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六經辨證的方法是什麽?

六經辨證的方法是什麽?

六經辨證是東漢名醫張仲景創立的外感熱病辨證論治體系,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關於六經的本質,歷代研究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但大體認為與人體的經絡有關。經絡和臟腑是人體不可分割的整體,所以壹條經絡的病變很可能影響到另壹條經絡,所以六經的疾病都有互傳之證。壹般來說,六經傳變,多數陽病都是從太陽開始,再傳到陽明、少陽。如果正氣不足,它也可以蔓延到陰三。陰證多從太陰開始,再傳入少陰、厥陰,但也有直接影響三陰的致病因素。總之,疾病和病原體的傳播,大多是由表及裏,由實及虛;但在還原正邪的情況下,也可以由內而外,由虛而實。前者是致病因素的傳播,後者是疾病的轉歸,所以這種演變與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密切相關。致病因素的嚴重程度、體質的強弱、治療的恰當與否是決定疾病傳播的主要因素。如果病人的體質較弱,或者治療不當,雖然陽證也可以轉移到;相反,如果疾病護理得當,治療得當,陰證也可以轉出三陽。所以,雖然疾病的傳變沒有固定的形式,但總是取決於六經的證候範圍。因此,只要分清六經的界限,就可以識別六經的傳變證候。

首先,太陽綜合癥

太陽是人體的屏障,主要的肌表,而外邪的侵襲,大多來自太陽,升騰起來對抗邪氣,所以第壹個表現就是太陽病。

太陽病主脈證:脈浮,頭痛強,惡寒。

這是太陽病的基本脈象。凡是有這種脈象的人,在外感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都可以確定為太陽病,但是看到這種脈象。

太陽病的病機是外感邪氣侵入肌表,正氣抵禦外感邪氣,所以脈象也要浮。足太陽的經絡從頭部運行到身體的後部;太陽經絡受邪而失柔,所以頭頸部酸痛。惡寒,包括惡風,都是外邪入侵,未央抑郁所致。

太陽病不同於經絡證和腑證。

(1)太陽病的證候因患者對邪氣和體質的感受不同而與太陽病相同,中風和傷寒也有區別。

1.太陽中風證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頭痛、脈搏慢、自汗,有時伴有鼻塞嘔吐。

太陽中風是指外傷引起的風邪,不同於突然昏厥中風。太陽中風的主要發病機制是由於camp和健康之間的不平衡。

證候分析:太陽主表,掌控營衛。衛為陽,功為主;Camp為陰,有營養作用。陽是外陰的使者,陰是內陽的守護者。今天,當邪風從外面襲擊時,衛陽在生病時漂浮出來並散發熱量。所謂“陽浮則自熱”。正是因為未央浮於外,失去了開合外的功能,所以營陰不能守於內而汗出,汗出則營弱。所謂“陰弱者汗出”。因為出汗肌肉松弛,滋陰不足,所以脈搏浮緩。汗使肌肉稀疏,故為邪。嘔吐幹嘔是因為風邪郁結,影響肺胃。由於此證汗多而散,故又稱為表證,並非太陽傷寒表證的絕對虛證。

2.太陽傷寒綜合征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強頭痛,身痛,氣喘無汗,脈緊。

這是由寒邪襲表,胃陽受抑,營衛停滯所致的證候。

證候分析:邪限於表,故惡寒,衛氣抗邪,故發熱。壹開始也有不發燒的,但是是寒邪先攻,未央被壓制,還沒有和邪抗衡的現象。如果壓制了未央,必然會與惡抗衡,也就是會有發熱。所以傷寒的臨床表現多為惡寒發熱。衛陽內斂,陰也受邪郁影響,筋骨失於熱,所以身體關節疼痛。穴位被堵住了,所以沒有出汗。正氣在外,寒邪縛於表,故脈緊。肺主呼吸而苔主外,邪氣束縛於外,肌癰失宣,必然影響肺。因為肺氣不利,呼吸即氣短。因為無汗,所以又叫表證。

(二)太陽病腑證

1.儲水證書

臨床表現:多汗、胃燥、煩躁、失眠、小便不利、微熱、口渴、或渴水、入水嘔吐、脈浮。

證候分析:足太陽的經絡與膀胱經腑相連。太陽病出汗後,膀胱積水,主要表現為排尿困難。胃裏的幹渴都是出汗過多引起的。

2.儲血綜合征

臨床表現:太陽病不解,膀胱熱,人狂,腹短急。

證候分析:太陽病未解,血藏於膀胱,故腹急;擾亂心智,所以他瘋了。

二、陽明病證

陽明病是太陽病未愈,邪氣漸溢入內所致。可見於外感病的極端階段,此階段陽氣旺盛,邪從最烈之熱。從性質上來說,屬於裏實熱證。

陽明病又可分為經絡證和腑證。

(1)陽明病的證候

臨床表現:體熱、出汗、口渴、面紅心煩、舌苔幹黃、脈沈。

這就是邪熱彌漫全身,充盈陽明的經絡,而沒有腸燥大便的證候。

證候分析:邪氣入陽明,燥熱過度,充滿陽明經脈,故全身火熱。陽明脈榮於面,熱氣上升,故面紅。熱量迫使體液滲出,所以妳出汗。汗液津液無法繼續,口渴導致喝水。陽明滿熱,氣蒸於心,所以心煩。熱的很疼,所以舌苔幹黃。熱甚陽亢,陽明是氣血充沛的經絡,為熱所迫,故脈來泛。

