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恒星:宇宙中恒星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從它們誕生的那壹天起,它們成群聚集,相互反射,形成雙星、星團和星系...恒星是燃燒的行星。壹般來說,恒星的體積和質量都比較大。只是因為離地球太遠,星光才顯得那麽微弱。
中子星:中子星是由恒星演化而來的。關於中子星的形成,很多人認為是壹些演化後期的恒星內部發生了極其劇烈的核爆炸,然後急劇收縮。恒星內部產生巨大的壓力,將原子外層的電子擠壓到原子核內,原子核內的質子與電子結合形成極其緊密的中子結構物質。這時,這顆恒星就演變成了中子星。
變星:在天文學中,那些亮度變化頻繁的恒星稱為變星。更多情況下變星的光變是由於內部原因,稱為內部變星。內部變星按光變性質可分為脈動變星、新星和超新星。
雙星:兩顆恒星靠得很近,它們繞著同壹個質心做圓形軌道運動,我們很難區分它們。
紅巨星:如果恒星的質量足夠大,在上述過程中氦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達到1億度。此時它的核心會點燃三個氦核核聚變成1個碳原子,釋放出比氫核聚變更多的能量。這個時候,恒星因為同時發生兩個核反應,釋放出更多的能量。飆升的能量使得恒星內部的輻射壓力大於引力收縮壓,導致恒星更加劇烈地膨脹,轉變為更大的紅巨星或紅色超巨星。太陽將在大約40-50億年後變成紅巨星。
白矮星:白矮星是壹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的恒星。因其顏色為白色,體積較小,故名白矮星。部分特征:(1)體積小,半徑接近行星半徑,平均不到103km。(2)亮度(恒星每秒輻射的總能量,即恒星的發光功率)很小,平均比正常恒星暗103倍。(3)質量小於1.44個太陽質量。(4)密度高達106 ~ 107 g/cm3,其表面重力加速度約等於地球的10倍~ 104倍。如果壹個人能到達白矮星的表面,他是站不起來的,因為上面的引力太大了,他的骨頭早就被自己的重量壓碎了。(5)白矮星的表面溫度很高,平均為103℃。(6)白矮星的磁場高達105 ~ 107。
新星:壹種爆發變星,也叫“客星”。新星是首次在可見光波段觀測到的,它的亮度在短時間內大大增加。最大亮度可以增加幾萬到幾百萬倍,這是恒星演化後期產生的小規模爆炸現象。
超新星:比新星爆炸更多的變星。光度振幅超過17星系,即亮度增加幾千萬到幾億倍。這是恒星世界已知的最劇烈的爆炸現象。爆炸的結果是恒星物質完全散開,成為星雲的殘余,結束了恒星的演化歷史;或者大部分質量被噴射出去,留下的部分物質坍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從而進入恒星演化的後期和最後階段。超新星爆發後形成強射電源、X射線源和宇宙射線源。超新星也是星際重元素的主要貢獻者。
2.行星:行星是自身不發光,環繞恒星的天體。壹般來說,行星需要有壹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大,使其形狀約為球形,質量不足的稱為小行星。
3.衛星:行星是指本身不發光的天體。衛星是指圍繞某顆恒星轉圈運動的天體。月球本身是壹顆行星,但由於它受地球引力的影響,繞著地球轉圈,所以成為地球的衛星。準確的說,衛星和行星的劃分標準並不相同。衛星是根據天體的關系劃分的,行星是根據天體的性質劃分的,所以說月亮是有自己的性質的。
彗星:彗星由凍結的雜質和塵埃組成。天文學家形象地稱之為“臟雪球”。當它運行到太陽附近時,在陽光和熱量的作用下,“臟雪球”外層的臟雪、固化氣體和冰迅速蒸發、氣化、膨脹、噴發。這時彗星的體積急劇膨脹,並明顯分為兩部分:彗星頭部和彗星尾部。彗星頭部中央最亮的部分是彗核,也就是“臟雪球”的主體;原子核表面汽化噴發的物質包裹在原子核周圍,形成彗發。彗發上還覆蓋著壹層薄薄的氫雲,稱為彗星雲。彗頭後面拖著的尾巴就是彗尾,彗尾是由於彗頭中的氣體、塵埃等物質被太陽和太陽風的強大輻射壓力推出而形成的。所以尾巴總是背對太陽,離太陽越近越長。
5.流星和隕石:星際空間中除了行星、衛星和彗星之外,還有無數的小天體和塵埃,統稱為流星物質,或分別稱為流星體和微流星體(塵埃)。地球在太空中運動,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大量的流星。其中,毫米以上的流星體進入大氣層,由於大氣摩擦,在80-120公裏高度發光,從而在星空中劃出壹道光跡,並迅速消失。這種現象被稱為流星。
隕石壹般在大氣中燃燒汽化,只有較大的流星體或微流星體才能墜落或落到地面,分別成為隕石和微流星體。
Ps:以上是個人分類。不知道是不是錯了。對於整個浩瀚的宇宙,人類現在的科學認識是有局限性的。只有逐步發現,不斷改變原有的天文知識,才能更深入地解釋整個宇宙。
找錯評論1 ┆報道。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謝謝大家的回答!
如果妳有滿意的答案,請及時采納,不要讓回答者失望如何采納答案。
答案:質檢9451
級別:高級
2006年9月19 1,星星(自發光)
2.行星(反射光)
大致有兩種。
評論/報告
答案:88900
等級:新手
2006年9月。明星
2.行星
3.衛星
4.彗星
評論/報告
答案:fmy1891
等級:神
2006年9月20日目前只能分為恒星、行星(包括小行星和矮行星)、衛星和彗星。如果說“流星”也是恒星的話,那就是壹些隕石,進入大氣層後與大氣層摩擦,才被人看到。
但也有人提出了以後改名字的想法:目前“行星”的類別太多,容易混淆。小行星可能被稱為“流浪星”,矮行星可能被稱為“矮星”。
評論/報告
答案:穗豐
級別:高級
2006年9月20日,由氫和氦(自發光,明亮)行星組成的恒星無法進行熱核反應。類地行星是巖石,含有更多的氧、矽和鋁。木質行星的液態成分更多,主要是液態氫(根據前蘇聯科學家的說法,木星滅亡後可以取代太陽,因為它內部可能也在進行熱核反應) ()暗)而我們看到的行星是閃爍的,與恒星明顯不同(它們不閃爍)。還有其他衛星。我們的地球是月球,其他星球的衛星只能通過望遠鏡才能看到。由塵埃和冰晶組成的彗星有壹條長長的尾巴(周期性出現),比如哈雷彗星每276年接近地球壹次。最後是壹顆流星,是壹顆非常小的行星。我們看到的流星,可能會落到地面,經過長途跋涉後被消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