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的出現當早於刻,在先秦典籍中,早已見到有關漏的記述,而只有在漢代以後文獻中才見到有關刻和漏刻的描寫。最原始的漏壺不可能有什麽節制水流的措施,只是讓其自漏,從滿壺漏至空,再加滿水接著漏。顯然滿壺和淺壺漏水的速度不同,但壹壺水從滿漏至空都是大體等時的,如內蒙古杭錦旗1976年出土的西漢漏壺每次漏空大約10分鐘,因而計量時間可用漏了多少壺來表示。為了不間斷地添水行漏,計數漏了多少壺,需要有人日夜守候,這也許就是《周禮?夏官司馬》中提到“挈壺氏:下士六人,史二人,徒十有二人”的原因。如此眾多的人員守候壹個漏壺顯然是很大的負擔,人們必然會產生節制漏水速度的要求,或在壺內壁出水口處墊以雲母片,或在漏水孔中塞以絲織物等,使漏水緩慢而又不斷,這樣每壹壺水漏出的時間長了,減輕了不斷添水的負擔。但是卻不能以漏多少壺來計時,而要隨時註意漏壺裏的水漏掉多少,這就是刻產生的基礎。最初可能是在壺內壁上刻畫。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漏時說:“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刻。”可能就指這壹情況。後來為了便於讀數,就放壹枝箭在壺裏,在箭桿上劃刻度,看水退到什麽刻度就知道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