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爪也是其中壹個品種.
海東青是鷹的壹種,身長不足二尺,體重僅及天鵝的五分之壹,有“玉爪”、“波黃”、“秋黃”、“三年龍”等品種。其中,以純白“玉爪”為上品。海東青又稱海青、鷹鶻、吐鶻鷹。後來滿人稱之“松昆羅”,意為“東方之鷹”。
海東青”——矛隼
矛隼是壹種非常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體長為56壹61厘米,體重1310—2100克。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飛羽石板褐色,具斷裂的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但比阿爾泰隼的斑紋較為稀疏。白色型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灰色型的羽色則介於上述兩類色型之間。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蠟膜黃褐色,跗跖和趾為暗黃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國外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遼寧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 其中在黑龍江、遼寧為冬候鳥, 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
矛隼棲息於巖石海岸、開闊的巖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堪稱是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熱。常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現獵物後則將兩翅壹收,突然急速俯沖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壹支飛鏢,徑直地沖向獵物。主要以野鴨、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捕捉巖鴿等獵物時,雄鳥和雌鳥可以進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鳥突然飛進巖鴿棲息的洞穴中,將它們驅趕出來,雄鳥則在洞外等候,進行捕殺。
矛隼因為體態雄偉、羽色奇特,在遼、金和清朝時,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於狩獵,視為珍禽,稱為“海東青”。1682年(康熙二十壹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場閱兵,當他看見臂架海東青的禦林軍從身邊颯爽走過的時候,不覺龍顏大悅,詩興大發,遂口占壹詩贊美海東青,其中有“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墾。”的詩句。不僅宣揚了武德,激勵軍勇,更誇耀了海東青性情剛毅而激猛,其品質之優秀可與天上的星星相輝映,其力之大,加千鉤擊石,其翔速之快,如閃電雷鳴。由此可見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矛隼的繁殖期為5壹7月。營巢於北極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懸崖巖石上,偶爾也營巢於北極苔原森林地帶的樹上。巢呈平盤狀,結構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卵通常3壹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5壹63×46壹49毫米,卵重為70克左右。第壹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通常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也參與孵卵。孵化期為28壹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同撫養大約46壹49天後才能離巢。
滿族與海東青
"海東青"是滿族人用於狩獵的獵鷹。
