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侃《水滸傳》中文人的命運與社會地位

侃《水滸傳》中文人的命運與社會地位

《水滸傳》文人形象研究

? 運城國際

七(3)班星空

趙壹坤

? 指導老師:王富超

摘要:古時候,人們稱文人為周之先祖。《詩經-大雅-江漢》:“告於文人。”毛傳:“文人,文德之人也。”三國時,曹丕的《吳質書》:“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這時文人被人們定義為讀書能文的人。文人的概念也是與時俱進的,《水滸傳》是失敗的“文人起義”文人社會地位很低,除了通過“考”升官,也只有起義了,可起義後以許還想當官或為國家做貢獻。

關鍵詞《水滸傳》、文人、命運、社會地位、心理

壹、文人心理結構簡述

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處於相似生存狀態的人的群體往往有著相似的心理狀態,而且,在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知識分子階層在社會中的位置以及它與社會其他階層的關系非常相似。這種相似反映在封建時代文人心理的各個方面,對他們的“業余”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要準確理解隸屬專制社會形態的各類作品,從文人心理結構入手無疑是壹條值得我們重視的途徑。

所謂文人心理,是指作者依附於統治階層並處在其邊緣,在試圖以非暴力方式獲取政治與經濟利益的過程中形成的精神狀態,其結構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在上述過程中形成的成功或挫折體驗;來源於社會底層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與統治階層直接或間接的交往中獲得的經驗和個體感受;與其個人背景及生存特征有關的特性因素。無論是達濟天下,還是窮善己身,無論是“居高聲自遠”,還是“露重飛難進”,都可以說是這種心理的反映。

二、《水滸傳》中典型的文人

梁山的創始老板、第壹任CEO王倫,最初“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因鳥氣,合著杜遷來這裏落草”。看來,王倫讀過壹點書,高考落榜,又有點江湖氣質,在社會上碰了壁,很不如意。和杜遷兩人曾經投奔“柴大官人”柴進,又得到了柴進的壹點資助,在梁山拉了壹批人馬,搞了點“實業”。王倫較早地進入這個行業,當時市場競爭還不太激烈,先發優勢讓王老板很快占據了地利——水泊梁山,並逐漸建立起在局部市場的優勢地位。這個狀態基本上達到了王老板的想象極限,因其很清楚自己的駕馭能力。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小富即安、忙裏偷閑倒是真的。也正是在這種思維和心態支配下,企業人才結構基本上維持著初創期的狀態,多年沒什麽變化。王倫和幾位親信維持著山東市場老大的位置,眼下的小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吳用在梁山中有極為重要地位,說含蓄的社會內容極豐富,也是值得研究的文人。吳用是個三家村學究,只是區區鄉村教師。但是吳用混的很好,在江湖上有自己的名號。他還註意維持本地關系,與晁蓋有很好的交情。從這可以看得出吳用不是安分守己的人,他“智取生辰綱”,誘“三阮”入夥,完成“七星聚義”等。可是,如果吳用沒有落第,也許的梁山的結局會為之改變。

三、王倫

施耐庵寫《水滸》,每個字都是微言大義。王倫的綽號“白衣秀士”,絕不是這麽簡單起的。歷史上真實的王倫,外號其實是“黃衣秀士”。

《宋史》裏面有記載,當時在沂州(今天的山東臨沂東南),確實有個王倫造反。雖然人數很少,只有幾十號人,後來也只發展到幾百人,但是,很有聲勢。根據歐陽修的記載,這個王倫“打劫沂、密、海、揚、泗、楚等州,邀呼官吏,公取器甲,橫行淮海,如履無人……其王倫仍衣黃衫。”眾所周知,“黃衫”不是隨便穿的,只有和皇家沾點邊的才能穿黃衫。這個王倫,本事和實力不大,口氣和野心卻不小,公然與朝廷叫板。

