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後是什麽節氣 1 二十四節氣表 編輯本段
春季 日 期 夏季 日 期 秋季 日 期 冬季 日 期
立春 2月3-5日 立夏 5月5-7日 立秋 8月7-9日 立冬 11月7-8日
雨水 2月18-20日 小滿 5月20-22日 處暑 8月22-24日 小雪 11月22-23日
驚蟄 3月5-7日 芒種 6月5-7日 白露 9月7-9日 大雪 12月6-8日
春分 3月20-22日 夏至 6月21-22日 秋分 9月22-24日 冬至 12月21-23日
清明 4月4-6日 小暑 7月6-8日 寒露 10月8-9日 小寒 1月5-7日
谷雨 4月19-21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大寒 1月20-21日
2 二十四節氣歌 編輯本段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壹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壹,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節氣的習俗 立春節氣有什麽習俗 立春習俗――迎春
立春習俗中在立春前壹日,先要迎春。春至而萬物生。古人把農事叫作春事,農忙叫作春忙。《書傳》中記載:“冬寒無事,並人室處,春事既起,丁壯就功。”黃庭堅有詩寫道:“田園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種的時節,因此,說到耕地,也應該稱為春耕。
立春習俗――走馬
立春習俗中的走馬就是跑馬,即騎馬,盛行於唐玄宗時。當時有人因此說道:“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勢的緣故,大多喜好騎馬。
立春習俗――蹴鞠
蹴鞠在古代極為盛行,相傳起源於黃帝時,蹴鞠也是立春習俗中的壹個習俗。《史記》:“處後毗鞠。”《後漢書》:“六博蹴鞠。”《漢書?藝文誌》有關於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顏師古在註釋中寫道:“鞠以韋(皮革)為之,實之以物,踢以為戲。蹴鞠陳力之事,在昔附於兵法。”《太平禦覽》引用《三倉解話》稱:“鞠,毛丸,可踢戲。”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漢朝時做這種遊戲,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為球很容易跑到別的地方,需要奮力追逐,所以還要挖出壹條界線,示限制。(可參見《後漢書》中的〈戚夫人傳》及《霍去病傳》)隋唐時有專門的球場,寬廣平坦,和今天的運動場沒什麽差異。毗鞠的時候,把兩根數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並用網把竹竿網住,作為球門,以能踢進球的為勝。踢球的人分為左右兩隊,相互比賽。還有壹種稱為踏球的娛樂,即用腳蹬踩在球上,拐彎奔跑。《唐語林?卷五》:“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壹二尺,女伎登躡。球宛轉而行,縈回來去,無不如意,蓋古蹋鞠之遺事也。”明朝汪雲程著有《蹴鞠圖譜》,上面羅列的規則很是詳細,涉及分左右兩隊、球門、社規以及踢法等許多細則。及至南宋臨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團。
立春習俗――春臺戲
各地民間舉行種種娛樂活動,用以迎接春氣,預兆豐牽。人們在開曠之處搭臺,聚資請戲班表演,祈福農祥,稱為春臺戲‘賣春困立春過後,天氣漸漸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隨睡,易於徽惰。兒童於立春當日應特別早起,高呼:“賣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陸遊有《歲薯》之詩:“從今春困不須賣,睡到日高三丈時。”此外,還有《歲首書事》,“賣困兒童起五更”,詩後自加註解:“立春未明,相呼’賣春困‘,亦舊俗也。”
立春習俗――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諸侯都有親耕措田的禮儀,也是立春習俗之壹。精田是古代天子諸侯征用民力耕種的田地。典籍中記載,天子有精田千畝,諸侯百畝。《禮記?月令》關於孟春載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來耙,措之於參保介之禦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保介,即衣甲;參,即所乘之馬。這句話是說,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護君王,農具放在馬匹與駕車者之間。漢文帝、景帝時,先後頒布詔令,告示全國“聯躬耕以給宗廟粟盛”,又說“聯親耕為天下先”。
從那時起,就有皇帝於立春皆親自在精田耕種,祭祀先農,又建造精田倉,把收上來的谷物全都用來祭祀,作為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後歷代遵循這種規矩,只在時間上小有差異,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漢章帝、唐太宗、晉武帝時都用正月,漢明帝、齊武帝則用二月。
到了清朝,從雍正五年開始,京師以及各府、州、縣都要在當地東郊選擇潔凈豐腆的田地,修建先農壇。壇內開辟有措田四畝九分,耕牛壹頭,農具壹副,挑選勤勞謹慎的農夫兩名,免除他們的差役,酌情給予口糧,讓他們在農壇裏看守灌溉,地裏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為粟盛。每年二月,挑選壹個屬吉的亥日,在黎明時分。由官員率領本地德高望重的長者以及農夫代表,在先農壇恭敬致祭,祭祀完畢,官員脫下蟒袍,按照九卿......>>
寒冷的立春節氣,為什麽代表著“春季的開始” 按照現代氣象學標準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實際上是在迎春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中國人熟知的“節氣歌”,暗含了二十四節氣的先後順序。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壹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中國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壹份為壹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二十四節氣自秦漢時期至今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壹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立春時,我國的冬春分界線(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壹線。那壹線以南地區,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谷雨立夏時入春。所謂立春,還只是壹番‘立意’。”
我們的立春,古時確定的標識是東風解凍;立冬的標識是水始凍。所以古人是以封凍、解凍界定冬春。但如果按照現代氣象學標準來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實際上是在迎春。”他表示,類似的例子是立秋,“立秋是所有節氣中,炎熱程度排在第三位的,比夏至還‘牛’,往往新秋尚遠。”
古籍《群芳譜》對立春的解釋為:“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中國傳統將立春的15天分為三候:“壹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立春期間,氣溫開始趨於上升,日照、降雨開始趨於增多。但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出現了春天的前奏。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數千年歷史。古代立春時,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立春節氣的習俗包括迎春、春遊、鞭春牛、咬春等。
二十四節氣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
立春節氣的詩句 立春節氣有什麽詩句 二十四節氣詩:
立春:《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唐
羅隱
壹二三四五六七,萬木生芽是今日.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冰出.