滿族是以射獵著稱的民族,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後,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俗稱"放鷹"。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富育光老師寫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寫到天雕來自享滾河以東,滿族話叫它"松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享滾河飛來的。漢語把它譯成"海東青"。海東青又叫白尾海雕,它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兇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貍。《清朝野史大觀》中這樣描寫了放鷹的方法:"鷹以繡花錦帽蒙其面,擎者挽絳於手,見禽乃去帽放之。"海東青都是野生野長,由人捕來馴化後再以供助獵之用,由於海東青不易捕捉到和馴化,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因此,當時的可汗貝勒、王公貴戚,為得名雕不惜重金購買,成為當時壹種時尚。
海東青中以純白的"玉爪"為上品,另有秋黃、波黃、三年龍等名目。到了清代,壹只海東青竟值30兩白銀,可見其何翟諱貴。驕奢的遼統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東青,且"每至其國,必欲薦枕者。其國內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室女待之,後,使者絡繹,恃大國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憤,在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集女真諸部兵,擒遼障鷹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評價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可見,壹只鷹雖微不足道,卻關系到遼金的興亡。
遼、金、元、明、清各代均設有類似鷹坊的機構,專司捕取和飼養。滿族人以鷹用於狩獵,統治者則以鷹捕鵝雁,作為享樂消遣的手段。海東青的捕捉和馴服很不容易,民間常有:"九死壹生,難得壹名鷹"說法。將野性十足的海東青用捕鷹網捕獲後,要拜謝"鷹神"格格的恩賜。帶回家放在熬鷹房將鷹上架,加上"腳絆",幾天幾夜不讓它睡覺,磨掉野性,叫"熬鷹"。再通過"過拳"、"跑繩"等環節,這時鷹就能聽人的吆喝來到獵者的手臂上。最後通過對鷹的"勒膘",把腸油刮出,使鷹饑餓,但肌肉強健,便於捕獲獵物。馴好的鷹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鷹"了。架鷹者站在高處觀望,讓人用棒敲打樹叢將野物轟出,俗稱"趕仗"。發現有獵物跑或飛出,鷹會立即尖叫著俯沖下去捕獲住獵物,架鷹者要盡快趕到取下獵物,只給鷹吃點動物內臟,不可餵飽,所謂"鷹飽不拿兔",就是這個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觀》外,《燕山叢錄》、《遼史》等書還比較詳細記錄了遼國主縱鷹助獵的情景。次年早春,獵戶們將鷹餵飽,除去鈴鐺和腳絆子,將鷹放回歸大自然過春天和夏天,繁殖後代。
海東青不僅是勇悍的獵鷹,同時也融化到滿族的文化之中。金代壹位詩人把海東青撲擊天鵝的場面描寫為"搏風玉爪淩霄漢,瞥曰風毛墮雪霜",表現了對海東青以小制大、堅毅勇猛的贊譽。考古工作者在興凱湖地E發掘出骨雕鷹頭,距今約六千余年。在金上京古城東女真墓群中,發現了以海東青捕捉壹只飛翔的天鵝為紋飾的鎏金銅帶挎。另外,在我國現存的古樂譜中,有"海東青拿天鵝"的琵琶曲譜。民間兒童遊戲中有"老鷂子叼小雞"活動。在吉林敦化壹帶流傳的《阿瑪有只小甲昏》的歌謠:"拉雅哈,大老鷹,阿瑪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飛得快,紅眼睛,看得清,兔子見它不會跑,天鵝見它就發蒙。佐領見它睜大眼,管它叫做海東青……"這些都是滿族民族精神的藝術體現。康熙皇帝曾寫詩贊美海東青"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
海東青”——矛隼
矛隼是壹種非常美麗的中型猛禽,也是體形較大的隼類,所以又有“巨隼”之稱,體長為56壹61厘米,體重1310—2100克。羽色變化較大,有暗色型、白色型和灰色型。暗色型的頭部為白色,頭頂具有粗著的暗色縱紋,上體灰褐色到暗石板褐色,具有白色橫斑和斑點,尾羽白色,具褐色或石板色橫斑,飛羽石板褐色,具斷裂的白色橫斑,下體白色,具暗色橫斑,但比阿爾泰隼的斑紋較為稀疏。白色型的體羽主要為白色,背部和翅膀上具褐色斑點。灰色型的羽色則介於上述兩類色型之間。虹膜淡褐色,嘴鉛灰色,蠟膜黃褐色,跗跖和趾為暗黃褐色,爪黑色。
矛隼在國外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國分布於黑龍江、遼寧瓦房店和新疆新疆喀什等地,極為罕見, 其中在黑龍江、遼寧為冬候鳥, 在新疆為留鳥或繁殖鳥。
矛隼棲息於巖石海岸、開闊的巖石山地、沿海島嶼、臨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帶,堪稱是北國世界的空中霸王,但很怕熱。常在低空進行迅速的直線飛行,發現獵物後則將兩翅壹收,突然急速俯沖而下,就象投射出去的壹支飛鏢,徑直地沖向獵物。主要以野鴨、鷗、雷鳥、松雞等各種鳥類為食,也吃少量中小型哺乳動物。捕捉巖鴿等獵物時,雄鳥和雌鳥可以進行巧妙的配合,由雌鳥突然飛進巖鴿棲息的洞穴中,將它們驅趕出來,雄鳥則在洞外等候,進行捕殺。
