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項羽為什麽最終被劉邦逼得烏江自

項羽為什麽最終被劉邦逼得烏江自

秦王朝被推翻後。項羽和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了數年戰爭,史稱“楚漢相爭”。在近五年的楚漢戰爭中,項羽由強大轉為弱小,最後被劉邦的軍隊包圍。這則故事記述了項羽的最後壹戰,此時他帶著幾十人突圍。逃到烏江邊。最後被迫自刎身亡。

《項羽死亡之謎》不僅視角獨特,而且觀點新穎。書中對於許多歷史人物事件的分析論證都屬前所未有,略舉幾例供大家分享:

壹、項羽垓下被圍、四面楚歌——這是《史記》記載又為人所***知的掌故。然而,歷史上卻從未有人對故事內幕提出疑問,比如:項羽垓下被困難道沒有考慮楚軍出路?或者稱之為戰略選擇?項羽後來又采取了那些戰術行動,從而使楚軍主力在“十面埋伏”之中成功實現半夜突圍“南出馳走”;而“平明,漢軍乃覺之”——直到天快亮時漢軍才發現項王已經逃走。

二、項梁、項羽率8000子弟抗擊秦軍究竟是從哪裏渡江的?項羽和烏江的不了情結起於何時、緣於何因?烏江亭長到底是何許人也?項羽陰陵迷路時發生哪些蹊蹺?

三、虞姬究竟死於何地、怎麽死的?為什麽安徽會出現靈璧、定遠兩個虞姬墓?還有,《今上本紀》為什麽和《封禪書》出現大段重疊?司馬遷對於同壹個人物為什麽前邊描述他是神、後邊又說他其實是人?漢代大學者班固為什麽說《史記》記載“甚多疏忽、或有抵牾”?我們應該以何心境來解讀《史記》?《項羽死亡之謎》壹書對於司馬遷《史記》中的諸多懸謎,都在尊重《史記》記載的基礎上,作出順應規律又合乎情理的分析和論證。

尤其是,計正山先生以實事求是的科學觀點和態度慎讀歷史,從而實現了歷史人物事件和現實社會生活的近距離靠近,比如,該書中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方法,不只是照搬古籍、引經據典,而是以當時環境為背景從分析人物心理入手、探索補缺史料記載的不足;作者把原本枯燥沈重的歷史記載,變成充滿情趣智慧又摒棄唯書僵化的全新史學觀念。

著名學者馮其庸稱贊計正山的研究方法是對傳統史學研究的強力挑戰,也是給“正在QQ”的書齋史學家發出壹次“窗口抖動”。

史書記載、歷史遺存、民間傳聞外加情理分析——計正山先生在解讀歷史中所采取的這種3+1思維方式,從而使原本高閣的歷史研究,進入更多知識分子的文化生活之中;我認為這是《項羽死亡之謎》壹書的閃光之處,也許這將成為史學研究領域的壹次大膽嘗試和視角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