雨水:《春雨》 唐
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悲春畹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緘劄何由達,萬裏雲羅壹雁飛.
驚蟄:《田家》
宋
梅堯臣
昨夜春雷作,荷鋤理南陂.杏花將及候,農事不可遲.
蠶女應自念,牧童仍我隨.田中逢老父,荷杖獨熙熙.
春分:《春分與諸公同宴呈陸三十四郎中》 唐
武元衡
南國宴佳賓,交情老倍親.月慚紅燭淚,花笑白頭人.
寶瑟常余怨,瓊枝不讓春.更聞歌子夜,逃李艷妝新.
清明:《臨安春雨初霽》 宋
陸遊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壹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谷雨:《惜牡丹花》 唐
白居易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立夏:《客中初夏》 宋
司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小滿:《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其二》 宋
歐陽修
南風原頭吹百草,草木叢深茅舍小.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殘食飽.
老翁但喜歲年熟,餉婦安知時節好.野堂梨密啼晚鶯,海石榴紅囀山鳥.
田家此樂知者誰,我獨知之歸不早.乞身當及強健時,顧我蹉跎已衰老.
芒種:《時雨》 宋
陸遊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夏至:《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唐
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j.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關風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俱老矣,東望***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雲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小暑:《喜夏》 龐鑄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被薦枕,黃奶亦升堂.
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晚涼無壹事,步緣轎饗.
大暑:《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
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立秋:《立秋前壹日覽鏡》 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
處暑:《早秋曲江感懷》 唐
白居易
離離暑雲散,裊裊涼風起.池上秋又來,荷花關成子.
白露:《月夜憶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采納,謝謝
二十四個節氣的介紹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壹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
立春節氣的詩句描述有哪些 1、《立春》泥牛鞭散六街塵,生菜挑來葉葉春。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 --宋:王C
2,《漢宮春.立春》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是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卻笑東風從此,便熏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宋:辛棄疾
3、《立春》曾見青縞顯坊兀瑞幡仙萼翦刀催。朝來獨曝茅檐日,且暖蓬心壹寸灰。 --宋:宋庠
春節六個節氣的簡介 看完之後,別望采納!!!
立春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壹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壹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壹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在哪裏
節氣
呢?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於金色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節氣的涵義是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在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黃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氣寒冷,但見雪花紛飛,難聞雨聲淅瀝。雨水之後氣溫壹般可升至0℃以上,雪漸少而雨漸多。可是在氣候溫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時節,降雨也不罕見。四川盆地這段時間候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櫻桃花開,確以進入氣候上的春天。除了個別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終止。嫁接果木,植樹造林,正是時候。盆地繼冬幹之後,常年多春旱,特別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貴如油”。農業上要註意保墑,及時澆灌,以滿足小麥拔節孕穗、油菜抽苔開花需水關鍵期的水分供應。川西高原山地仍處於幹季,空氣溫度小,風速大,容易發生森林火災。另外,寒潮入侵時可引起強降溫和暴風雪,對老、弱、幼畜危害極大。所有這些,都要特別註意預防。光陰易逝,季節催人,“壹年之計在於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備耕都應抓緊進行,爭取今年勝過往年。
驚蟄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四川盆地東部和涼山州南部,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盆地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壹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我省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到了驚蟄,我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壹刻值千金。我省盆地驚蟄節氣平均氣溫壹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盆地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
節氣
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余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幹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通過細致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於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壹。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春分後,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壹刻值千金”的農諺。我省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