矛隼因為體態雄偉、羽色奇特,在遼、金和清朝時,被北方的古代帝王用於狩獵,視為珍禽,稱為“海東青”。1682年(康熙二十壹年),康熙皇帝在北京南郊校場閱兵,當他看見臂架海東青的禦林軍從身邊颯爽走過的時候,不覺龍顏大悅,詩興大發,遂口占壹詩贊美海東青,其中有“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墾。”的詩句。不僅宣揚了武德,激勵軍勇,更誇耀了海東青性情剛毅而激猛,其品質之優秀可與天上的星星相輝映,其力之大,加千鉤擊石,其翔速之快,如閃電雷鳴。由此可見矛隼在古代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矛隼的繁殖期為5壹7月。營巢於北極的海岸和附近的河谷懸崖巖石上,偶爾也營巢於北極苔原森林地帶的樹上。巢呈平盤狀,結構較粗糙,主要由枯枝堆集而成,每窩產卵通常3壹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7枚的,卵的顏色為褐色或赭色,具有暗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5壹63×46壹49毫米,卵重為70克左右。第壹枚卵產出後即開始孵卵,通常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也參與孵卵。孵化期為28壹29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同撫養大約46壹49天後才能離巢。
滿族與海東青
"海東青"是滿族人用於狩獵的獵鷹。
滿族是以射獵著稱的民族,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後,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俗稱"放鷹"。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富育光老師寫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寫到天雕來自享滾河以東,滿族話叫它"松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享滾河飛來的。漢語把它譯成"海東青"。海東青又叫白尾海雕,它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兇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貍。《清朝野史大觀》中這樣描寫了放鷹的方法:"鷹以繡花錦帽蒙其面,擎者挽絳於手,見禽乃去帽放之。"海東青都是野生野長,由人捕來馴化後再以供助獵之用,由於海東青不易捕捉到和馴化,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因此,當時的可汗貝勒、王公貴戚,為得名雕不惜重金購買,成為當時壹種時尚。
海東青中以純白的"玉爪"為上品,另有秋黃、波黃、三年龍等名目。到了清代,壹只海東青竟值30兩白銀,可見其何翟諱貴。驕奢的遼統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東青,且"每至其國,必欲薦枕者。其國內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室女待之,後,使者絡繹,恃大國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憤,在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集女真諸部兵,擒遼障鷹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評價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可見,壹只鷹雖微不足道,卻關系到遼金的興亡。
遼、金、元、明、清各代均設有類似鷹坊的機構,專司捕取和飼養。滿族人以鷹用於狩獵,統治者則以鷹捕鵝雁,作為享樂消遣的手段。海東青的捕捉和馴服很不容易,民間常有:"九死壹生,難得壹名鷹"說法。將野性十足的海東青用捕鷹網捕獲後,要拜謝"鷹神"格格的恩賜。帶回家放在熬鷹房將鷹上架,加上"腳絆",幾天幾夜不讓它睡覺,磨掉野性,叫"熬鷹"。再通過"過拳"、"跑繩"等環節,這時鷹就能聽人的吆喝來到獵者的手臂上。最後通過對鷹的"勒膘",把腸油刮出,使鷹饑餓,但肌肉強健,便於捕獲獵物。馴好的鷹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鷹"了。架鷹者站在高處觀望,讓人用棒敲打樹叢將野物轟出,俗稱"趕仗"。發現有獵物跑或飛出,鷹會立即尖叫著俯沖下去捕獲住獵物,架鷹者要盡快趕到取下獵物,只給鷹吃點動物內臟,不可餵飽,所謂"鷹飽不拿兔",就是這個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觀》外,《燕山叢錄》、《遼史》等書還比較詳細記錄了遼國主縱鷹助獵的情景。次年早春,獵戶們將鷹餵飽,除去鈴鐺和腳絆子,將鷹放回歸大自然過春天和夏天,繁殖後代。
