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飲食精華的濃濁部分,它運行到心,由心臟再通過經脈把養料送到身體各部。
要理解這個問題需要明白陰陽,古籍認為天氣為陽,地氣為陰,清氣為陽,濁氣為陰,濁氣壹般認為是地之五谷之氣,五谷之氣又分陰陽,即精和氣,精入肝,氣歸心,心主脈,所以說淫精於脈(侵潤)。
這兩句出於內經--靜脈別論篇,結合古人的陰陽理論就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
濁氣,谷氣也。心居胃上,故濁氣歸心,淫溢精微入於脈,心主脈故也。“濁氣歸心”說明了心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循環輸送營養的“總樞”的作用。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壹(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壹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壹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之壹,2021年已經推出。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