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美德中,孝是第壹義。中國人講究“諸德孝為先”。甚至家國情懷都是家在前,國在後,沒有小家。我們能談些什麽?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出現過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因孝順父母而揚名立萬,有的人假扮子女享受父母的膝下,有的人冬天睡在三尺冰面上為母親撈魚...花木蘭成為女英雄,是因為她代替父親參軍,這也是她孝順、石建橋為人稱道的原因,也是因為她。
孝道的定義在每個人心中的位置不同,含義也不同。烏鴉還是懂得反哺的。作為思想深邃的人類,孝道是必不可少的修行。當然,孝從來都是不可違的,不然歷史上因權力紛爭而反目成仇的父子故事也不會多見,但更多的時候,還是中華兒女、華夏子孫報效父母的美談。
在這個富饒遼闊的國度,對血緣親情的重視,就像壹棵參天大樹,有著復雜的根系,深深地埋藏在每壹個華夏子孫的心中。
“孝子”是對壹個人的最高評價之壹。無論妳取得了怎樣的學習成績,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給的。沒有他們父母的幫助,妳根本談不上成長,更談不上以後有所作為。
在世人眼裏,父愛如山,母愛如涓涓細流,綿長而溫柔。從十月懷胎的艱辛到分娩的痛苦,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傅斯年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古典作家和教育家。他壹生在自己的領域取得了很多成就,很有名氣,但比成就更有名氣的是他對母親的孝順。
外界評價他是有名的“孝子”,那麽傅斯年究竟為什麽會得到如此優厚的評價呢?這還得從他小時候的經歷說起。
為了生存而互相依賴
傅斯年於65438年至0896年出生於山東聊城。與其他擁有完整家庭的孩子不同,傅斯年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傅斯年的童年生活非常艱難。
當時,作為家庭收入來源的父親因病去世,傅斯年需要食物。面對這個奄奄壹息的家庭,母親毅然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照顧傅斯年的重擔。
即使那時她還很年輕,她已經成了寡婦,但她這輩子再也沒有結婚。因為她想全心全意地照顧傅斯年,希望他更好地成長。
家裏並不富裕,甚至很窮。傅斯年從小就很懂事。女人是水,而母親只是水。為了照顧傅斯年和送傅斯年上學,我媽媽不得不同時打許多零工。
白天,她去壹個大房子裏幫忙打雜,所以她把傅斯年交給父母寄養。晚上,她不得不接傅斯年回家,在昏暗的燈光下為別人洗衣服、縫補,掙壹點工資。
雖然傅斯年很年輕,但他對這壹切都很認真。所以,他更加努力地學習,不是為了學業有成,而是為了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他的成績壹直都很優秀,每當他有壹點懶的時候,他馬上就會想到養活媽媽有多難。他壹點也不肯累,壹點也不輕松,終於在日後大展宏圖,終於帶領母親走出了捉襟見肘的日子,迎來了幸福的生活。
孝順是所有美德中最重要的
晚年,母親脾氣不好。老年人的抱怨越來越多,但傅斯年絕對不會敷衍了事。只要母親訓話,傅斯年馬上跪下來聽,他也不敢違抗她。我不會做任何不服從的事。
抗日戰爭爆發後,傅斯年忙於工作,把母親交給侄子照顧。
但是這兩個侄子害怕死亡,匆忙之中,他們把傅斯年的母親壹個人留在了戰區。傅斯年聽到這個消息時很擔心。他還對兩個侄子的所作所為暴跳如雷,罵他們的時候還不是日本人。
當時,傅斯年的助手曾說,“王先生通常是壹個非常善良的人。我這輩子從沒見過他發這麽大的脾氣。”
誠然,他的母親是把他撫養成人的人,但現在他卻因為自己的不人道而讓母親陷入危險,他非常後悔。傅斯年顧不上很多,立刻放下手頭所有的工作,開始搶救母親。幸運的是,在他的努力下,她的母親終於脫離了危險,回到了傅斯年。
接回母親後,傅斯年痛哭流涕,跪在地上磕頭三次,以示對母親的愧疚。從那以後,他再也沒有離開過母親的身邊。
隨著年齡的增長,母親的身體也壹天不如壹天。傅斯年帶母親去醫院檢查時,醫生特意叮囑:“老太太年紀大了,不能吃太多。”
這難倒了傅斯年,因為我母親壹生都喜歡吃肉和動物制品。妳必須每頓飯都吃,否則妳會感到沮喪。當時,為了母親的健康,傅斯年最初決定聽從醫生的建議,不讓她吃動物制品。為了保證母親的健康,傅斯年的妻子基本上是煮粥和配菜,飲食以清淡為主。壹天兩天都可以。長此以往,我媽整天都很壓抑,不開心。
看著母親的不快,傅斯年心痛不已。他想出了壹個辦法,讓妻子給母親適量吃肉,否則即使身體有保障,她不開心,最終也會影響健康。
果然,吃完肉,媽媽心情好了很多,壹家人又開心起來。傅斯年也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大孝子”。
老子曾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女要孝順,不要親近。”傅斯年知道後悔,所以在他短暫的壹生中,他選擇了孝順。而他的孝順不僅僅是給母親物質上的財富,還有精神上的滿足,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在孝道面前,傅斯年將成為現代人的榜樣,他的故事將永遠流傳。