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0年至1851年,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間,中國曾發生大規模類似於現在的極寒天氣,那時候經驗不足,防禦措施不及時,繼而發生群發性的農作物減產,隨後還出現饑荒、農民起義等壹系列連鎖社會效應,影響很大。這起事件在史誌上亦有記載,在中國稱其為“明清小冰期”。
明末清初《閱世編》、《庸閑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誌》、《清史稿·災異誌》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1892壹1893年冬季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近300年以來最寒冷的冬季。北方冬季寒冷,凍死草木的情況時有發生,不足為奇。但1892年冬天,上海地區長年滔滔東流的吳淞江和黃浦江也在十二月封凍,河冰經旬不解。江蘇蘇州壹帶“冬大雪嚴寒,太湖冰厚尺許”
南京壹帶“冬奇寒,河凍十日不解”。這壹帶大雪至少東延至安徽南陵。嘉善壹帶“十壹月下旬寒甚,河蕩堅冰十余日,舟揖不通。十二月大雪二晝夜,平地積三尺”。而德清壹帶“十壹月二十七日雨雪,冰凍積四五尺,大寒。
文明橋至長橋河,船支不通,有行於冰面者。至十二月初八日漸解”。蕭山、余姚、象山、太平、臨海、富陽等地的河港也都凍結。臨海壹帶:“溪澗江河層冰合凍,為南中所未有。”《光緒太平縣續誌》中也說:“河流盡凍.不能行舟,花木多萎,百歲老人所未見。”
明代***記載冷凍災害72次,清朝則有277次。當時廣東境內,北部、西部、東部、中部和南部皆出現了冷凍災害性天氣。
南海縣、大埔縣、惠來縣、興寧縣、揭陽縣、龍川縣等地更是發生了多次冷凍災害。這壹時期廣東的雪線甚至抵達了海南島的北部沿海地帶,這裏的氣溫居然曾經降到零度以下。
1606年(明萬歷三十四年) 海南瓊山冬大寒,六畜凍死; 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 海南萬寧冬隕霜——對於無數從北方趕到海南取暖越冬的“候鳥”們來說,這應該很難想象吧。
擴展資料:
史上抗寒招數:熏煙法、培土法、包裹法:
當然,對於過慣了溫暖生活的廣東人來說,在歷史上的那些下雪天,常常代價慘重。於是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土辦法。比如熏煙法,也即燃燒柴草、稭稈、枯枝、落葉、幹糞塊等發煙物,釋放煙幕,減弱地面有效輻射,提高氣溫。這個辦法最早見於北魏《齊民要術》。
又如培土法,即在冷凍天氣來臨之前,培土壅根,使土壤疏松,土溫提升, 並起到保護根部的作用。培土法多用於果樹防寒,如韓彥直的柑橘專著《桔錄》中記載:“冬月以河泥雍其根”。
包裹法對於現代的城市人來說也並不陌生。這種方法多用於樹木越冬防寒,仍廣泛地應用於現代園林樹木管理中,但費時耗工,效率較低。清代張宗法在《三農紀》中寫道:橄欖“但性畏寒,宜於冬時以茸草縛梗”;龍眼“其樹畏冬,須蔽茸其上,草縛其梗,粗大如股方妥”,這都是對廣東非常實用的經驗之談。
但人工的防禦畢竟只能擋壹時之急,大氣候的變化凡人無可逆轉。明清小冰期使荔枝、椰子、檳榔等的分布北界逐漸南移。福建、廣西的很多地方是在這壹時期之後不再適合種植荔枝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明清小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