量和機體的反應性。馬來絲蟲主要生活在四肢的淺表淋巴系統,因此四肢癥狀較為常見;絲蟲病好發於腹腔、精索和下肢深淋巴系統,常導致泌尿系統癥狀。絲蟲病的病變在淋巴管和淋巴結,是成蟲的機械刺激或死後蠕蟲分解產物的化學刺激所致。急性期表現為滲出性炎癥、淋巴結充血、淋巴壁水腫、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和纖維蛋白沈積。淋巴管和淋巴結逐漸出現增生性肉芽腫反應。肉芽中心為變性成人和嗜酸性粒細胞,周圍為纖維組織和上皮樣細胞,大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聚集形成結核樣結節。慢性期以大量纖維組織增生、蠕蟲鈣化、淋巴結硬化、淋巴纖維化和閉塞性淋巴管炎為突出。淋巴管阻塞可使遠端淋巴管內壓升高,導致淋巴管擴張、破裂,淋巴停滯,淋巴管內蛋白質成分增加。堵塞物位於皮下,淋巴液不斷刺激組織,使大量纖維組織增生,皮下組織增厚、增厚、起皺,變硬形成象皮腫。如果梗阻位於深層淋巴系統,會出現陰囊象皮腫、淋巴性腹水、乳糜性腹瀉、乳糜尿。因為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容易引起繼發感染,加重象皮腫,甚至形成潰瘍。
[臨床表現]
感染絲蟲病後,壹般需要5個月到1年才會發病。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細索狀淋巴管炎,有壹條局部紅線從肢體近端延伸至遠端,尤以大腿為甚。同時可能伴有全身癥狀,如寒戰、發熱、食欲不振、肌肉和關節痛等。發生腹部淋巴管炎時,可出現急性腹痛,並伴有深部壓痛。此外,還可能出現精索和骨丸腫脹、陰囊疼痛等癥狀。上述癥狀的反復出現會使病情加重。疼痛常發生在腰部、骨盆和腹股溝;尿液呈乳白色,即“乳糜尿”。下肢和陰囊皮膚不斷增厚,繼而增厚變硬,皮膚粗糙,出現米溝和疣狀結節,俗稱“象皮病”。如果在血液中發現了微絲蚴,就可以診斷出這種疾病。
[治療]
(1)對癥治療
1.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可用潑尼松、潑尼松、阿司匹林口服治療2 ~ 3天。細菌感染患者加用抗菌藥。
2.乳糜尿臥床休息,擡高骨盆,多喝開水,多吃貽貝,限制脂肪和蛋白質飲食,中藥治療。乳糜尿患者可服用VitC和VitK4,或肌肉註射羅安血和止血敏。無效時,可用1%硝酸銀10ml或12.5%碘化鈉溶液進行腎盂沖洗或手術治療。
3.象皮腫①保持患肢皮膚清潔,避免擠壓摩擦和外傷。②放射熱束縛療法:將患肢放入60 ~ 100℃的磚腿爐或電烤箱中,1次/天或隔天壹次,每次30分鐘,1個月為壹個療程,壹年內2 ~ 3個療程可行。③手術治療;下肢嚴重的可以做皮膚移植,陰囊象皮腫可以做整形手術。
(2)病原體治療
1.海群生(又名乙胺嘧啶、益群生)既能殺滅微絲蚴,又能殺滅成蟲。海群生對馬來絲蟲病的療效比榕樹絲蟲病更快、更徹底。(1)短期療法:適用於體質較好的馬來絲蟲病患者。成人服用1.5g晚上壹次或0.75g壹天兩次,共2天。這種療法反響很大。(2)中程療法:用於較多、較重的微絲蚴感染及血中點狀絲蟲病。0.3g,壹日兩次,7天壹個療程。(3)間歇療法:成人每次0.5g,每周1次,共7周。該方法轉陰率高,療效可靠,副作用小。副作用:主要是微絲蚴或成蟲大量死亡引起的過敏反應,在成蟲身上引起局部癥狀。壹般馬來絲蟲病比榕樹絲蟲病嚴重。對於嚴重的心、肝、腎疾病,活動性肺結核,急性傳染病,妊娠3個月內或8個月以上者,經期婦女宜緩治或禁忌。
2.左旋咪唑:對微絲蚴有很好的效果。劑量為4 ~ 5mg/kg/日,分2次服用,療程為5天。結合海群生可以提高療效。副作用與海洋細菌相似,但比後者輕。
3.呋喃唑酮:既能殺滅成人絲蟲病,又能殺滅微絲蚴。20mg/kg/天,分2 ~ 3次,連用7天。副作用類似於海洋菌落。
[預防]
(1)普查和普遍治療
夏季對疫區1歲以上人群進行調查,冬季對微絲蚴陽性或微絲蚴陰性但有絲蟲病病史和體征的人群進行治療。
(2)滅蚊
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消滅蚊蟲孳生地。蚊蟲季節正確使用蚊帳;在室外工作時,用防蚊油、驅蚊劑等驅蟲劑塗在裸露的皮膚上,頭部可用防蚊網(浸有701防蚊油的棉線)制成。
(3)保護弱勢群體
在疫區采用海群生鹽療法,每公斤鹽中摻入3g海群生,平均每人每天65438±06.7g鹽,其中海群生50mg,可降低人群半年微絲蚴陽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