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開始讀《國王聖訓集》序言中的壹些話的結論。
本帖素有“文字聖經”之稱,不按聖教順序讀書,妳將錯失超越王羲之的機會。因為要超越王羲之,就要了解王羲之。
換句話說,如果妳不知道它有多美,妳怎麽知道它有多醜,更不要說它有多醜,有多美了!(此處省略幾本書)
話不多說,為了避免選詞的糾結,我還是在帖子裏從頭到尾找詞分析。今天說“唐”。
這個詞,如果妳不知道用筆是怎麽回事,看看歐陽詢和趙萌是怎麽寫的:
或許這三個字能讓妳感受到“千古用筆不易,千言萬語傳世”的效果。
當讀壹個單詞時,妳首先看到的可能是這個單詞的形狀。妳腦子裏首先要有壹個高高瘦瘦的印象,於是我們把這個詞的外輪廓連接起來,發現它是壹個準直立的三角形(上小下大)。長長的卷曲和“嘴”使頭部和軀幹保持穩定。
如果妳說這個詞已經寫得很完美了,妳怎麽超越它?那我就告訴妳,如果妳發現這個字輪廓裏的大空白分布,妳就知道怎麽破了。
查字典發現,王羲之行書中“唐”字的大空格在左邊,通過“點”、“橫”、“左”的排列來調整字的位置和重心。
下面這個詞是王羲之在字典上寫的,但更像米芾的風格。當然,大留白還是在左邊。可以說,左為“危”,右為“破”,使詞穩定而有生氣。是不是看起來像是壹個人用身體拖著掉落的鐵鍬,很嚇人但只是虛驚壹場的場景?
余士南把“廣”的部分寫得比較老實,所以沒那麽大風險。但由於“口”的部分靠近頂部,為了避免局促,需要把它扔出去,這樣就在它下面留下了最大的空白。
下面的字是蔡襄寫的,字很緊,因為壓縮了大面積的留白,所以顯得唐人比較輕松。
米芾,壹個想讓全世界都關註他的有趣的人,勢必最顛覆王羲之,因為他在晉最深,所以下面的“唐”字和上面的不壹樣。
(因版權問題,閱讀完整內容請關註微信搜索:書法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