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妳煮中藥的方法很可能是錯的!正確煮中藥,才能不影響療效

妳煮中藥的方法很可能是錯的!正確煮中藥,才能不影響療效

湯劑是中藥最為常用的劑型之壹,自商代伊尹創制湯液以來沿用至今,經久不衰。湯劑的制作對煎具、用水、火候、煮法都有壹定的要求。讓我們壹起來正確煎中藥吧!

以砂鍋、 瓦罐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銅鐵鍋,以免發生化學變化,影響療效。

多用自來水、井水、純凈水等,但總以水質潔凈新鮮為好。

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緩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稱急火,是指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迅速的火候。

先將藥材浸泡30-60分鐘,用水量以高出藥面為度。

壹般中藥煎煮兩次,第二煎加水量為第壹煎的1/3-1/2。

兩次煎液去渣濾凈混合後分2次服用。

煎煮的火候和時間,要根據藥物性能而定。

壹般來講,解表藥、清熱藥宜武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後煎3-5分鐘即可;補養藥需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後再續煎30-60分鐘。

常見的中藥煎煮法

某些藥物因其質地不同,煎法比較特殊,處方上需加以註明,歸納起來包括有先煎、後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沖服、煎湯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 先煎: 主要指有效成分難溶於水的壹些金石、礦物、介殼類藥物,應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鐘,再下其他藥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

如代赭石、生石膏、龍骨、牡蠣、珍珠母、龜甲等。此外,附子、烏頭等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宜先煎45-60分鐘後再下他藥,久煎可以降低毒性,安全用藥。

(2) 後下: 主要指壹些氣味芳香的藥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於揮發而降低藥效,須在其他藥物煎沸5-10分鐘後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砂仁、白豆蔻等。

此外,有些藥物雖不屬芳香藥,但久煎也能破壞其有效成分,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亦屬後下之列。

(3) 包煎: 主要指那些黏性強、粉末狀及帶有絨毛的藥物,宜先用紗布袋裝好,再與其他藥物同煎,以防止藥液混濁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沈於鍋底,加熱時引起焦化或糊化。如滑石、青黛、車前子等。

(4) 另煎: 又稱另燉,主要是指某些貴重藥材,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還應單獨另煎,即另燉2-3小時。煎液可以另服,也可與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參、西洋參、羚羊角、鹿茸等。

(5) 溶化: 又稱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膠類藥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藥物,為避免入煎粘鍋或粘附其他藥物影響煎煮,可單用水或黃酒將此類藥加熱溶化即烊化後,用煎好的藥液沖服,也可將此類藥放入其他藥物煎好的藥液中加熱烊化後服用。如阿膠、鹿角膠、龜甲膠、鱉甲膠及蜂蜜等。

(6) 泡服: 又叫焗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於水或久煎容易破壞藥效的藥物,可以用少量開水或復方中其他藥物滾燙的煎出液趁熱浸泡,加蓋悶潤,減少揮發,半小時後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紅花、番瀉葉、胖大海等。

(7) 沖服: 主要指某些貴重藥,用量較輕,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細末制成散劑,用溫開水或復方其他藥物煎液沖服,如牛黃、珍珠、西洋參等。

某些藥物,根據病情需要,為提高藥效,也常研成散劑沖服。如用於止血的三七、白及及用於息風止痙的蜈蚣、全蠍、地龍和用於制酸止痛的烏賊骨、瓦楞子等。

某些藥物高溫容易破壞藥效有效成分難溶於水,也只能做散劑沖服。如鶴草芽、朱砂等。

此外,還有壹些液體藥物如竹瀝汁、姜汁、藕汁等也須沖服。

(8) 煎湯代水: 主要指某些藥物為了防止與其他藥物同煎煮混濁,難於服用,宜先煎後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藥物,如竈心土等。此外,某些藥物質輕用量多,體積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須、金錢草等,也須放湯代水用。

本文作者:余永萍

余永萍,女,黨總支書記,副主任醫師,本科學歷,2005年畢業於雲南中醫藥大學,從事臨床工作10余年。曾到雲南省中醫醫院、昆明醫科大學第壹附屬醫院進修學習。現任雲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中西醫協同發展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雲南省民族民間醫藥學會皮膚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中醫藥學會中醫皮膚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中醫藥學會中醫風濕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老年病分會理事、雲南省中醫藥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

擅長:痤瘡、濕疹、蕁麻疹、帶狀皰疹、類風濕關節炎、胃炎、感冒、咳嗽、腹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