海東青不僅是勇悍的獵鷹,同時也融化到滿族的文化之中。金代壹位詩人把海東青撲擊天鵝的場面描寫為"搏風玉爪淩霄漢,瞥曰風毛墮雪霜",表現了對海東青以小制大、堅毅勇猛的贊譽。考古工作者在興凱湖地E發掘出骨雕鷹頭,距今約六千余年。在金上京古城東女真墓群中,發現了以海東青捕捉壹只飛翔的天鵝為紋飾的鎏金銅帶挎。另外,在我國現存的古樂譜中,有"海東青拿天鵝"的琵琶曲譜。民間兒童遊戲中有"老鷂子叼小雞"活動。在吉林敦化壹帶流傳的《阿瑪有只小甲昏》的歌謠:"拉雅哈,大老鷹,阿瑪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飛得快,紅眼睛,看得清,兔子見它不會跑,天鵝見它就發蒙。佐領見它睜大眼,管它叫做海東青……"這些都是滿族民族精神的藝術體現。康熙皇帝曾寫詩贊美海東青"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屬海東青"。
關於海東青壹名的由來,文獻有載:“女真東北與五國為鄰,五國之東臨大海,出名鷹,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宋葉隆禮《契丹國誌》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頁)“海東青,鶻之至俊者也,出於女真,在遼國已極重之。因是起變而契丹以亡。其物善擒天鵝。飛放時,旋風羊角而上。直入雲際”(明葉子奇《草木子》卷4,中華書局,l959,85頁)。海東青以小制大,甚至還能捕鹿,是鷹類中最矯健兇猛的壹種。《宮廷鷹鷂》記載,海東青“盤旋空中可以無微不矚,棲於地面能見雲霄中物”;《析津誌輯佚》稱之“橫飛而直上,可薄雲霄”;《寧古塔紀略》則謂:“鷹第壹等”,“壹日能飛二千裏”。
當時,五國部(今黑龍江東部烏蘇裏江與松花江流域)盛產海東青。契丹統治者常驅使女真人到五國部境內捕捉海東青。“女真至五國,戰鬥而後得,女真不勝其擾”(宋葉隆禮《契丹國誌》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l985,102頁)。由於契丹不斷索要,海東青被源源送入遼國宮廷。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契丹統治者設立鷹坊,置鷹坊使、鷹人等職官,負責管理馴養海東青。道宗清寧七年(1061),嚴禁吏民蓄養海東青,使海東青成為皇家專有的珍禽。經過馴養的海東青,常被鷹人架在肩上。出土的遼墓壁畫印證了這種形象:壹個身穿緊袖綠袍、腰系紅帶、腳登黑靴的契丹人,左手擎鷹,右手撫摸鷹爪(項春松《遼寧昭烏達地區發現的遼墓繪畫資料》,《文物》l979年第6期)。
女真崛起後,建立大金帝國,滅遼克宋,淹有燕雲與中原。小巧而俊健的海東青與女真人息息相關。有研究認為,女真的意思是從東方大海飛來的海東青,這種猛禽成為女真民族的象征(崔廣斌《“肅慎”壹名之我見》,《北方文物》l987年第3期)。還有研究認為,海東青是女真反抗力量的源泉,激發了女真人勇猛、神速、頑強、吃苦耐勞的民族精神(王禹浪《“女真”稱號的含義和民族精神》,《北方文物))1992年第3期)。
女真人“俗本鷙勁,人多沈雄,兄弟子姓才皆良將,部落保伍技皆銳兵”(元脫脫《金史·兵誌》,中華書局,l975,991頁)。據宋人記載:“其人則耐寒、忍饑、不憚辛苦。食生物,勇悍甚,善騎,上下崖壁如飛。濟江河不用舟楫,浮馬而渡。精射獵,每見巧獸之蹤,能躡而推之,得其潛伏之所,以樺樹皮為角吹作呦呦之聲,呼麇鹿射之。”(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3,350冊,20頁,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l989)俊健的海東青和強悍的女真人在性格上十分相似,都善於以小制大,變弱為強。在女真人心目中,海東青是勇猛的化身。女真人的“鷹崇拜”意識很強,在女真人生活遺址(今黑龍江東部興凱湖附近)曾出土獸骨雕刻的“鷹首”。
有金壹代,海東青依然備受皇帝青睞。當時,金源內地阿什河畔的雲錦亭和臨漪亭曾是皇家馴養海東青的場所。馴養時,首先把鷹綁在特制鷹架上七八天,僅餵食綁著麻繩的肉塊,以刮掉它腸內的肥油。這壹步驟稱為“熬鷹”。接著是“過拳”,即在室內反復訓練鷹從架上起飛、落到馴養人帶著皮套的手背上,直到嫻熟為止。最後是“跑繩”,在相當距離內發出“噢噢”呼喚聲時,使鷹起飛後準確落到馴養人的胳膊上。 金代皇帝多在春秋兩季外出漁獵,叫做“春水”。海東青捕獵天鵝是“春水”的重要內容。據《金史·章宗本紀》記載,章宗“春水”漁獵多達十壹次。每年春季,攜帶後妃、宗室、大臣及隨從,駕l臨“春水”巡遊之地,捕獵天鵝。“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金史·輿服誌下》.中華書局,1975,985頁)。
