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三國誌》無傳,裴松之引註《魏略》中記載有:“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發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廛,莫敢識者,而其黨伍***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讀了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三國演義》對徐庶生平的介紹取自《魏略》,而單福這壹名字的來歷無疑起源於“庶先名福,本單家子”。按照《三國演義》中的描寫,徐庶早先名福,是單姓人家的子弟,所以叫做單福,後改名為徐庶。但是這種理解大錯特錯了。。。”單家“二字在這裏絕不是”單姓人家“的意思。單字有四音,作姓時讀作”SHAN“,壹般的情況下讀作”DAN“。古籍中常見”單家“壹詞。如《晉書。蘇峻傳》:”峻本以單家,聚眾於擾攘之際。“裴松之註《三國誌》引《魏略》敘薛夏事跡:”薛夏字宣聲,天水人也。博學有才。天水舊有姜、凈、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四姓欲***治之,夏乃遊逸,東詣京師。“所以《魏略》所謂徐庶”本單家子“,是說徐庶出身寒微,非高門大族。並非說徐庶本是姓單人家之子。
說說徐庶
徐庶,字元直,曹魏重要謀士。在劉備居新野時投奔劉備。208年,曹操南下,大破新野,徐庶與諸葛亮壹起行至長板坡時被曹操擊潰,徐庶的母親也被曹操抓了去。徐庶對劉備說:“我所能發揮才能的,只有新野小縣。現在新野沒有了,我心已亂。老母在曹操處,請讓我去。”劉備簽應後,徐庶就去投奔了曹操。赤壁之戰時,徐庶被派往鎮守長安,以防西涼馬騰。赤壁之戰後,徐庶很好的起到了謀士的作用,深得曹操喜愛。曹丕繼位後,徐庶官至三公之列,在諸葛亮北伐時都為司馬懿出了不少主意。歷史上的徐庶和《三國演義》中寫的是完全兩個人。所謂“徐庶進曹營--壹言不發”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徐庶非但不是壹言不發,而是說了很多話。否則他決不可能會官至三公。如果不說忠義的話,徐庶真是壹個不錯的謀士。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之才強於二荀,但在三國誌中,對徐庶的記述卻極少,只說他是諸葛亮少年時的朋友,後來跟隨劉備,也沒有什麽建樹,只是推薦了諸葛亮算是功績。而如果結合裴註中所載魏略中的說法,則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麽圓滿了:“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壹個等級的。而徐庶後來由於襄陽追擊戰中,老母被捕獲,於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韜壹起跟隨了曹操,最後只是做到了禦史中丞,似乎也驗證了諸葛亮的評論。因此有人據此就認為歷史上的徐庶是壹個和三國演義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沒有荀、郭之才,也沒有鴻鵠之誌,對於劉備陣營來說,實際上也是有他不多,沒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們讀史時再仔細壹些,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在三國誌中明確記載徐庶的誌向是“與將軍***圖王霸之業”——和諸葛亮的誌向是壹樣遠大的。他跟隨劉備後,立刻得到劉備的器重,這個器重是在徐庶推薦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而後來,諸葛亮聽說徐庶在魏國只作到禦史中丞時,又嘆息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和少年時的評價截然不同。
而資治通鑒中的壹段記述,更能說明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禪即位,時年十七。尊皇後曰皇太後,大赦,改元建興。封丞相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亮乃約官職,修法制,發教與群下曰:“夫參署者,集眾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啟告。茍能慕元直之十壹,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將當時已經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來,要臣下們向其學習,足見在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絕非泛泛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