(二)陽明腑病證

臨床表現:日光下潮熱,手足出汗,臍腹脹痛,便秘,或腹中憋氣,甚至譫妄,譫妄,失眠,舌苔厚黃幹,邊緣有刺,甚至焦裂,脈沈實,或滑數。

這就是邪熱內盛,腸渣相爭而致的大便幹結內滯之證。

證候分析:此證比經絡證更嚴重。足陽明經與大腸相通,陽明經盛熱,導致此證。陽明經證,熱多汗出,或誤用汗出使津液外泄,故腸燥,內熱更甚,大便燥結,成腑證。陽明白天經絡之氣旺盛,而陽明四肢之氣充盈,大腸、臟腑之熱充盈,滲透經絡,所以白天熱,手腳出汗。熱和渣滓充滿腸道,但結不通,於是肚臍腹部脹痛,便秘打結。大便幹結時,內結受阻,氣自下而上,則腹中之氣常轉。當邪熱熾盛,蒸在心宮上時,就會出現譫妄、狂亂、失眠等癥狀。由於內熱,津液被搶,所以皮毛發黃、幹燥、多刺或焦裂。燥熱積於腸,腸停滯,邪熱急,則脈緩而實,或滑。

三、少陽證

臨床表現:口苦,咽幹,頭暈,感冒發熱,胸脅脹滿,嘿嘿,惡食,心煩嘔吐,苔白或薄黃,脈細等。

根據其發病部位,少陽病已經離開了太陽的表裏,但沒有進入陽明的內,只是在表裏之間。因此,在其病理變化機制上,屬於半表半裏的熱證。

證候分析:少陽位於半表半裏。《傷寒論》以口苦、咽幹、頭暈為辨證總綱。因為少陽患病,邪熱熏蒸,膽熱上升,產生苦味,津液熱灼,產生咽幹,目在肝膽之外,少陽風火上升,所以目眩。另外,當邪氣進入少陽表裏之間,正邪相爭,正邪無敵,則惡寒,正邪勝於邪,則發熱,所以寒熱互化也是少陽病的特點之壹。少陽之脈分布於肋部,熱郁少陽,故胸脅滿苦。當膽囊熱郁,胃燥,胃受熱擾,則嘿嘿不想吃。太陽低,木火相反時,困擾妳。膽水侵時,胃土會自辱,胃受邪襲,導致其常規喪失,但會逆氣而上,所以總要嘔吐,肝膽會被病氣所郁,這是以脈弦為基礎的。

第四,太陰病證

臨床表現:飽腹嘔吐,不能進食,利己,口渴,腹痛。或舌苔白膩,脈細弱。

太陰病的性質屬於內虛、寒濕。脾屬於太陰,類似陽明的胃。胃陽旺盛時,邪由燥熱而變,脾陽不足時,邪由寒濕而變。所以陽明病屬於裏實熱病,太陰病屬於裏虛寒病。因為脾胃共居中州,相表裏,所以兩經可以相互轉化。比如中氣不足的陽明病,可以轉化為太陰;太陰病和逐漸恢復的中陽也可以轉化為陽明。臨床上凡因三陽病而氣虛者,易轉為脾胃虛寒證,稱為“經傳”;若內陽不足而發病,稱為“直中”;無論經絡還是經絡,以上證候均可診斷為太陰病。

證候分析:脾土虛寒,不利氣機,則腹滿;寒邪受阻,就會出現腹痛。太陰病的脘腹脹痛與陽明病的大便幹結有很大區別。患大便幹結者,會滿身疼痛,疼痛被拒絕;太陰病滿腹,疼痛為虛,所以滿腹時腹部縮小,喜歡用暖手揉。由於中焦虛寒,不能進食或利己,其邪由寒濕轉化,下焦未傷,津液尚可運,故太陰之口不渴,但在嘔吐劇烈的情況下,可能感到口渴,但口渴不喜飲,或口渴喜熱飲但不多。寒濕之邪滲透太陰,故舌苔白膩,脈緩無力。

5.少陰病證少陰病屬於全身虛寒證。少陰經屬於心腎,是水火的臟腑,是人體的根本。如果心腎功能減弱,抗病能力弱,就是少陰病。少陰病可以由陰轉寒,由陽轉熱,所以臨床上有寒熱兩種不同的證候。