漁獵之地建有行宮,建春宮和光春宮是章宗常去的行宮。皇帝壹行人白天漁獵,晚上就住在行宮裏。海東青捕天鵝的場面十分熱鬧,皇帝及後妃、大臣們站在上風頭,發現天鵝後,皇帝即令衛士鳴鑼擊鼓,使之驚起,並親手放出海東青。海東青迅猛撲向驚慌逃竄的天鵝,有的直飛向上,在空中牢牢地抓住鵝頸,狠啄它的頭,受傷的天鵝就紛紛墜下:有的在天鵝剛剛起飛時,就橫掠水面,攫住鵝頭,無論天鵝怎樣掙紮,都逃脫不掉。第壹只捕獲鵝雁的海東青,可獲天鵝腦漿作為獎賞,馴育者也能得到銀絹賞賜。 。
那些橐筆從駕的翰林辭臣也都紛紛奉敕賦詩,以示慶賀。如趙諷雲:“駕鵝得暖下陂塘,探騎星馳入建章。黃傘輕陰隨鳳輦,綠衣小隊出鷹坊。搏風玉爪淩霄漢,瞥日風毛墮雪霜。***喜園陵得新薦,侍臣齊捧萬年觴。”(金宋祁《歸潛誌》卷8,中華書局,l983,86頁)為金章宗贊賞。趙秉文詩雲:“內家最愛海東青,錦韛掣臂翻青冥。晴空壹擊雪花墮,連延十裏風毛腥。初得頭鵝誇得雋,壹騎星馳薦陵寢。”(金趙秉文《春水行》)海東青捕天鵝的雄姿也展現在文物中,金上京遺址女真墓群曾發掘出鶻捕鵝鎏金銅帶銙,就是以海東青捕捉壹只展翅飛翔的天鵝為紋飾(閻景全《黑龍江阿城市雙城村金墓群出土文物整理報告》,《北方文物》l990年第2期)。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金代青玉鏤空環托鶻攫天鵝和青玉留皮鏤空鶻攫天鵝等玉雕作為“春水玉”的代表,再現了鶻追鵝逃的壹幕(楊伯達《女真族“春水”、“秋山”玉考》,《故宮博物院院-?lJ》1983年第2期)。
金代皇帝外出漁獵,究其作用有二:壹為培養刻苦精神和精湛騎射技能。女真人自上至下,無壹不是狩獵好手;二為達到練兵習武之功效。“金之初年,諸部之民無他徭役,壯者皆兵,平居則聽以佃漁射獵習為勞事,有警則下令部內,及遣使詣諸孛堇征兵”(元脫脫《金史·兵誌》,中華書局,l975,992頁)。女真軍隊組織嚴密,戰鬥力強就得益於長期從事漁獵活動。
金亡後.好尚海東青的遺風猶存。蒙古統治者也設立養鷹官,稱為“昔寶赤”,他們精心餵養海東青。“夫事鷹鷂之謹細養護過於子之養父母也”(元熊夢祥《析津誌輯佚·翎之品》,北京古籍出版社,l983,234頁)。昔寶赤馴養的海東青如在春獵中捕得頭鵝,就能得到五十錠黃金的賞賜(明葉子奇《草木子}.g-4,中華書局,l959,85頁)。因此,人們花大力氣捕鷹馴鷹。當時有4423個捕鷹戶,每年養鷹用肉三十多萬斤。經過馴育的海東青是狩獵的主角。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元代皇帝出獵時,曾有整整壹萬鷹師隨行,攜帶的海東青之多可想而知。
元人對海東青是呵護備至,為它精心準備了全套裝備。《析津誌輯佚》記載:“論其貴重,常以玉山為之立,欲其爪冷,庶幾無病。冬月則以金繡擬香墩與之立,夜則令其稍睡……其首籠帽,多奇巧金繡。以小紅纓、馬尾為束緊之制。爪腳上有金環束之,系以軟紅皮系之,弗以紅條,皆革也。”玉山,也稱繡墩,是壹種特制的鷹架。玉山、束環,遼代已見使用.只是元代更為精致罷了。
明朝統壹天下後,曾在黑龍江下遊設努兒幹都司,以加強對東北的管理。海東青依然是那裏各民族向朝廷進貢的珍品。《明壹統誌》記載:“以十壹月入貢,中途飼以鴨肉,旦夕嘗引其爪立冰上,性惡熱也。”可見在進貢途中對它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
滿人人關。十分重視海東青。《黑龍江外記》記載了壹則故事:壹天.齊齊哈爾副都統巴某率人攜鷹外出打獵,看到壹只兔子,他剛放出鷹,突然失控墜馬,隨從急忙攙扶,哪知副都統大罵道:我死就死了吧,鷹飛走妳們該當何罪!這裏的鷹就是海東青。
康熙二十壹年(1682)秋,皇帝閱兵南郊,作《海東青》詩雲:“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搖光星。軒昂時作左右顧,整拂六翮披霜翎。期門射生諳調習,雄飛胡扯黃絳鈴。勁如千鈞激砮石.迅如九野鞭雷霆。”
滿族人繼承了女真人對海東青的崇拜。滿族的神話講,最早的女薩滿是海東青從東方背來的。滿族薩滿們善用舞蹈來表現鷹神壯闊的氣概與英姿。在祭神時。薩滿戴上頂為展翅神鳥的帽子,擊鼓踱步到“七星鬥”前,叩拜吟唱神歌,然後舞動神帽上長長的象征七彩神光的飄帶,急速旋轉神裙飄飛,象征著神鷹在天穹雲海中展翅高飛(金吉子、王宏剛《薩滿鷹祭與滿族鷹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2年第l期)。 清以後,海東青與馴養海東青人的數量急劇減少。據調查,吉林永吉縣土城子鄉滿族依爾根覺羅氏的少數人還在馴養海東青,用以捕獵(李露露《海東青探秘》,《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第4期)。
古代北方民族以漁獵為生,由於海東青兇猛善獵而成為人的好幫手。這是從契丹、女真、蒙古到滿族人,壹直寵愛不衰的根本原因。從這樣的角度看,它的衰落與它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大大下降相壹致。然而,關於海東青的種種傳說,及由海東青所體現的英勇無畏精神,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那些具有積極意義的美好傳說還將繼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