施耐庵把王倫從“黃衣秀士”改為“白衣秀士”,壹字之差,兩者的胸襟、氣魄、格局、眼界,高下立判。既然只敢穿“白衣”,王倫日後的事業,註定大不到哪裏去了。

性格與命運常常是密不可分的,王倫的心胸狹窄,也證明了王倫為何被林沖火並。其實當時的排名制就以為王倫以後被火並埋下了伏筆。排名制的最大好處,是山寨的等級秩序壹目了然,高低貴賤,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但是,這種排名制度存在兩個問題:壹是排名的依據,是按資歷,還是按能力,甚至是按到山寨的先後?這壹點無從體現,而曾為80萬禁軍教頭的林沖,座次竟然在武藝平常的杜遷、宋萬兩人之下;二是過於僵化,按照這種排名制,資歷決定壹切,排了座次以後,就不能隨便調整,來得晚的,本事再高、功勞再大,也只能屈居人下。

王倫起初不肯接納林沖,他的算盤很簡單:“我沒十分本事,杜遷、宋萬武藝也只平常。如今爭添了這個人,他是京師禁軍教頭,必然好武藝。倘著被他識破我們手段,他須占強,我們如何迎敵?不若只是壹怪,推卻事故,發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後患。”在杜遷、宋萬、朱貴的勸說之下,王倫也只好暫且收起葉公好龍的本相,勉強接納,但心裏總是擔心著水大漫過橋。

林沖為取《投名狀》,與楊誌大戰壹場,當時楊誌與林沖打的不相上下,可心胸狹隘的王倫卻將楊誌留了下來,顯然,王倫又另有想法。王倫把楊誌留下,是想讓英雄與英雄兩敗俱傷,書上是這樣描寫的:“酒至數杯,王文心中暗想:‘若林沖留下,實形容的我們不濟。不如我留個人情,並留了楊誌,與他做敵。’此刻,王倫的繼賢妒能的醜惡在人們面前揭示的淋漓盡致。

四、吳用

吳用是上梁山最主動積極的。當初晁蓋咨詢他劫不劫生辰綱時,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不淌渾水。就算想借機撈壹把,他也可以躲在幕後,不必拋頭露面。結果他主動沖到前面,比白日鼠白勝都更暴露。劫生辰綱那六人,不過是為了富貴,而吳用,完全是為了造反!富貴到手,晁蓋等人不知何去何從。而吳用早有謀劃:上梁山。這不是為錢了,這已經是玩命了。吳用是要錢不要命的人嗎?非也。不上梁山,象吳用這樣足智多謀的人,取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前程遠大。至於錢嘛,哪裏弄不到許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上梁山是吳用深思熟慮的結果,是他人生最高價值之體現。

吳用深刻認識到讀書人在這個社會毫無價值,毫無地位,所以才會作出這個選擇。上梁山前他並沒有遭受什麽重大的人生挫敗。然而上課堂帶著兵器,是隨時準備玩命了。 他得是有多不順、多郁悶?看來逼上梁山的不止林沖壹人。我們這個社會,嘴巴上天天說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其實知識分子沒有任何價值地位。

上梁山之後,吳用有許多機會逃跑、奪權,但他堅定地做他的反賊,不貪財不貪色不貪權。攻州奪縣,盡逞己誌;殺伐決斷,唯求舒心。

招安以後討伐大遼、田虎、王慶、方臘,吳用也有機會跳槽、遠遁,連樊瑞、馬靈、朱貴等人尚且知出家修仙,吳用頭腦何其夠用,為何非要緊跟宋江,自縊而死?這也與文人的心理有很大的關系。

五、總結

《水滸傳》兩大知識分子---王倫、吳用殊途同歸。文人不能做領袖,“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文人的智、附庸、心胸狹隘等性格在施耐庵的筆下,體現。

六、參考文獻

[1]施耐庵.水滸傳[M]1濟南:齊魯書社,19921

[2]吳中傑1文藝學導論[M]1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

[3]施耐庵1金聖嘆評點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

[4]湯綱,南炳文1明史(下)[M]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段德明1水滸新鑒[M]1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