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茂認為,中醫藥是中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獨特特色和優勢。所謂特色,就是對中國來說,有中醫有西醫,中醫是中醫的特色;所謂優勢,就是對於國外來說,壹般來說西醫的優勢在國外,中醫的優勢在國內。
貫通古今,重在脾胃,調暢氣機,療護結合:診斷病綱,抓住主癥。在疾病的治療上,清除外感,調理脾胃內傷,註重人體的內外聯系,強調“外疏內暢”,“內行氣出,表裏自和”,註重整體,辨證論治,疑難病配合立樁,療效顯著。
董德茂將傷寒與溫病融為壹體,特別推崇劉和堅的“六氣皆可化火”理論和葉的“溫邪受病,肺首攻”論點。他繼承了《黃帝內經》、《傷寒論》、《傷寒論》,繼承了石金模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並結合自身經驗,逐漸形成了清外感的學術思想。
董德茂調理脾胃法是脾胃學說的具體應用和發展。特別是推崇四時脾旺不受邪,周慎齋說很多病治不好,但找到脾胃很多人就能治好。認為脾胃病應區分虛實、脾實胃實、脾實胃實。臨床病情復雜,往往虛實夾雜,寒熱兼治。總結了調理脾胃的十法,其中攻下、理氣、清熱、燥濕、消食為法,益氣、升舉、溫中、收斂、養陰為補。根據具體的臨床證候,每種方法又分為幾種方法或幾種方法的組合,所以提綱挈領,機靈活。他在方中主張和,強調脾胃病用藥量要輕,用藥要精,大病要輕,療效要明確。提倡慎用滯補藥,以防氣滯,慎用苦寒,以免損傷胃氣。他常說:“不削天,不削無過”。重視肝對脾胃的影響,善用疏肝理脾法。他認為《內經》帶學生的內容極其豐富,應該繼承和發揚。同時,脾胃病容易治愈和復發,所以為了鞏固臨床療效,壹定要指導患者生活自理。他研究氣功理論,總結出“精氣神三寶”和“理氣聚精會神”的論點,實踐十六字定式,即“寧心靜坐,忘事相護,自然呼吸”,應用於臨床治療和精神調節,多次病倒。
擅長針灸和針藥結合:董德茂擅長針灸且造詣深厚,堅持針藥結合,被譽為京津“金針董德茂”。精通中醫理論,擅長內科、兒科、針灸。他是中國著名的中醫專家和針灸師。
培養學生,付之壹炬傳承:董德茂治學嚴謹,實事求是,與老師交朋友,積富濟貧,救人不計其數。他孜孜不倦,刻苦鉆研,先後培養了5名研究生,帶病完成了中國第壹批學徒制學術接班人的教學任務。他去世後,學生們把他的經歷整理成《董德茂內科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