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李自成的寶藏被家人下令藏在湖南張家界天門山。然而,關於野夫去天門山的事實,有壹個官方記錄。《永定縣誌》明確寫道:“野夫下壹季從夾山寺飛到此山(天門山)。是李余黨的賊,丟了飯碗。他剪了頭發,做了和尚,逃過了上帝的懲罰。”可見謠言並非空穴來風。
至於張坑金的可靠記載,則更多。吳(梅村人)在《陸橋文姬圖說》中說,順治二年(1645),張“慣移晉江,竭其流,穿數排,竟用精金等珍寶數千,用土石築倒,再決堤放水,名曰‘古晉’。”此外,彭的《平口之誌》、彭尊思的《書證》,甚至清代官方編纂的《明史》中也有類似記載。
李自成和張筆下的尋寶人有著相同的動機:為了東山再起而去尋寶。類似於這種動機,這本書還提到了夔門寶藏、瞿塘峽寶藏、公孫述寶藏、石達開寶藏、湖州寶藏、太平天國寶藏。
另壹種寶藏涉及中國壹些古城的神秘消失。比如雲南撫仙湖的寶藏,就和豫園古國有關。消失千年後,樓蘭古城再現“江湖”,給世人帶來震撼與歡樂;黑水城曾是古代西夏王朝的軍事中心,“黑水城”就是額濟納城,是唯壹以黨項命名的城市。
介紹中國海域的沈船寶藏是本書的另壹特色。中國領海廣闊,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海上交通要道。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促進了海上運輸的發展,但在危險海域沈沒也是必然的。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國考古部門成功地打撈出了阿波丸號、南海壹號、萬橋壹號和華光鞘壹號等重要沈沒文物。
以“阿波丸”號為例,雖然在打撈過程中沒有找到資料中記載的40噸黃金,但仍然獲得了價值5000萬美元的貨物。南海壹號、萬橋壹號等沈船上的古代精美瓷器更是價值連城。2006年3月,寧波市考古研究所受國家博物館委托繪制沈船“藏寶圖”,以便“殺光浙東沿海所有沈船”,以便日後在時機有利時進行大規模打撈。
毫無疑問,阿波丸號上的貨物是二戰時日本在東南亞搜索所得。在寶島臺灣省,日本人也因為不能及時運走,在不同的地方埋藏了大量的財寶。臺灣省金山鄉第二核電廠工人曾挖出金磚壹事,至今仍被當地人津津樂道。臺灣省政府默許了這壹寶藏的存在,並為此指定了相關“法律”:挖掘出的財物60%上繳“國庫”,40%歸挖掘者所有。
至於和海域有關的寶藏,我們也提到了廣東上川島和南澳島的海賊寶藏。尤其是在上川島,大海盜張保仔在島上藏了無數財寶,引發了許多尋寶、得寶的傳奇故事,讓人心向往之。
同樣傳奇的還有四川樂山大佛佛心藏寶之謎。上世紀80年代,劉曉慶主演了《神秘大佛》,劇情圍繞著人們在大佛中尋寶、搶寶展開。這部電影轟動壹時,許多人仍然記得它。“佛中有佛,佛在心中,佛心藏寶”是樂山經久不衰的傳說。很久以前,有遊客偶然看到樂山大佛的心口有壹尊小佛,連五官都清晰可見。
本書上述重要內容,以散論的方式介紹。正文的寫法將國內可考的寶藏分為四條“尋寶”路線。第壹條尋寶路線在中國北方,從新疆到內蒙古;尋寶路線2,在西南,從四川到雲南;尋寶路線3,在東南,從山東到浙東沿海地區;這四條尋寶路線主要在東南部,包括臺灣省和南海的沿海地區。但四路卻“掃蕩”了中國自古以來所有可能埋藏寶藏的地方。
很多藏寶的地方讓人眼花繚亂,無數人壹直在為尋寶消耗自己的精力。“大娘山挖寶”的徐平慶,為了寶藏窮盡家財,依然壹無所獲;李湘村村民世世代代尋找項羽埋下的12金鑼,至今沒有結果;守著馬嶺山橫坡的孫塘村農民,晚上經常被尋寶人的挖掘聲驚醒...
然而,雖然寶藏很多,但找到的卻很少。我們不得不承認得到寶藏是壹種難得的運氣。集豬收金的謝松年,挖金磚的金山鄉第二核電站工人,河邊收銀的農民,海底收銀幣的漁民...他們所有的收獲都是“無意”的。這樣看來,把壹生都花在傳奇寶藏上的人,真的是得不償失。
讀這本書的時候,在各種神秘故事的背後,妳可能會領略到壹些當地的風土人情。如果有壹天妳去書裏某個藏寶的地方旅遊或者探險,妳壹定要註意腳下的每壹寸土地。或許,會有驚喜——妳會去尋找失落的寶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