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神道簡介

神道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神道穴的別名 5 出處 6 穴名解 7 所屬部位 8 神道穴的定位 9 神道穴的取法 10 神道穴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神道穴的功效與作用 12 神道穴主治病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神道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獻摘要 17 神道穴研究進展 17.1 對食管的作用 18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道 1 拼音

shén dào

2 英文參考

Shéndào GV11 [中國針灸學詞典]

shéndào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V1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U1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神道 漢語拼音 Shendao 羅馬拼音 Shentao 美國英譯名 God's Path 各

號 中國 GV11 日本 11 法

國 莫蘭特氏 VG10 富耶氏 IVG10 德國 LG10 英國 Gv11 美國 Go11

神道為經穴名(Shéndào GV11,DU11)[1][2]。出《針灸甲乙經》。別名臟俞(《備急千金要方》),藏俞(《針灸集成》),藏輸(《針灸集成》),沖道。屬督脈[1]。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1]。神道穴主要用於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驚悸,神經衰弱,癔病,小兒驚癇,瘈疭,心臟病,身熱汗出,咳嗽氣喘,風寒汗不出,瘧疾,項強背痛,肋間神經痛,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強痛,怔忡,氣喘,失眠,癲癇,目痛,視物不明,頭痛,腰脊強痛,肩背痛,發熱,中風不語,心驚,咳喘,小兒風癇,增生性脊椎炎,心臟神經官能癥等。

4 神道穴的別名

臟俞(《備急千金要方》),藏俞(《針灸集成》),藏輸(《針灸集成》),沖道。

5 出處

《針灸甲乙經》: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

6 穴名解

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1]。

神,指精神;道為通道。意其為胸中之神氣,又指道路。像其地位高顯,如日如心也。神道者,胸中之神氣,乃日與心之意也。謂其平齊心俞,下接靈臺為心神出入之道路。心俞在椎之兩側,與心氣相連,心神仗督陽之氣而行,所經之道,名曰神道。氣之伸者為神,行之通者為道。督脈之氣,升而上通,行而直達。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喻此為心神通達之道路,主治恍惚、悲愁、心氣不暢諸疾。《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曰:“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因名神道。

7 所屬部位

胸椎[3]

8 神道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神道穴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下凹陷中[4]。

神道穴位於脊柱區,當後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處。俯伏或伏臥取穴[1]。

神道穴位於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間[5]。

神道穴在督脈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神道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臥,於後正中線,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

神道穴位於脊柱區,當後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處。俯伏或伏臥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臥位,先取約與兩肩胛骨下角平齊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上摸1個胸椎棘突,於其上方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兩側肩胛下角連線與後正中線相交處向上推2個椎體,其下緣凹陷處即是神道穴[7]。

10 神道穴穴位解剖

神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五胸神經後支的分支和第五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1]。

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分布;深層有胸神經後支和肋間後動脈背側支分布[8]。

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五肋間動脈後支[5]。

11 神道穴的功效與作用

神道穴具有寧神安心、清熱平喘的功效。

神道穴有寧心安神、清熱散風作用[1]。

神道穴有寧心化痰、清熱熄風之功,其治癥,與靈臺略同。顧名思義,知其功用專在神機,而非用於氣化形質之為病者也。[9]

12 神道穴主治病證

神道穴主要用於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驚悸,神經衰弱,癔病,小兒驚癇,瘈疭,心臟病,身熱汗出,咳嗽氣喘,風寒汗不出,瘧疾,項強背痛,肋間神經痛,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強痛,怔忡,氣喘,失眠,癲癇,目痛,視物不明,頭痛,腰脊強痛,肩背痛,發熱,中風不語,心驚,咳喘,小兒風癇,增生性脊椎炎,心臟神經官能癥等。

神道穴主要用於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驚悸、神經衰弱、癔病、小兒驚癇、瘈疭、心臟病、身熱汗出、咳嗽氣喘、風寒汗不出、瘧疾及項強背痛、肋間神經痛等[1]。

神道穴主治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強痛[8]。

神道穴主治心痛,心悸,健忘,怔忡;咳嗽,氣喘;失眠,健忘,癲癇;目痛,視物不明,頭痛;腰脊強痛,肩背痛,瘛疭;發熱,瘧疾,中風不語[6]。

神道穴主治健忘,驚悸,咳嗽,瘧疾,脊背強痛,癲癇;以及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5]。

心驚,心悸,肩背痛,咳喘,健忘,小兒風癇,增生性脊椎炎,心臟神經官能癥,神經衰弱,瘧疾,肋間神經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壹般針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1][8][5]。

斜刺0.5~1寸,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下背或前胸部[6]。

《針灸大成》:禁針。

註意:神道穴不宜深刺,以防損傷脊髓[6]。

刺椎間腧穴有麻電感時應立即拔針或停止深刺[10]。

13.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14 神道穴的配伍

神道穴配心俞治癲癇[1]。

神道穴配神門、三陰交治失眠、健忘[1]。

神道穴配關元治頭痛、身熱、寒熱往來[1]。

神道配少海,有行氣清熱養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夢。

神道配百會、三陰交,治失眠、頭暈[6]。

神道配關元,治身熱頭痛[6]。

神道配幽門、列缺、膏肓俞,治健忘[6]。

神道配心俞,有寧心安神的作用。治風癇[6]、神昏。

15 特效 ***

用雙手中指指腹互相疊加,用力揉按神道穴3~5分鐘,可緩解心臟供血不足,治療心絞痛、心臟不適[7]。

16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五椎下間主肝熱。

《針灸甲乙經》: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神道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寒熱頭痛,進退往來,痃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可灸七七壯至百壯止。小兒風癇,瘛疭,可灸七壯。

《針灸大成》:主傷寒發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失欠,牙車蹉,張口不合。小兒風癇,瘛疭,可灸七壯。

17 神道穴研究進展 17.1 對食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