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當今社會什麽樣的人活得最瀟灑?

當今社會什麽樣的人活得最瀟灑?

當今社會,最瀟灑的,在閆小二看來,就是“少言寡語”的人。

什麽是“少言寡語”的人?他們看起來就像民間流傳的壹句話:“少說話,自然災害就少”。

道家有句話說得好,“話多不如守中”。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和開頭提到的諺語差不多,翻譯起來很直接。大概,道家聖賢是在告誡世人,很多時候,話多了不是好事,會連累自己,而高明的人往往由內而外保持“虛靜”。

不知道妳這輩子有沒有遇到過這樣壹種人:

他們總是很安靜,說話做事都很慢,但是從來沒有耽誤過誰,大多數問題到了這裏就不是問題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總是趨於冷漠。但冷漠不代表他們欲望很少。他們有各自的喜怒哀樂,但沒有大起大落和大悲大喜的極端。他們懂得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比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在這裏,他們沒有那麽強烈的欲望,也沒有不必要的雜念,然後也沒有那些過分想要的人那麽強烈的表現欲和表達欲。

在別人看來,他們話少卻睿智,他們的生活平淡而精彩,成為了“口中話少,天災少”這句話的活招牌。

在顏小二看來,就像“書越讀越薄”的道理壹樣,壹開始要學會“多說話”,但後來,我需要慢慢學會“少說話”。

這是壹個由內而外的心智成長過程,即使是聖賢也需要經歷這個階段。比如古籍中記載道家老子要儒家孔子“少說話”、“避鋒芒”,這個故事中蘊含的“少說話”的哲理值得每壹個好辯的朋友細細體味。

1.老子勸孔子,“少說話”、“避鋒芒”、“孔子遇老子”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在歷史上是有爭議的,但道理是真的。

據記載,孔子在南宮弟子靜姝的陪同下拜訪了老子,因為他聽說老子知識淵博,精通禮樂,非常睿智。

當我看到不遠萬裏前來參觀的孔子時,我非常高興。在他離開之前,我對他說了幾句話。其中壹個人說:“那些有健康危險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攻擊。”

老子的話比較直白,他也指出了為什麽“說多了”就是“惹事生非”。

壹個人得益於口才,所以往往在言語上占上風,或者能非常敏銳地找到對方的破綻,然後壹擊命中目標,讓對方“全軍覆沒”。

但人與人相處,大忌是告訴別人自己抓住了對方的“缺點”,更忌很直接地指出來。

雖然“找破綻”需要壹定的敏銳度,但並不太難。真正難的是知道破綻,卻能在合適的時候識破,在有所為的素養下,能根據“破綻”順勢而為。這是極大的寬容。

孔子拜訪老子的時候,正是他鋒芒漸露的時候,也是他為人處事比較“高調”,言論比較“多”的時候。

我們知道,要想在辯論中占上風,或者要想說服對方,首先要找到對方的破綻。然而,大多數人的心胸都不夠寬廣,無法完全容納那些發現自己“缺陷”的人。

在這裏,即使妳是“正確的”聰明,妳也可能會招來嫉妒。

2.“少說話”不是“不說話”。看了前面的內容,可能有些朋友會說“多說話”不好,那麽“不說話”就夠了嗎?

“說不說”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人的“動機”。

“話少”只是現象,核心在於“幾句話的高度和深度”。

有些人說話是為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顯示自己很厲害,或者謀求某種利益。這時候人說話的動機就是為了滿足“沒人有我”的欲望。

而有些人說話是沒有功利需求的,他們的動機只是這個時候應該這麽說。他們不會在小格局下權衡個人得失,更多的是為了大局的“自然”。

在這裏,他們的話總是非常簡潔,但他們經常觸及問題的核心。

同時,因為他們說話的初衷並不是自私和排外的,他們真誠的勸誡也不會給他們帶來災難,他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無意成就自己。

3、好鬥、好辯的人需要懂得“少說話”的智慧有些人壹輩子都在想盡辦法和別人攀比,期望自己能成為“淩駕於他人之上”的那個人。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這裏,在壹個好爭辯的人的生活中,劇烈的起伏更為平穩舒適,傷敵更勝大獲全勝。當被真正的“劣跡”碾壓後,他們開始使出各種“小聰明”,無事生非,最後把自己綁了起來。

而有些人,他的時間壹部分花在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上,壹部分花在“成就”別人上。他們願意成就別人,因為他們能推己及人,珍惜別人往上爬的“努力”。

這種“大人”式的包容,讓他們不自覺地“成為自己”,生活“少言寡欲”,無比愜意。

說了這麽多,顏小二想表達的是,如果妳是壹個好勝好辯的人,請認真理解“少說話”背後的哲理。“比別人強”不是壹種好的生活方式。與其把精力放在別人身上,不如閉上嘴,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上,把精力花在培養自己的能力上。

如果我們懂得“冥想”和“少說話”,我們可能會在不經意間發現,那些與他人攀比的“煩惱”讓我們感到壓力、焦慮、沮喪甚至嫉妒,其實只是“放不下自己”。

註:本文為閆小二哲學隨筆原創獨家發布,如有處理、抄襲等侵權行為將被追究。文中圖片來自網絡,部分素材來自網絡,已被侵刪(兩周內)。請喜歡這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