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我國歷史書編撰的第壹部體例是什麽

我國歷史書編撰的第壹部體例是什麽

我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壹。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壹部編年體史書,***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壹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於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後來出現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後世影響:

它的編年體例,為史學三大體例之壹,“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垂範千秋,繼之者眾,《資治通鑒》最稱出類拔萃。

它的私修性質,打破了官方對史學的壟斷,成為諸子百家爭鳴的先聲。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達三分之壹,亦可說是受其引領所致。

它的春秋筆法,姑且不論有多少後人穿鑿附會之處,但其本身所彰顯的史學精神卻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無畏,剛直無私。中國史脈能綿延至今而不斷,與孔子當初所賦予的那股堅韌之氣息息相關。

擴展資料:

史書體例

1、編年體,史書編著的壹種體裁。按在世皇帝的年號記載(即按年代順序記載)歷史事件。

代表作:《資治通鑒》(由宋代司馬光編纂,是我國現存編年體通史中影響最大的壹部)。此外,編年體史書還有孔子《春秋》、“春秋三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等。

《資治通鑒》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壹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是我國第壹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歷史散文。

2、國別體:以國(諸侯國)為主體記載,即按國家分類記載歷史。(***兩部) 最早的壹部春秋時期左丘明作的《國語》; 較好的壹部是漢代初期劉向編訂的《戰國策》(國別體史書代表作)。

3、紀傳體——史書的壹種形式,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即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歷史,就是為人物立傳,代表作《史記》。例如《三國誌》《史記》等都是紀傳體。《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壹部紀傳體通史。

4、斷代史體例,以朝代為斷限的史書。此體裁創始於東漢史學家班固,他所著的《漢書》,寫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漢王朝230年的歷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記》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屬此體。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舉數朝,仍然屬於斷代史的範圍。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以朝代為斷限的也屬於斷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漢史》、《隋唐史》等,也屬於斷代史範圍。

5、紀事本末,是以事件為中心的著史體裁。它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為古代三大史體。紀事本末體裁,每事壹題,為壹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間先後加以集中敘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方便閱讀。它創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百度百科-春秋

百度百科-編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