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ǎ lù
2 英文參考diplopod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中醫大辭典》·馬陸馬陸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
3.1 馬陸的別名千腳蟲、大草鞋蟲[1]
3.2 來源及產地圓馬陸科動物約安巨馬陸Prospirobolus joannsi(Brolemann)或其他馬陸類動物的全蟲。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1]
3.3 性味
辛,溫,有毒[1]。
3.4 功能主治破積,解毒[1]。
1.治癥瘕,痞結。拌糠炒黃,去頭足。煎服:3~9g。[1]
2.治癰腫,惡瘡。熬膏塗,搗敷或研末撒。[1]
3.5 使用註意本品有毒,內服宜慎[1]。
4 《*辭典》·馬陸 4.1 出處《本經》
4.2 拼音名Mǎ Lù
4.3 馬陸的別名蛟(《莊子》),百足(《本經》),馬蚿、蛆蟝、馬蚰(《方言》),馬蠲(《說文》),秦渠(《淮南子》高誘註),飛蚿蟲(李當之《藥錄》),馬軸(《吳普本草》),蚐(《爾雅》郭璞註),千足(《雷公炮炙論》),刀環蟲(《唐本草》),百節蟲(《聖惠方》),蛩(《綱目》),千腳蟲(《分類草藥性》),篦子蟲、鍋耳朵(《貴州民間方藥集》),大草鞋蟲(《四川中藥誌》),百腳陸(《泉州本草》)。
4.4 來源為圓馬陸科動物約安巨馬陸或其它馬陸類動物的全蟲。
4.5 原形態體長圓形,表面光滑。長約12厘米,寬約7毫米,全體由多數環節組成,從頸板到肛節,約有體節64個。頭部兩側有許多單眼,集合成2團,形似復眼。觸角1對,有毛,長約5毫米。口器包括大小顎各1對,小顎愈合成為顎唇。體背面黑褐色,後緣淡褐色,前緣蓋住部分淡黃色。頸板半圓形,深褐色。第2~4節為胸部,每節各有步肢1對;第5節以下為腹部,除末節外,每節有步肢2對。雄蟲在第7節上的步肢變為生殖肢。自第6背板後各體節的兩側,有臭腺孔。幼蟲環節少,足僅3對,每脫皮1次,則體節和足陸續增加。
4.6 生境分布多棲於陰濕地區,食草根及腐敗的植物,觸之則蜷縮不動,並放出惡臭。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4.7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馬陸),收得後,糠頭炒,令糠頭焦黑,取馬陸出,用竹刀刮足去頭了,研成末用之。"
4.8 性味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有毒。"
4.9 功能主治破積;解毒.治癥瘕,痞滿,癰腫,毒瘡。
①《本經》:"主腹中大堅癥,破積聚,癟肉惡瘡,白禿。"
②《別錄》:"療寒熱痞結,脅下滿。"
③《綱目》:"辟邪瘧。"
④《分類草藥性》:"治壹切癢瘡,敷魚口癰毒。"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麻風,去風濕。"
4.10 馬陸的用法用量外用:熬膏、研末或搗敷。
4.11 註意有毒,內服宜慎。
4.12 附方①治鼻息肉:馬陸醋炙研末,棉花蘸塞鼻孔中。(《泉州本草》)
②治蛾子:馬陸、鮮赤葛。***搗爛,敷頸部。(《四川中藥誌》)
③治壹切瘡毒:馬陸、滾山珠、癩疙寶、烏梢蛇、壁虎、蜈蚣。***以桐油熬膏,外貼。(《四川中藥誌》)
4.13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