(1)少陰病寒證

臨床表現:不熱惡寒,脈細,但嗜睡,四肢冰冷,腹瀉,嘔吐,不能進食,或進食後立即嘔吐;或者脈搏微斷腸,但我不怕冷,甚至臉是紅的。

少陰病寒證是少陰病病程中常見的證候,多因陽虛,邪氣從陰入,故表現為虛寒的全身體征,與太陰病胃虛寒證不同。

證候分析:陰陽虛弱,陰寒為主,無熱惡寒。所謂“無熱惡寒者,發於陰”,即“陽虛致外寒”。楊琪的衰落不能鼓勵血液運行,因為脈搏是細的;“有陽者,精氣養神”。如今的陽氣衰微,精神沒有了支撐,所以處於“卻又想睡”的迷茫狀態,也就是看起來又累又乏。此外,陽氣衰寒盛行,四肢不能外溫。四肢失根,四肢冰冷;脾胃裏不能溫,霾滿,有利於清谷,嘔吐不能吃,不然吃了馬上就吐。這裏要明確壹點,從太陰病中獲益,完糧不融,和那些利己不渴的人是不同的。由於少陰病,楊琪下降,不能將氣化為津液,同時津液外漏,所以少陰有益,每次口渴;如果太陰肅反,下焦之陽不受影響,肅反不如下陰,那麽太陰病中的肅反就不渴,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如果陰寒極盛於下半部,殘陽拒於上半部,就會出現陽浮於上半部的“戴陽”假象。

(二)少陰病熱證

臨床表現:心煩意亂,不能平臥,口幹咽燥,舌尖紅,脈數。

這就是陰虛陽亢證,由陽轉熱。

證候分析:少陰病的證候是陰虛陽亢,與少陰病寒的證候正好相反。邪入少陰,為水火之臟,可由陰轉寒,由陽轉熱。熱轉時,陰液燃燒,無法進行,故口幹咽燥;水虛不能助心神,但心火盛,陽不在陰,陰虛不為陽所接受,故心煩失眠。而且由於心火發炎,消耗了陰液,所以出現口幹咽燥、舌尖紅、脈數等壹系列癥狀。

六、厥陰病證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沖心,心口疼痛發熱,饑而不食,食而嘔吐。

厥陰病是病程中病變的後期。在這個階段,正氣與邪氣相互競爭,病變的表現極為復雜。足厥陰經屬於肝絡膽托胃,故其病理變化極為復雜,但概括起來,其疾病多表現為肝膽胃三系證候,臨床特點為陰陽對峙,寒熱交替。由於病理變化和正邪消長的不同,上熱下寒和厥熱戰勝康復的機制也不同。

證候分析:厥陰病的主要癥狀是上熱下寒。因為厥陰是陰之竭,表現為陰陽趨向極端,上合陽熱,下合陰寒。其主要癥狀的前三位是上焦損傷和熱擾癥狀;後者是下腸虛寒。蛔蟲因為棲息地的改變和食物的缺乏而遷移,所以出現進食時嘔吐的癥狀。

7.並發癥,並發癥,經絡傳導,六經調直。

共病

兩種或三種經絡疾病同時發生為共病,如太陽病傷寒證或中風證與陽明病同時發生為“太陽陽明共病”;三陽經的病就是“三陽病”等等。

(2)兼病稱為兼病,與同時有兩條經絡的疾病不同。比如太陽病,汗出不全,所以屬於陽明,與太陽陽明合並;少陽病進壹步發展,累及陽明,或陽明證未止,合並陽明證;以及頭頸劇痛、頭暈、胸悶、心下揮鞭等癥狀。事實上,這是疾病傳播的壹種形式。

(3)傳經

邪氣由表及裏,由壹種證向另壹種證轉化,稱為“傳經”。月經傳不傳,要看邪的嚴重程度,病的身體強弱,要不要治療。邪氣強,正氣弱,則變;當正氣盛行,邪氣退去,疾病就會痊愈。對於體魄強健者,病的變化多在三陽經;身體虛弱,容易引入三陰。此外,發汗、誤下也可傳入陽明,陰三可通過少陽、陽明以外的路徑傳入,但陰三病不壹定來自陽經,有時外邪可導入陰三。佛經傳播的壹般規律如下:

1.經典傳記

是按六經順序傳下來的。太陽病不愈,傳入陽明,陽明病不愈,傳入少陽;如果三陽之病得不到治愈,它會蔓延到陰三,首先是太陰,然後是少陰,最後是厥陰。據說有傳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的人。

2.景悅川

不是按照上面的順序,每隔壹次或者每隔兩次。比如太陽未能痊愈,就會傳導到陽明而不是少陽,或者直接傳導到太陰而不是少陽和陽明。經傳的原因,多是邪氣旺盛,正氣不足所致。

內外兼修

也就是代代相傳。比如太陽入少陰,陽明入太陰,少陽入厥陰。由表及裏,是邪盛正虛,由實入虛,病情加重的證候,與景悅傳同義。

(4)直中學

所有的邪氣壹開始都不是從陽經傳入,而是進入陰經,表現為三陰經為直中之證。

以上都是由表及裏,由陽及陰。此外,還有壹種陰病由陰轉陽的證候。所謂陰病向陽轉化,是指三陰病向三陽證轉化,是正氣逐漸恢復,疾病痊愈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