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照(1909~2003),字韜甫,重慶大足人。1909年農歷10月23日生。1926年春,考入大足縣簡易師範。1927年又考入縣立初中。1930年進入重慶大學文科預科。1932年秋升入本科國文系後,開始攻讀《文心雕龍》。1935年秋,楊明照成為四川大學學生。在川大,他繼續鉆研《文心雕龍》。1936年秋,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國文部,師從著名文學批評史專家郭紹虞,繼續深入進行《文心雕龍》的研究。1939年夏,《文心雕龍校註》殺青定稿,這本書成為他學術生涯的奠基之作,1958年由上海古典文學社出版以後,臺北世界書局、河洛書局、香港龍門書局皆相繼翻印或影印。日本立正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戶田浩曉專門撰寫了《讀楊明照氏的〈文心雕龍校註〉》壹文,給予很高評價。認為《校註》中“有不少發前人所未發的見解”,堪稱“自民國以來壹直到戰後《文心雕龍》研究的名著”。臺灣學者王更生說,此書在《文心雕龍》的研究上,為後人樹立了壹個新的斷代。
在研究學習期間,除了寫作《文心雕龍校註》壹書以外,楊明照還先後寫出了《莊子校證》等多篇論文,分別發表在《燕京學報》(1937-1939)和《文學年報》(1937-1939)上。
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楊明照在十年浩劫中完成的近60萬字的《文心雕龍校註拾遺》。該書壹出,立即引起強烈的反響。香港《大公報》專文介紹該書,認為這是楊明照繼《文心雕龍校註》之後,積40余年功夫而成的碩果,解決了某些千古疑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國內學者將此書譽為“研究《文心雕龍》的小百科全書。”此後,楊明照出版了40萬字的《學不已齋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和20余萬字的《劉子校註》(巴蜀書社1987年版)。同時,還發表了《抱樸子外篇校正》(1985年《文史》23、24輯)等論文。
1978年,楊明照出任川大中文系主任,1981年成為“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首批博士生導師。在學術界,也擔任了不少學術團體的領導,歷任四川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副主席、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顧問、全國《昭明文選》學會顧問、全國《文心雕龍》學會副會長、全國蘇軾研究學會會長、四川省文藝理論學會會長、省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成都市文聯主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委會顧問、《續修四庫全書》學術顧問等。
進入90年代以來,楊明照老當益壯,不僅撰寫了《文心雕龍版本經典錄》等多篇論文,而且還完成了約82萬字的巨著《抱樸子外篇校箋》(中華書局出版),被學界譽為“皇皇巨獻,真可謂千秋大業,萬世宏功!”
1999年9月,四川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編輯部、中華書局等十多家單位聯合舉辦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楊明照教授九十華誕慶典”。90高齡的楊明照先生,仍擔任四川大學中文系名譽主任,每天伏案寫作,孜孜不倦。
2003年12月6日中午12時45分,楊明照先生在川大的家中去世,享年95歲。
楊明照先生學而不已,筆耕不輟、勤苦以之,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文論及古代文獻研究。其領域涉及《莊子》、《左傳》、《呂氏春秋》、《史記》、《漢書》、《說文解字》、《淮南子》、《劉子》、《抱樸子》、《文選》、《文心雕龍》、《史通》等古代典籍,先後發表研究論文數十篇,出版《文心雕龍校註拾遺》、《劉子校註》、《抱樸子外篇校箋》、《文心雕龍校註拾遺補正》、《文心雕龍校註》、《學不已齋雜著》等專著。其研究成果無不沿波討源,義周慮贍,向以嚴謹精深享譽學界;楊先生對中國古代文論名著《文心雕龍》的研究,被公認為劃時代的成果,先生本人亦被譽為“龍學泰鬥”。
文革之初,楊明照受到批判,因檢查寫得好躲過壹劫。檢查中說:“雕龍對人民毫無好處,只能培養出如劉濟昆壹類崇拜封、資、修、大、洋、古的學生。養豬則對人民有很大好處,將豬養肥了,可以改善群眾的生活,人人每個月多分配幾兩豬肉。自己也就越能樹立無產階級思想。我深刻認識到,越雕龍越反動,越養豬越革命。”“校革委委員們看了楊教授的文章(按:指檢查)後,大表贊賞,通報表揚,強調這是知識分子的‘康莊大道’,要全校師生向他看齊。楊教授改造有成,升了官,被任命為養豬隊隊長。”另據我所知,楊教授生前壹直是歡喜吃肥豬肉的。”(劉濟昆:《文革大笑話》,香港昆侖制作公司,1993年3月5版,第103頁、第104頁)
楊教授翻身成為紅色專家後,為壹時健將,亦帶隊批判他人。如《倉央嘉措情歌》的譯者曾緘,性格狂放,為四川大學前任中文系主任,亦是楊的師長輩。楊明照《文心雕龍譯註》書成,曾吟詩壹首譏之,其中有句雲:“文心雕成未是龍”,終於禍從口出,慘死於群眾運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